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学院因院制宜,以生为本,强化课程思政元素,对本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不仅打通学院设置、专业壁垒,与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强强联合开展农商融合、农工融合,而且与行业内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培育计划,走出了一条‘又红又专’的融合发展之路、多元发展之路、协同发展之路。”信阳农林学院牧医工程学院院长黄立在面对新农科建设时提出自己的看法。
多年来,信阳农林学院牧医工程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地方性、突出应用型,以“新农科”建设为指引,以“三全育人”为抓手,以“又红又专”为目标,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逐步探索出“牧医红专”协同育人“六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别山革命老区乃至全省农业院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了“牧医智慧”和“牧医方案”。
科学定位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全面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方案
“牧医红专”协同育人模式将“五个坚持”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即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弄清楚,坚持将又红又专这条主线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坚持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坚持以回归常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一直以来,学院我们不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人才培养辩证法,提出了又红又专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又红又专就是德才兼备、全面发展,既要政治过硬,又要本领高强。“红”,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专”,就是具备真才实学,掌握专业知识,成为行家里手。我们认为,时代新人必须又红又专,最根本的是要牢牢守住“红”的底色、精心修炼“红”的品格、时刻保持“红”的精神,同时还要处处彰显“专”的本色、努力培养“专”的能力、综合提升“专”的素质。
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紧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结合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一流专业建设、新农科建设及卓越农林人才计划2.0等要求,融汇专业认证标准、最新行业从业标准等规范,构建“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实践、打造特色”改革思路,突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完整链条中,处处体现出OBE理念,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行业、企业、社会的需求调研,确定毕业要求、形成核心能力,与之相匹配,制定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打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课壁垒,建立互联互通的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课程集群。
大胆进行“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年在校学习、1年生产实习和论文答辩。第七学期19周,开展生产实习;第八学期15周,其中生产实习5周,毕业设计9周,毕业教育1周。在校时间虽压缩半年,但总学时全部在2000学时以上,同时增加了实验实训比重,长达36周。一方面加强实习教学体系建设,科学制定实习大纲、实习方案,合理安排实习内容、实习时间,采取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效果,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另一方面,为部分考研学生提供充足的复习时间,提高考研通过率。
通过“牧医红专学堂”将生态文明概论、乡村振兴概论以及黄河文明、厚重河南、中原文化等列入选修课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大国三农、河南三农等主题实践教育,设立实践学分,培养农林学子的“知农爱农为农”素养,激发学生在农村这个广阔舞台上干事创业的热情。
在“牧医红专”协同育人新模式的引领下,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校企协同育人,扎根农牧事业,坚守三农情怀,培养时代新人,实现又红又专”的总目标,全院上下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先后获得“河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全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团组织”等荣誉称号,2019年学院获批“河南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20年“红专育人”工程立项河南省新农科研究与实践改革项目。
深入挖掘新农科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平台
“牧医红专”协同育人模式,在实践探索上精心打造“六大育人平台”,既红专课程、红专学堂、红专青年、红专书院、红专基地、红专导师。“六大平台”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为主线,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补充,形成学校、教师、企业完整的育人生态链。其中,“红专青年”和“红专学堂”侧重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红专书院”和“红专基地”侧重能力培养和意志锤炼,“红专课程”和“红专导师”侧重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深入挖掘“六大平台”的潜力和优势,充分发挥“六大平台”的功能和作用,把企业纳入学院“三全育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
校企共创 “红专课程”。学院定期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企业参与论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论坛,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动态调整。一方面,在课程设置、课程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上,企业参与其中,打通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校企共同编写“牧医红专系列读物”,发给全院师生学习,作为课程育人的重要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学院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企业选送的优秀育人案例融入课程,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做到“一懂两爱”,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19年9月,《兽医影像学》《动物解剖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繁殖学》被确定为学院首批“课程思政”建设试点课程。2020年9月份课程思政在学院全面铺开,所有专业课都建立思政元素库、撰写课程思政教案,同时积极筹备课程思政教学技能竞赛,真正实现“无课不思政、无师不育人”的教育理念。
