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袁思陶、邢贺扬)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参加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陈澄接受新华网专访,就如何加强剧种间交流合作提出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陈澄
陈澄介绍:“近几年,国家对于戏曲的各个项目扶持力度很大。就我们江苏省而言,也形成了很好的接轨。诸如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百名文艺名师带徒》计划,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投入剧目》《江苏省艺术基金》等项目,目标明晰、扶持得力,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陈澄认为,从我国传统艺术领域的传承来说,“名师带徒”是最传统的,也是最有效果的传承方式。与此同时,她表示,各剧种之间名师的交流也很重要。
“国内众多戏曲门类,剧种的声腔是自己的,语言是自己的,但在表演上是可以彼此相通的,甚至是值得相互学习借鉴的。京剧史上就曾有非常著名的徽班进京。”陈澄说,“以我本人为例,虽然是淮剧演员,但师父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胡锦芳。此外,我还从越剧、黄梅、沪剧等姊妹艺术中吸取了很多养分,丰富了自身。名师之间打破剧种壁垒,建立长效化交流沟通,这对于演员表演、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滋养自身剧种均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澄建议,我们可以采用本剧种名师“走出去”、他剧种名师“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各剧种的名家交流切磋。在戏曲的历史上,那些能够留存下来的经典,都曾得益于历代戏曲名家开阔的视野、开放的眼光。
陈澄在调研中发现,此前剧种间的交流,大多是以个体自发的形式开展,涉及整个院团层面的交流较少。她建议,可以通过长期的、项目化的形式,用于各剧种各院团彼此间的交流,让更多青年演员能吸取更多养分、兼收并蓄、继续前进。
“但这种模式的交流切磋,是需要资金支持的。”陈澄建议,“是否可以划出一部分专门经费,用于跨剧种、跨剧团之间的学习交流。既是互相学习,也是培养青年人才、实现良性传承的一种做法。”
此外,陈澄认为,在同一个剧种内,可以尝试不定期的交流合作,打破流派和区域界限,进行诸如一个剧目几个团体共同完成的实践性演出。在实践过程中,发挥名家的带头作用,强强联合、互相借鉴、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