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文化 > 文学 > 正文

报告文学:以我微光聚满星空——疫情下的乌鲁木齐“志愿红”

报告文学:以我微光聚满星空——疫情下的乌鲁木齐“志愿红”
2020-08-21 11:35:08 来源:光明网

报告文学:以我微光聚满星空——疫情下的乌鲁木齐“志愿红”

插图:郭红松

【中国故事】

夜色已深,乌鲁木齐市的大街小巷静悄悄的,没有一丝声响。但天山区青年路建工大院社区狭小的办公室里,仍然一片忙碌景象。

社区党支部书记曾江拿着两部手机,不停地接听和诉说着,一个电话紧接着一个电话。副书记刘莉在电脑前,埋头填写报表。更多的工作人员进进出出,不是拿着防护物资出去,就是搬着一箱箱的防护物资进来。

我,作为一名志愿服务者,也加入其中,以自己微小的行动,投入到这场新发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

白天穿了一天的标志着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红马甲,就挂在门上,汗水早已浸透了前胸后背,一圈圈的汗渍,十分显眼地划出一个又一个大圆和小圆。

继年初的疫情阻击战后,平静了149天,乌鲁木齐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骤然增加,整个城市瞬间再次进入暂停状态,各族百姓居家隔离,而社区工作人员和身穿红马甲、佩戴红袖标、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身影,则在各处忙碌着。

7月17日,我正式成为社区的一名志愿者,开始了自己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工作,更看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特别是“志愿红”们的拼搏与努力。他们用自己的艰辛付出,换来各族百姓的平安与健康;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换来各族百姓的交口称赞。“志愿红”被汗水浸透,汗水更把百姓的心灵浸透。

他们忙碌在社区,买电买水、送菜送药。

他们奔走在街头,运送物资、消杀防疫。

他们守候着电话,传递信息、疏导情绪……

疫情防控期间,在最需要的地方,都有“志愿红”的身影出现。他们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积极发挥各自所长,用凡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共同刻画了冲锋在前、守望相助、共抗疫情的平凡英雄群像。他们就像灿烂星空里一个个闪着微光的小星星,汇聚成满天的星光,照亮了这座城市。

“都值得”

7月21日上午9点,天山区中湾街南社区志愿者买尔阿巴·哈力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她快步来到金坤小区C区4号楼,一户户地敲响居民的家门,询问着同一件事:“你家有垃圾吗?”

听到屋内说“有”,她马上说:“稍等,我把封门打开了你再开门啊。”

收到垃圾,再告诉居民:“下午我还会再来收一次,你到时扎好垃圾袋口,等我敲门啊。”

封好封条,再去下一家,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我负责10户居民的垃圾收集,将垃圾收集好后放到指定地点等待专人处理。”买尔阿巴·哈力克说。

收完垃圾,买尔阿巴·哈力克还有另外一项重要工作——帮居民买菜。

“辣椒、土豆、面粉……一共11户。”买尔阿巴·哈力克将居民的需求一一记下,转身向小区内的菜店走去。选好菜,装进袋中,称好重量,把打好的小票装入袋中,用手推车拉着开始挨家挨户地送。

上楼,下楼……等把所有蔬菜都送完,已经是中午时分了。太阳明晃晃地照在她的身上,额头和身上早已被汗水浸湿,顾不上擦把汗,她又忙着赶到社区办公室。昨夜一个报表还没有填完,她得赶快做完这事,上级已经催了。

买尔阿巴·哈力克说:“到中午还会有居民有需要的东西,我接着买,接着送。我现在最大的工作就是服务好居民。”

刚睡了没到三个小时,沙依巴克区扬子江路片区黑龙江路社区的志愿者武分就被电话铃声叫醒了。迷迷糊糊中,他听到辖区85岁独居老人胡广忠的求助:“小武,我的慢性病药只有一天的量了,你能不能快些帮我买点药?”武分立刻清醒了许多,马上说:“胡大爷,你放心,我马上就去买药,你等着啊。”

