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正在驻马店市举行。2021年4月2日下午,笔者在驻马店市青少年宫观看了“梅花奖”得主杨红霞主演的豫剧《故乡记忆》,亲睹其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观众莫不唏嘘垂泪,场内场外热议纷呈。据悉,这是曾以《朝阳沟》《香魂女》《村官李天成》《焦裕禄》《重渡沟》等引领中国戏曲现代戏风骚的河南豫剧院三团近期隆重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演出结束,杨红霞刚卸完妆,笔者在化妆间与其作了简单对话。
羊角岩:我刚看过您主演的《故乡记忆》,祝贺您的成功。我感到这个作品之所以震撼人心,首先是这个作品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为时代立传,为时代画像,为时代明德”的理念,堪称一部深沉厚重的时代档案。您对这部作品的思想性怎么看?
杨红霞:您说的“时代档案”,我完全赞同。当下中国发展速度很快,习近平总书记说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令全球华人倍感自豪,身为一个中国人是幸福感满满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我们走过的路。因为中国太大了,太复杂了,获得资源的能力不一样。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各阶层差别都是存在的。《故乡记忆》就讲述了一个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那是我们改革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痛点。今天我们已向世界宣布整体脱贫了,这是一个伟大的、全面胜利的历史进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两免一补”等政策,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并不是百分百解决得好了。精准脱贫之后还有一个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的问题,尤其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痛,不能忘记走过的路。
杨红霞:在创作这个作品时,我们和编剧姚金成老师曾到河南嵩县体验生活,我亲眼看到一些乡村教师为留守儿童所做的奉献。我曾见到一位女教师,四五十年没离开过山沟,丈夫提前走了,儿子也走了,她受到各方面的打击,青年丧夫,老年丧子,她自己是癌症,工资也不高,全部积蓄都准备捐给学校。
对《故乡记忆》中的李蓉,我是用心去体会她的处境。丈夫方亮去月亮湾小学支教,结果遇到山洪冲塌校舍,为了救周三铁而牺牲了。周三铁是方亮生前最喜欢的学生,聪明,肯用功,总考第一。丈夫方亮在三铁和孩子们身上花费了很多心血,他们就是他的作品啊。所以后来三铁和其他同学要弃学,对李蓉来说,这是不可接受的。那丈夫方亮岂不是白死了吗?那些心血岂不是白费了吗?所以李蓉注定是要留下支教,走丈夫没有走完的路。这并不是她犯傻,而是支教、帮助留守儿童,是她跟丈夫共同的志愿和理想,她这也是为理想在奋斗,所以她不仅不是傻,反而是一个明白人。
李蓉注定是要为乡村教育拼尽全力的,甚至连不多的抚恤款也用上去了。而这,跟要拿抚恤款去走关系上市一中的女儿晓雪产生了巨大冲突。李蓉不赞同,导致晓雪哭着跑了……的确我是用心用情地在演李蓉,一进戏中,我就忘记了我自己,感觉我不是杨红霞,而就是李蓉本人,对三铁和孩子们充满了满满的爱。当然三铁是典型代表,跟我的关系也更亲一些,好像三铁就是我跟方亮的儿子,我看三铁的目光,就是一种母亲般的慈爱。我不只是有女儿晓雪,而是有一儿一女,儿子是三铁,女儿是晓雪。正是有这份感情的投射,我才觉得人物演得较为饱满动人。
羊角岩:您刚才提到体验生活,是什么情况?得到了哪些体验和感受?
杨红霞:《故乡记忆》最初是2005年由河南省文化厅、财政厅领导邀请姚金成老师编剧,与豫剧三团共同打造的这个剧目,当时剧名叫《悠悠我心》。我们到嵩县偏远农村去体验生活。集体体验生活是三团排新戏之前一直坚持的传统,必须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个戏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但一去体验生活,感觉就强烈了。偏远乡村跟城市生活的反差的确太大。一位孤老奶奶,厨房里只有一口锅,锅也是很烂的那种了。盖房子的砖很薄。床上的被絮是烂套的,露在外面。不去亲眼见到,不知道还有人这么穷啊。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给她钱,那种一百元的红票子,她都没见过。接过钱她对我们千恩万谢,令我们觉得惭愧。采风中我们也见到不少留守儿童。
羊角岩:您是说,这戏已经演了十几年了?看来它的生命力很强啊。这样的作品比起仓促上阵,刚搬上舞台的作品,是不是更能体现一种时光的积淀?