校企共上“红专学堂”。2018年3月,学院创立“牧医红专学堂”,把培育“红专”新人的关键要素搬进“学堂”。截止目前,“红专学堂”已开展38讲,其中企业开讲23次,参加学生达7000余人次。随着学堂影响力不断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广,企业参与越来越多,大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三农情怀。2019年10月,学生党支部把“四史”教育植入“红专学堂”,学生党员一周一讲,实现学生党员全覆盖。同年,“牧医红专学堂”作为选修课,写进了2019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覆盖到三个本科专业。
校企共推“红专青年”。2019年5月,“牧医青年”官方微信公众号更名为“牧医红专青年”。我们牢牢抓住这个重要的网络育人阵地,联合企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传承红色基因,展现企业风采,推送企业文化,搭建学院、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平台。把“红专课程”和“红专学堂”相关内容,通过公众号进行展示推送。先后开展了“政治学习大讨论”、“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文明素养你我他”等专题活动,参与学生累计超万人。
校企共设“红专书院”。“红专书院”由学院和企业共同设置,企业冠名、出资、授课,学院提供场所、负责日常管理,各学院、专业、层次、年级混合编入书院,校企共同制定具有红专元素的人才培养、考核方案,培养周期为2年。同时,将“红专书院”作为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每名学生都要进“红专书院”修够相应学分方可毕业。
学院先后和正邦集团、温氏集团、大北农集团、扬翔集团、丰源集团共建5个“红专书院”,依托“红专书院”先后开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两山’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学论语懂做人”“何家冲重走长征路”“新县红色教育”等思政教育20多场次。
校企共建“红专基地”。依托优势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一批能够满足学生思政教育、课程实习、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以及教师生产锻炼、技能提升等需求的专业教育“红专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接受教育。同时,挂牌邢集尖山村鄂豫边省委旧址纪念馆、柳林革命纪念馆、四望山革命纪念馆、何家冲革命纪念馆4个校外思政教育“红专基地”,开展各类思政教育活动23场次。
校企共任“红专导师”。为了把“三全育人”总体要求走深走实,学院从2020级本科新生开始实行“红专导师”制,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学生“思政导师”,选聘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学业导师”,选聘“红专书院”合作企业高管担任学生“职业导师”,落实落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实现校内校外协同共育牧医新人。
通过“红专课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把学生的思政教育从“大众教育”“泛式教育”落地为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思政”“专业思政”;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红专学堂”,学生红色教育由“被动听”转为“主动讲”;通过形式多样的“红专青年”栏目推送优质的微信文章,由“被动看”变为“主动写”;通过“红专导师”,“红专”人才的培养、教育、管理形成了完整的闭环。通过“六大平台”建设,学院学风建设不断加强,学习氛围日渐浓厚,学科不及格率从三年前的20%降低到3%左右,本科生四六级通过率由三年前的不足15%提升到40%,考研报考率和录取率分别提高了10个百分点和15个百分点;学生的年终就业率依旧保持在90%以上,但就业专业相关度比三年前有了大幅提升,达到87.4%。
通过“六大平台”建设,学生社会美誉度逐年上升,学生思想素质高、专业技能强、专业思想牢,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每年都吸引上百家企业来校“抢抓”人才。学生职业成长又好又快,近三年我院毕业生樊好礼、栗子茂、龚兵、赵实权等近15人,毕业后直接入职正邦集团、温氏集团、扬翔集团等国内领军企业,现已成为了部门领导和主要负责人,平均年薪近20万元。
通过“六大平台”建设,学院共吸引企业资金近百万元,已投入30余万元,建设1个学生党员活动室、2个智慧教室、1个党员读书角、1个畜牧互联网电商平台和农牧线上销售录播室,在谈企业建设实验室(校内红专基地)1个、宠物美容实训室1个,为学生争取企业奖助学金合计10万元。
准确把握新农科建设时代要求,全面构建新农科人才培养体系
重构新农科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学院坚持人才培养市场需求导向,聚焦全面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着力建立健全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协作培养机制。2019年学院联合工商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依托“哼哼猪”农牧电商企业,组建校内农牧电商孵化基地。2020年学院正联合信息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对接牧原集团、扬翔集团,组建猪生产大数据研究院。
重构新农科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设立实践学分,把“红专六大平台”作为实践学分获取的主要阵地。把实践育人细分为十大实践环节,围绕十大实践育人环节开展实践活动,获取实践学分。学院实行书院制,要求所有学生都要进入书院进行至少2年的培养。书院学生集中统一到相应企业参加实习,专业老师驻场指导,企业采取“师徒”制实习模式。学生管理实行企业协同的学院+书院双重考核机制。
重构新农科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通过“红专六大平台”,把企业纳入为新农科人才培养的主体,打破传统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通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同时,学院对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企业也制定了严格的“红专”准入评价体系,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运营发展、学生职业提升、人才培养支持力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倒逼企业关心、关注学生素质培养和职业发展。
在面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四新’的背景下,学院主动出击、多方联动,深化产教融合,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致力于培养一批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服务大别山革命老区献人献策。(信阳农林学院牧医工程学院院长 黄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