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生不会系鞋带?促进小学生德育知行合一,怎么做

生不会系鞋带?促进小学生德育知行合一,怎么做
2021-06-01 14:11:14 来源:光明网

【思想汇】

上世纪80年代,一篇纪实性报告文学《中国的“小皇帝”》曾经报道小学生不会系鞋带和剥鸡蛋等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30多年过去了,小学生在日常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小学生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是“自己应该做的”,但行为上却往往存在背离的情况。教育大计,德育为首。小学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阶段,关系到千千万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国家的未来。长期以来我国对小学德育极为重视,并在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可让大家颇为困惑的是,孩子们知道怎么做,却在行动上做不到,或者是在学校可以做到,到了家里就做不到。知行不一的难题,如何解决呢?

剖析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出现这样的情况:首先是因为小学在德育目标与具体指导、配套措施存在不匹配,缺乏契合儿童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的针对性指导和配套措施造成的。其次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呈现张力,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常常不能与学校德育保持一致,出现五天学校德育抵不过两天家庭教育5+2=0的现象。再次是德育的方式方法脱离学生心智和道德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小学德育多采用灌输、说教等形式,空洞抽象的“大道理”超出了小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道德认知未被学生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为此,我们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

首先是德育目标制定方面,在国家德育目标大框架下,学校要制定契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可具体操作的目标。

目标制定要有层次性,让每一年级都有具体的目标达成,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并细化到具体行为。要注重各年级目标的连续性和持久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德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不断深化和丰富。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在德育目标制定前要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进行道德发展水平测试,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定比其道德发展水平之上稍高一些的目标,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目标,在道德发展的同时得到满足感和成功感。

其次,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要形成德育的合力。

比如要求小学生遵守“过马路看红绿灯”这一最基本的交通规则,家校合作必不可少。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监护人,家长需要深刻认识遵守交通规则对于孩子生命安全和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主动对孩子进行“过马路看红绿灯”等交通规则方面的教育,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道德实践:在带孩子外出时以身作则,模范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学校则需要组织学生进一步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和规则的学习,让他们懂得红绿灯、左转右转指示灯、斑马线等交通信号和标志的含义,养成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道德习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可以组织学生就如何过马路进行交流讨论,鼓励他们结合自己过马路的经历与大家分享,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交通安全知识有机结合,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设置小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过马路”的真实场景进行实战演练,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让他们通过游戏活动把安全过马路的道德规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文明小市民。政府和社区可以组织交通规则知识宣传和展览等活动,在全社会增强遵守交通规则、做文明市民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和实践,可以实现小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由学校扩大到社会,为他们今后顺利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在德育方式方法上要注重实践性和适切性。小学德育需要创造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实际的道德情境,设计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内容和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事件和行为中理解道德准则的意义。

研究发现,思维在儿童的道德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尔伯格主张为儿童设计高于其原有发展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问题,引起儿童的道德认知失衡,通过“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并引导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抉择,促成其行为的改变。

例如:小强早上答应放学后帮助同桌补习功课,可是,放学后老师又请小强帮忙做事,这令他左右为难。如果你是小强会怎么做?

在小学生中间经常会有这样值得讨论的道德两难问题,比如选班干部,是选自己的好朋友,还是选不是自己的好朋友却可能真正称职的同学?再如,自己的好朋友犯了错误让自己帮着隐瞒,是应该为朋友保守秘密还是应该告诉老师?

让学生进行这样的道德讨论对德育非常有效,因为它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引发他们进行道德思考和判断,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推理能力。通过道德讨论,学生个体间就会有交流互动,也就有了角色承担的机会,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处境,学会换位思考和尊重他人。这样的讨论能够促使他们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不断使其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进而将“知”转化为“行”,自觉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这一过程对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十分重要。

另外,情感在道德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要围绕和小学生情感关系密切的道德问题组织他们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导小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实践。比如爱爸爸妈妈和爱国之间有什么关系,说“对不起”和“我原谅你”背后蕴含着的谦虚和宽容,等等。通过这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感问题将他们引入道德情境中去,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认识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亲身体认自己应该如何选择,如何践行道德规范,成长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对小学生进行德育,都要遵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一重要原则。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和适切性,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要在德育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是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合力共同完成的事业。随着信息化社会和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小学德育面临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根据科学的德育理论来确立德育内容和方式方法,是一项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课题。

作者:马源(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