杨:是的,这个戏2005年起十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巡演,演了百十场,深受观众欢迎,老百姓好评。我和“三铁”、“晓雪”等演员都入戏很深,对人物的理解很深,相互磨合多年,配合特别默契,戏就稳了。我们在台上都挥洒自如,除了定点光是死的,我们必须定在那里外,其他的情节在演出时都是自如的。这次重新修改加工,导演也鼓励我们适度的自由发挥,怎么舒服怎么演。比如我进入了李蓉,我就是李蓉,一举手一投足一开声都是李蓉,怎么演都是李蓉本人;三铁就是三铁;晓雪就是晓雪;奶奶就是奶奶。感觉这的确是一种十分难得的境界……您说得很对,这是很不容易的,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仓促上阵,刚搬上舞台的新戏能有这个感觉。
时间是一个无情的裁判,它最擅长于淘汰。《故乡记忆》经受了人民和时间的双重检验,现在也不觉得它过时,反而证明了它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好作品。很多观众要求多演这个戏,每到教师节,河南一些电视台、媒体都会重播这个戏,大家对这个戏寄予厚望,可以说是殷殷呼唤,再加上该剧之前没有参加过省戏剧大赛,甚至也几乎没有在郑州这样的中心城市正式亮相,所以这回有第十五届省戏剧大赛的机缘,三团才决定修改加工,重新打造。
新版是青年导演张俊杰执导,张平任艺术指导。编剧姚金成老师对剧本也做了结构性的较大修改,比如全剧是通过当下大学生周三铁进行回忆性的讲述,运用了时空交错的艺术手法,给人以年代往事感和审美上的新颖感。导演张俊杰在继承弘扬原版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进行了很多再创造,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对细节进行了一些打磨,还对原来略有臃余的地方进行了删减,现在感觉艺术上更精致,更有冲击力了。舞美设计较为简洁,但是颇具表现力。演员阵容,相应地也有一定的调整。
羊角岩:豫剧是一种声腔艺术,您的演唱,在观众心中那是高山仰止的,清纯、甜美、透亮、酣畅、深情,收放自如,这些形容词都是属于您的,还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豫剧韵味儿,等等。那么《故乡记忆》的成功肯定也是您在声腔艺术上的成功,肯定离不开您在声腔艺术上的创新。您觉得这次的创新点主要在哪里?
杨红霞:你说的声腔艺术的特点,当然也是我着力思考和刻划的内容。我是喜欢用声腔去塑造人物的。一个演员,嗓子再好,但塑造的人物是不同的,因其年龄、情感、环境、时代背景等都不一样,所以处理的方法当然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之前我饰演过的《香魂女》中的环环、《朝阳沟》中的王银环,声腔肯定都不会一样。如何塑造李蓉?我考虑,方亮牺牲后,晓雪是李蓉的精神支柱啊,她肯定是希望女儿上市一中,但是由于李蓉长期不在县城,对晓雪照顾不到,学业有所荒疏,凭实力担心怕考不上,晓雪只好寄希望于走关系……这跟李蓉的“三观”对不上啊,甚至超出了思维的“底线”。愧疚、遗憾、懊悔、撕裂、恨铁不成钢、必须坚守做人底线……这份冲突是剧烈而分外复杂的。在晓雪哭着跑远的时候,李蓉心力交瘁,简直是要崩溃,要瘫掉了啊!这一段如何表现?轻飘了、肤浅了肯定是不行的。十几年来,我一直是仔细揣摩,反复琢磨,在传统的声腔艺术基础上,独具匠心地运用了花腔带甩腔,带点儿怒音(又称膛音,俗称虎音,能起到突出重点,加重情绪的功用),悲从中来,从心底爆发出呐喊,比如核心唱段“你苦、你难、你屈、你冤,妈知道;你哭、你叫、你吵、你闹,妈心焦!我知道,这笔钱连着你爸的命,我知道,要靠它铺就你升学的路与桥。我知道,挪用它你会跟我吵,一旦间急用时要乱手脚。孩子啊,妈妈的心情你可知道?多少痛多少难把妈的心煎熬?……”我的演唱运用了“怒音”技巧加胸腔共鸣,从内心深处发声,让强烈的感情从心里迸发出来,撕心裂肺,具有催人泪下的艺术力量。
羊角岩:据我所知,您是豫剧常派传人虎美玲老师的得意弟子。1999年通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在《香魂女》(姚金成编剧、李利宏导演、汪荃珍主演)中饰演女二号环环的机会,后来该剧获得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为河南戏曲界带来巨大荣誉,省政府嘉奖您记大功一次。后来您又在复排的名作《朝阳沟》中饰演女主王银环,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因为魏云老师饰演的王银环早已得到观众认可,而您迎难而上,您演的王银环魏云老师感叹“终于找到接班人了”。该剧名动京城,轰动首都,评委好评如潮。正是凭借着环环、王银环两个人物的成功,您一举夺得了第2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19年5月,在中国艺术节荣获文华大奖的豫剧《重渡沟》里,您也有出色表现。现在,您又在《故乡记忆》中成功地饰演了李蓉,您如何看待这些成绩和荣誉?
杨红霞:您提到的环环、王银环,的确是我的个人演艺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但是我对这两个角色还是并不满足的。因为环环只是女二号,在剧中处于次要位置;王银环则是复排,魏云老师成功在前,我只是继承,而非原创。《重渡沟》里我也不是一号人物。但是在《故乡记忆》中我是饰演女一号。这个戏题材好,剧本好,这次还获得了提高打造和参加戏剧大赛的机会,我这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满足。这是我首次在重要的原创剧目中担任一号主演,对于一个演员的一生来说也是非常难得的机遇,衷心希望在各方的关注支持下,该剧能走得更远,产生更大的影响。最后我要说的是,成绩只属于过去,未来我要迎接更多新的挑战。盼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为中国戏曲舞台创造更多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请广大观众一如既往地关注我本人,关注河南豫剧院三团,关注河南豫剧,在此一并致谢。(剧照摄影:小草)
作者简介:羊角岩,本名刘小平,土家族,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编剧,湖北最美读书人,现供职于湖北宜昌市艺术研究所。主要作品有诗集《鄂西倒影》、长篇小说《花彤彤的姐》《又见红叶》(与黄强合作)、话剧《一起过上好日子》、微电影《听琴》等,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台魅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