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2020-08-25 16:35:45 来源:中华网河南

为了解古建筑结构,更好的领略古建筑艺术的魅力,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会坚定文化自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20年8月12-14日,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开展了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文化底蕴深厚的杞县。

杞县是千年古地,周清怀先生在《杞地笔记》中就记载了杞县的悠久历史,早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已经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龙山时期这里便是杞氏部落的属地,在杞县境内有众多的夏、商、周文化沉积。杞县更是革命老区,是豫东农民民武装起义的中心区,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突出贡献。

抚辰楼上抚星辰,辰楼春霁天色新。杞县抚辰楼,又名钟鼓楼。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创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经朱尚文重建,是杞县县城中心点,为县政府大门,西面紧靠孔子庙,与之互相映衬。“辰楼春霁”被誉为杞县八大景之首。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抚辰楼合影

据当地人介绍,辰楼,就是“抚辰楼”,也就是现在杞县的县政府大门。抚辰楼是当时的杞县知县孙栋以五万串铜钱从县民史某手中购得,改名为“齐政楼”,明朝时期,杞县知县朱尚文加以扩修,将“钟”和“鼓”置在楼上,又叫钟鼓楼。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并且向当地居民询问和核实后,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得到以下信息:抚辰楼楼高10余米,东西长21米,南北宽14米,占地面积294平方米。蓝砖砌筑台基,中留拱券,宽4米,高3.1米,为出入县府大门。台基上为两层楼房,砖木结构,硬山式3开间,底楼楼门居中向南,回廊四向延伸,廊下环立漆红明柱16根,以鼓形雕石为柱础,顶楼呈宫殿形,四面起坡,五脊分立,檐角展翅,上下楼八角翅飞,各悬一钟形铃铛。楼小于台基,四周各留隙地丈余,供游人环行憩息,台周筑透花女墙为护栏,高1米许。听周围老人们说昔日顶楼门楣上方曾悬木匾1块,上书“抚辰楼”(蓝底白字),现在门楣上方刻着“杞县人民政府”六个大字,这几个大字是新中国成立后杞县第二任县长曲书城亲笔书写,一直保留至今。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夜拍抚辰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抚辰楼修缮之前的照片

通过队员与抚辰楼的合影,我们不难发现,抚辰楼在古时候住在茅草屋的时代的确是显得雄伟姿态。但是遗憾的是在本次的调研期间,抚辰楼一直处于修缮状态,所以拍到的照片都有因修缮而加固的设施,甚至晚上抚辰楼上的夜灯也停止了运行并且不允许进入,无法观看抚辰楼后面的样子,但我们还是向附近的居民征求到了之前拍摄的抚辰楼夜景照片,并且在杞县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了后景的照片。并且除了抚辰楼外我们也拍摄了旁边的文庙和棂星门,同样也是一座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极高的文物建筑。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杞县建筑的夜拍风景图

青春“三下乡”|传承大河文明暑期实践团走进杞县,领略古建筑之美

夜景街道风景图

本次社会实践,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通过走访调研,了解到许多关于杞县和抚辰楼的历史,杞县大地当真是历史底蕴深厚。遗憾的是杞县本来的八大景到如今已经多有残缺,许多建筑已不复当年模样,这令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学子感到深深的无奈,但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建筑的责任感,明白了我们不仅要学会建设房屋更要学会怎么去保护建筑。团队成员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在未来能够保护更多蕴含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建筑。(魏豪)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