几分钟时间,武分已经洗漱完毕,走出了社区办公室的大门。胡大爷一个人独居,又有慢性病,小武一直很关心他,每天都要到老人家门前问问,看有什么事需要帮忙,有什么东西需要购买。

这不,武分赶到药店给胡大爷买好药后,顺便又赶到社区小店里,给老人买了一些蔬菜和挂面。

当胡广忠看到小武站在门前,手里拿着他所急需的药和蔬菜、挂面时,激动地连声说:“我走路不方便,岁数大了,感谢小武这些志愿者,在百忙之中给我买这送那。真是太谢谢了,为你们点赞!”胡大爷竖起了大拇指。

见到沙依巴克区炉院街片区管委会双和社区居民司玉峰时,他正手持消毒喷壶,给居民楼楼梯间消毒。司玉峰边擦着脸上的汗水边说:“今天有点热,没干几下就浑身是汗。”

司玉峰负责的3栋楼十几个单元都是多层,一趟下来,腿免不了有些酸痛。

说起自己当志愿者的事,司玉峰笑着说,7月16日晚,社区工作人员在微信群里发布了招募志愿者的信息。他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一名有22年党龄的老党员,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出来。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要能为大家做点事,就心满意足了。”

7月21日上午10时许,热比古丽刚为几个新来的志愿者分配完工作,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跑过来说:“古丽姐,肉到了,就在后门。”热比古丽边答应着,边跟上对方的脚步往后门走去。后门处,司机师傅正准备从车上卸牛羊肉,热比古丽和大伙将一袋袋肉提进小区。对照头天夜里登记的信息,她在标着不同重量的塑料袋上贴上写有门牌号的纸条,然后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挨家送上门。

这是热比古丽每天必做的一项工作。

就在1个小时前,她和志愿者们才将一位生病的老人背上爱心车送往医院治疗。

7月17日,热比古丽成为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新华南路片区管委会河滩南路东社区的一名志愿者。每天从上午9点至晚上10点,13个小时,热比古丽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热比古丽是乌鲁木齐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今年年初疫情期间,她先后在乌拉泊检查站、社区、高铁站等多处值守,坚持了35天。这次疫情发生后,她又主动申请加入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由于应对问题井井有条,深受大伙的尊重,她被推举为志愿者服务队的负责人,志愿者们每天干什么、怎么干由她安排。目前小区里已有22名志愿者。

这几天,为了做好防护,大家都穿着长袖长裤,口罩、帽子捂得严严实实,一两趟下来汗水直流。“上次冻得发抖,这次热得流水。哈哈哈。”谈起这两次作为志愿者的亲身感受,热比古丽笑着说。不过,为了大家的安全,再累也值得。

乌鲁木齐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永强介绍,这次疫情发生后,该公益组织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在社区上岗,大多数是青年志愿者,后期还会有更多志愿者加入,这些志愿者绝大多数有丰富的经验,是社区抗疫工作的重要补充。

“马上到”

“小周,帮我家充200元天然气,麻烦你啦。”

“家伟老弟,水费充100元,卡在老地方,钱微信转你。”

…………

“好嘞,马上到!”

通嘉社区服务组志愿者周家伟身穿红马甲,穿梭在通嘉世纪城三期各单元楼中,不一会儿手上便拿到30余张水、电、气各类充值卡。“精准充值,上门服务,10分钟送达,拨打电话便可享受。”周家伟笑着扬了扬手里一沓详细标注了类别、楼层、姓名、钱数的充值卡。

周家伟今年29岁,是个身形瘦削但一眼望去就觉得踏实靠谱的小伙。疫情期间单位安排他在家待命,可“闲不住”的他在社区招录志愿者时第一时间报了名。每天70多次上下楼,30多趟往返,周家伟红彤彤的脸与马甲颜色交相辉映,时刻挂在脸上的笑容让居民如沐春风。

