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社记者就集团化办学话题专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李明新。李明新表示,集团化办学是共建资源和共享资源,教师队伍建设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北京小学通过多层面、多途径的培训,通过共建和共享资源的方式,以打造一支优质的师资力量,保证教育质量。
校长的压力来自哪?
在集团化办学中,我有三大压力。一是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带领集团和队伍,把北京小学的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是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办学过高的期望值。家长不断增加的期望值最终将转化为校长和教师的压力。校长和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三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教师价值认同感的实现将成为校长的压力。
名校办分校:需要循序渐进而非立竿见影
名校对分校负责任的有多大?很多人直接问,校长是直接管分校的吗?老师是直接派到分校的吗?名校办分校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非立竿见影,家长们太心急了。
教育有教育的规律,办学有办学的规律。比如管理者所管理的范围,能够承担的责任是有限的,人的精力、智力、体力都是有限的。
干部和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大量教育经验的积累。而现在的家长可能等不了这种过程。 名校的干部教师至少在分校干两到三年,才能改变分校的状况。学校不是工厂,也不是机器,教育孩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家长需要耐下心来,增强教改的信心,和学校一起努力,建设学校的文化、教师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有家长的通力合作才能使教育改革更加平稳,更加成功。
建议学生家长远离三种心态
家长应杜绝三种心态,第一种心态,焦虑。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要上一好幼儿园、上一好小学、上一好中学、考一好大学、找一好工作,但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名校少、学位少,使得家长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想方设法地上名校。为了争夺学位,家长们不断地给孩子施压。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给孩子报了各种的班。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就开始焦虑,全民焦虑。
第二种心态,功利主义。家长让孩子学的内容,都不是在真正挖掘孩子的潜能,或者尊重孩子的个性。孩子们学的内容都是与升学考试挂钩,不挂钩的,家长就不给孩子报名。
第三种心态,相互攀比。在家长的心中,并不承认因材施教。孩子之间的差别,并不意味着谁好谁坏。我们只有承认了差异,才能够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挖掘孩子的潜能,扬长长处,让孩子自信成长。
北京教改有三块硬骨头
北京教改有三大块硬骨头。第一块硬骨头是,教育生态常年被破坏后,所留下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态。在教育改革过程中,这是一块很难啃的硬骨头。无论是北京,还是全国其他地区,都存在这个问题。涉及取消择校、取消共建、就近入学等话题。如果决心不够,力度不够,这块硬骨头根本啃不下来。
第二块硬骨头是,中考高考制度改革。无论小学、初中如何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中考、高考。如果考试制度不变,在实际的教育改革中,也达不到最根本的变化。
第三块硬骨头是,教育布局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问题,改变的难度较大。大量的优质师资集中在名校。国家采取教师流动措施,但流动起来艰难,主要由利益分配、绩效工资、人事制度改革等问题所使然。
教师队伍建设是集团化办学的核心
如何保证分校的质量?分校挂了名校的牌子,质量能不能够得到保证?客观地讲,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有的学校在短时间内,釜底抽薪地把原有师资都派到分校,这将影响学校正常发展。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名校和分校,一定要通力合作创造新的机制和战略,壮大优质的师资队伍,这也是集团化办学最需要抓的核心问题。
考试制度改革有赖于用人制度与时俱进
考试制度改革有赖于用人制度与时俱进,教改不能单打独斗,需要系统改革。教育的难点,也是社会问题,单靠教育内部并不能解决,需要多个部门,甚至整个社会一起解决。一个朋友的孩子上了一所职业高中,他跟我说中专学校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这令他很烦恼。我说不对,现在技术工人很缺,许多单位都需要,况且他学的是开机车、开地铁、开轨道交通,他是完全可以找着工作的。他说,已经问了,这个岗位最低标准需要大专,中专学的没用。这让我很迷惑,既然没用,为何要设置它?从供给侧改革来说,教育内部解决了,但用人单位,定的标准不能低于大专,那就是说中专白学了,还得再读大专三年。与其这样,为什么不让孩子直接上高中,考高职呢?教育内部改革了,教育外部的用人机制需要配合,所设置的岗位需不需要本科生。教育内部在不断地改革,但教育外部环境却没有改变,这将导致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因此,教育的许多问题,需要系统改革。
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教育生态被破坏
资源分配不均是导致教育生态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从一个区域来讲,学校的布局不均衡,是导致生态破坏的原因之一。过分强调重点校,会压制非重点校的发展。对重点校的重视,主要表现在资金、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非重点校的积极性将受到压制,这就是教育生态平衡的破坏。随之带来的是生源生态的破坏。
教师队伍的生态也发生了变化。在没有重点校、非重点校之前,所有学校可能都有名师,但是名师都集中到优质校。虽然名师调动、挖人才,但这破坏了学校的师资队伍的生态。课堂的生态也发生了改变。今天,随着义务教育发展,这种生态破坏的局面得到了扭转。
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
“一流家长作榜样,二流家长作教练,三流家长作监工”。这种评价的确区分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即使是榜样的力量,也需要以道德教育为前提。如果一定要说有一流的家长,这就不是简单地说榜样,榜样有好榜样,也有坏榜样。一流的家长是什么,是和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的家长。比如教育改革,最根本的是立德树人。真正明智的家长是什么?应该是他所采取的一切教育方式方法,都落在孩子长大成人上。成人重要的内涵是要成为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在此基础上,发展孩子的能力和知识学习力等。我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定要围绕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