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教育 > 高校 > 校外人生 > 正文

郸城县李小楼村脱贫攻坚“扶志”工作侧记——马存平从感谢“主”到感谢党的转变

郸城县李小楼村脱贫攻坚“扶志”工作侧记——马存平从感谢“主”到感谢党的转变
2020-09-17 15:17:48 来源:中华网河南

周口师范学院从2012年7月开始,对郸城县李楼乡李小楼村进行定点帮扶。先后向该村派出5支扶贫工作队和3名驻村第一书记。李小楼村共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组,431户,1763人。马存平家就是这个村子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马存平一家3口。户主马存平65岁,身体瘦弱,只有弱劳动能力。妻子张心华50岁,言语一级残疾,有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儿子马恩光12岁,八年级学生。

早年,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比较贫乏。马存平和一些农村老人一样,农闲时经常到提供免费午餐的教堂礼拜,甚至把老来得子归于“主”的恩赐。由于妻、子需要照顾,他无法外出务工挣钱,便把“礼拜”当成一种“习惯”,把“感谢‘主’”当成口头禅。家中的农活也不怎么干,依靠土地收入的家庭愈发窘迫。

2013年底,马存平家同李小楼村其他147户群众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扶贫政策和周口师范学院的帮扶下,2016年底已经有142户贫困群众,通过奋斗顺利脱贫,而马存平家并没有大的起色,成为了脱贫攻坚战场上的一座“堡垒”。

郸城县李小楼村脱贫攻坚“扶志”工作侧记——马存平从感谢“主”到感谢党的转变

2016年底,经过走访调查,驻村工作队发现,简单的送钱送物,不仅没有激起马存平改变贫困现状的愿望,反而越来越懒散,有钱就抽好烟,没钱就到村里问“什么时候发钱”“过节发不发东西”“家里没钱了,想要点救济”,“等靠要”思想非常突出。

经过深入的调研和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学习,驻村工作队认为,摆脱贫困的过程首先是改变人的过程,如果缺少脱贫的内生动力,仅靠着外界的投入和救济,即使可以短期内实现脱贫,也是不可持续的。开发式扶贫从一开始就注重发展生产,反对扶贫中的“等靠要”思想,精准扶贫必须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注重“输血”与“造血”相统一,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基于这样的认识,周口师范学院从2016年4月起,安排学校工会对其家庭进行结对帮扶。在对马存平家庭落实一系列帮扶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开展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就是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

驻村工作队首先对其家庭开展“希望”帮扶。以其子马恩光的培养教育为抓手,对其困境中的学习精神进行广泛宣传,先后为马恩光申报郸城县第三届“青少年道德标兵”、第六届“周口市美德少年”等荣誉,并向其发放5000元助学金,鼓励其刻苦学习。帮扶责任部门和驻村工作队通过经常性入户走访,不间断的思想工作,马存平的思想也有了显著的改变,从不愿干、懒得干,转变为有脱贫致富的想法,只是不知道从何做起。

郸城县李小楼村脱贫攻坚“扶志”工作侧记——马存平从感谢“主”到感谢党的转变

郸城县李小楼村脱贫攻坚“扶志”工作侧记——马存平从感谢“主”到感谢党的转变

鉴于其家庭实际,2016年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顾磊,为其家庭申请了“户保”(家庭成员均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投资5000元帮其盖起院墙改善生活条件,并为其选择了一条“种植+养殖+教育+助残”的脱贫帮扶路线。

一是鼓励其种好地,2017年以来先后向其提供了价值1500元的复合肥料和生物菌肥、2100元的油菜和花生种子,并通过开展经济作物种植技术培训,鼓励其进行种植结构的调整。二是周口师范学院向其捐赠了2只湖羊,并指定两家养殖大户对其开展技术帮扶,进一步拓宽家庭收入渠道。三是从帮扶部门选定一名爱心人士对马恩光进行一对一帮扶,每年分三次向马恩光捐赠价值2000余元的四季衣物、书籍和学习用品等。四是带领其妻到县残联作残疾鉴定,为其办理了言语一级残疾人证书,申报每年1440元的“残疾人两项补贴”,落实价值8000元人工耳蜗、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残疾人帮扶政策等。

“帮”的同时,也是“扶”的过程。与“输血式”的“扶贫”相比,驻村工作队更注重“造血式”的“扶志”。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驻村工作队结合国家扶贫政策的奖补项目,鼓励马存平树立“政策导向”和实干精神,通过指导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养殖产业等,最大限度的争取各类扶贫专项和奖补资金。近三年,马存平家庭共获得国家光伏带贫、企业带贫、到户直补、务工奖补、“六改一增”等项目奖补资金16184元。2019年底,又为马存平安排卫生员公益岗位,每年可以获得6000元的生活补贴,为其家庭摆脱贫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7年以来,马存平家庭扶贫年度(前一年的第四季度和本年度前三季度)人均收入分别为:5186.88元、5413.4元、5706.9元、6930元(2020年9月上旬测算)实现四连增。2020年9月下旬,马存平家庭将如愿进入“脱贫户”行列,实现脱贫摘帽。

郸城县李小楼村脱贫攻坚“扶志”工作侧记——马存平从感谢“主”到感谢党的转变

伴随着扶贫政策的叠加落实、家庭条件的显著改善、儿子人格的逐步健全,马存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品尝到了政策的“甜头”,感受到了劳作的幸福,体会到了奋斗的光荣。渐渐地,村民们发现马存平忙起来了,不再是那个无所事事、经常到教堂混饭吃、“坐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汉,转变成了有事可做、热心公益、维护集体利益的积极群众。生活中的口头禅也变成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周口师院”。(魏豪 李霄 雷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