“我得再加把劲,家里还有‘监工’呢。”周家伟笑着说。

周家伟口中的“监工”其实是他的妻子。小两口今年2月便一同报名加入通嘉社区的志愿者队伍,每天早7点到中午两点半都在社区忙碌着。门岗值守、人员登记、秩序维持、消毒杀菌……看似琐碎,两人却不敢大意,时刻坚守岗位。小两口私下里话不多,但眼里有活儿,碰上拎重物的总是抢着帮送,然后又以最快速度返回卡点。

“媳妇怀孕了,没法参加志愿服务,难过了好一阵子,现在把精力全放在‘监督’我上,生怕我偷懒,让街坊邻居寒了心。”周家伟脸上是掩饰不住的甜蜜。

“随身带些纸卡、皮筋,每拿到一户充值卡,就当面写上地址金额,这样就不会乱。”“可以通知居民在特定时间段将充值卡集中提交,节省人力和时间,但不能死板,特殊情况要特殊处理,哪怕多跑几趟,也不能让街坊邻居干着急。”现在,周家伟每天都会总结经验并分享给其他志愿者。

“这些宣传资料一定要及时送到群众手中,让他们能第一时间了解疫情防控最新情况。”7月18日中午,李贵锋顶着烈日开车到连队发放疫情防控宣传资料,每到一处,都不厌其烦地叮嘱。

方向盘烫得抓不住,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但李贵锋的心始终火热。

40岁的李贵锋是西山农牧场安康社区居民。他在今年年初的疫情阻击战中就参加志愿服务了,连续奋战了40多天。7月16日晚看到社区招录志愿者,他二话不说,又一次申请加入。

李贵锋每天都要往社区跑,除了发宣传册,还要隔门扯着嗓子普及防疫知识。如果遇到年纪大、听力差的居民,他就多喊几遍,直到对方听清楚为止,被居民亲切称为“群众传声筒”。一天下来,嗓子早就冒烟了,但他始终坚持着。

“有什么诉求,等小李过来帮忙传达准没错,半天就有回音。小伙子靠谱。”居民王阿姨笑着说。

其实一开始,李贵锋也“碰了几次壁”。在高温下工作不是难事,难的是有时不被居民理解。“我说话声音小了,大家说听不到;我声音大了,又说我太凶了。”李贵锋也在琢磨改进方法,转变角色。

一大早,迎宾桥社区志愿者庞李婷又和伙伴一同赶往医院和药店为居民们买药了,这段时间以来,这项工作成了她雷打不动的“第一要务”。“我们小区老年人居多,患慢性病的有将近两百人。慢性病药一天都不能断,所以我们每天都会及时采买,头一天统计信息,第二天统一采买。”庞李婷边走边说。

看看手里的单子,今天,庞李婷要为8位居民买药。买药看似简单,但8个人的药品清单、医保卡、缴费单拿在手里就已经有厚厚的一沓。庞李婷一遍遍认真核对,生怕出差错。“这事需要万分细心,要先核对人员信息,然后核对他们的药,未办卡的还要办理就诊卡,一点都不能马虎。”

中午两点半,采购完药物,来不及吃午饭,庞李婷又忙着送药到家。

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周勇介绍:乌鲁木齐市此次疫情发生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迅速组织发动21万名志愿者投身“爱在传递”防疫志愿行动,开展志愿服务370万人(次),累计服务时长190万小时。组建了防疫宣传、心理疏导、便民服务等9大类2000多支志愿服务队,建立“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指导调度机制和志愿服务日汇报制度,强化条块联动,构筑防疫志愿服务网络。

“我不累”

他们没有显赫的职务身份,可能都不好意思说出自己工作的单位与部门。

平时人们可能感受不到他们的存在,但疫情发生后,他们却成了最忙碌的人。

他们是奋战在最基层一线的社区干部。

他们许多人在家里可能还需要妈妈的照顾,还要在爸爸妈妈跟前撒个娇、耍个懒,但现在他们面对各族居民时,却成为“女汉子”、“大心脏”的人。

7月18日下午4时20分许,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人民法院驻钢城片区平安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唐娟身着防护服,带领社区医疗便民服务组的同事,对辖区公共场所进行当日的第二次消杀。很快,大家的防护服就已湿透,眼睛也被汗水蜇得通红。

消杀工作结束后,来不及换衣服,唐娟又和工作队队员陈宇一起看望辖区内的独居老人,并为老人送去鸡蛋、水果、蔬菜等食品和日用品。

天山区富泉街北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刘苗结束上午的防控检查后,又来到社区便民蔬菜点。疫情发生以来,保障居民生活需求是刘苗的重点工作,每天由她亲手送到居民家中的生活用品和蔬菜就有七八十公斤。每天接打上百个电话,走十几公里路已经成为刘苗的生活常态。

“香菇买了,还要买玉米、大蒜……”上午9点,桂林路社区工作人员叶尔森·尼合买提已经来到蔬菜直销点,为居民采购蔬菜。别看叶尔森·尼合买提只有24岁,在社区工作才两年,服务居民的细碎小事他件件都办得井井有条。

正忙着,叶尔森·尼合买提接到一个电话,居民王海霞一大早肚子疼得厉害,想去医院看病。叶尔森·尼合买提安慰着王海霞:“别急,姐,我马上赶到你家。”不到10分钟,叶尔森·尼合买提已经赶到王海霞家楼下。一番忙碌后,王海霞看好了病,回到了家。王海霞深情地说:“他可不仅仅是今天帮我们解决了困难,我们家没有气了,没有电了,全都是他们跑腿,一趟一趟地给我们服务。”

22岁的李鑫雨是水磨沟区新民社区的工作人员。6月份刚刚进入社区工作,7月份就赶上了突发疫情,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李鑫雨说,身份的转换,意味着承担更多责任。“一个月前,我还是被社区服务的对象。现在我也成了社区工作人员,更应该为居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这段时间以来,每天凌晨两点才能开完会的沙依巴克区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静蕾,来不及回到办公室休息,就要立刻起身前往指定地点接货。她要接回来的是新冠肺炎核酸检测试剂等物资。

“等天亮了,医疗队就要开展工作了,我得把这些采样设备和材料给各个社区送过去,每个采样管配5个咽拭子,全部分好了,检测起来效率就高了。”张静蕾说。

分发完所有试剂和材料,天已蒙蒙亮,张静蕾看了看手机上的时间——6点,算了一下,还能回办公室眯两个小时。

“平均每天睡三四个小时,错过饭点是常事,但大家没有怨言,现在尽全力工作,只是为了早日战胜疫情。”张静蕾说。

4个小区、253栋自建房、7100位居民,这是沙依巴克区西山片区永康一巷东社区党总支书记江晶的工作范围。宣传防疫、配送物资、核查信息、汇总数据……这是江晶每日的工作。

7月20日,江晶安排完手头工作后,接上辖区5岁的杜昌融小朋友前往医院换药。

杜昌融跟奶奶一起住,三天前,调皮的小家伙玩耍时不慎磕破了头,江晶得知后第一时间带着孩子去医院消毒、包扎,每天按时带他去换药。

“虽然暂时不能陪在家人身边,但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更多家庭团聚,吃点苦不算什么,守护好‘大家’,才有‘小家’的幸福。”江晶说。

默默的付出,换来的是各族居民的交口称赞,换来的是乌鲁木齐市疫情防控形势的日趋好转。

居民纷纷留言:配合政府、配合社区,工作人员那是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地做这些工作,相信党、相信政府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

又是一夜无眠。窗外已经露出晨曦,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我坚守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看似是小事、琐事,却牵动着每位居民的日常生活,更连接着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关爱。

这时,一位志愿者的手机铃声响了,好听的歌声瞬间传遍整个办公室: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今天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志愿红”又将被无数人的汗水浸透,但我相信,这汗水不仅浸透了他们的身体,更浸透了各族居民的心灵。因为汗水不是咸的,它很甜,甜到人们的内心。(王瑟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姜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