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从语文教学到科幻教育的“跨界”

从语文教学到科幻教育的“跨界”
2022-03-30 10:01:12 来源:中国教育报

常有朋友见到我开玩笑说:“老曹你真行,这两年带着学生又读科幻又写科幻,风生水起,居然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经朋友提醒,回头一看,连自己都惊讶,科幻成了我教学探索的新领域,弄出了动静,翻开了学术生涯的新篇章。

学生为什么痴迷科幻

可我以前并非如此。像许许多多语文同行一样,我习惯站在传统语文的立场上,对科幻既不关注也无兴趣。那些博大精深的纯文学作品我还读不完,哪有工夫读科幻?在我眼里,科幻作品意味着幼稚、休闲和边缘,嘴上不说,但心里是羞于读科幻谈科幻的。后来,我在学校组建了经典夜读小组,带领学生读书,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读书,一条腿粗一条腿细,人文类阅读这条腿粗,读得多,科学类阅读这条腿细(甚至是跛足),基本不读。而一个未来的公民,仅仅读一点儿文学类、人文类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需要科学类的阅读,需要科普阅读和科幻阅读,需要人文和科学的跨界阅读与创造。

发现了不足,在科普科幻界朋友的启发和鼓励下,我便从科普和科幻两个阅读方向调整充实,着手建设科学阅读课程。我们成立了星航科幻社,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幻活动,让孩子们有了精神之家;开发了“科幻作品阅读和写作”这门校本选修课,让科幻读写扎根课堂;带领学生编印了全国第一本中学生科幻杂志《朝闻道》,发表学生的科幻原创作品,提供成长的平台和空间;邀请科幻作家学者进校园给学生开设讲座,举办科幻夜读沙龙,聚集人气,掀起高潮……让读书具有了时代气息,也让校园读书文化有了新的内涵。

我发现,那些以理科见长的学生特别痴迷科幻作品的阅读。为什么会这样?我在《朝闻道》第一期的卷首语中说:在当下分数就是王道的应试重压之下,人们把那些与考试无关的书统统称为“闲书”,而崇尚实际功利的传统心理,更把科幻当作“闲书中的闲书”,因此,我们喜爱科幻阅读,便有了不认同现实并隐隐地与之对抗的意味,希望去追求一种创造的青春、奋斗的人生。而科幻文学具有的先锋、青春、批判的气质,天然地与睁大眼睛打量世界正在成长的我们具有契合同构关系,它就是我们青春的标记,是我们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一种眼光,凭着这个接头暗号,我们聚集在一起,寻找我们未来生活的无限可能。表面上看,科幻作品吸引我们的是它粗粝的科幻美感和匪夷所思的惊奇感,实际内核是让我们的视野和心胸得到无限拓展的想象力和好奇心。通过想象,科幻虚构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描绘超现实的奇观,让我们在星际航行中看到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图景,看见文明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宇宙中播撒……

科幻写作的痛点在哪儿

喜欢是一回事,真正成为一个擅长读写的科幻少年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近几年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科普科幻作文大赛,让人尴尬的是,往往报名的人多,最后交稿的人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有热情想参与,但苦于不会写科幻作文,不了解科幻作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领,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少科幻味。而多数教师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无法有效指导,遇到学生求助常常是两手一摊:我也不懂,你叫某某老师帮你看一看吧。在辅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了解了他们科幻写作的痛点所在,积累了指导科幻写作的知识和技能,想法也变得越来越清晰:最能实现科幻教育价值的是让学生写一写科幻作文,从不会写,到能写一写,其实就是领会科幻特点的过程;即使成不了科幻作家,这样的写作经历也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可以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幻读者。

就像看了别人的优秀作品却还是写不出来一样,学生也不可能通过科幻作品的阅读自然习得科幻写作的技能,他们需要像作文写作一样,通过科幻写作训练来入门。于是,我便萌生了写一本科幻写作指导书的想法。2020年年底,在出版社编辑的鼓励下,我约请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探索者,组建了写作团队,形成《科幻写作十五课》的体例,构建了一个科幻写作的课程。

编写这本书最大的困难在于,可供参考借鉴的成果比较匮乏,市面上不多的几种书,或是从国外引进的,或是为培养科幻作家服务的,还有的是学生习作汇编,总之,都不大适合学生使用。我们依据科幻写作的一般特点,萃取其中必不可少的写作元素,如科幻点子的设定、世界观的构建、故事的构思、情节的安排、冲突的展开、对话的运用等,分为十五节课。每一节课中又依据中学现有的写作教学的成功经验,分为“写作要点”“名作赏读”“习作研讨”“练笔进阶”四个板块,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知到行的训练程序。这样纵横交错,把看似复杂而神秘的科幻写作过程变成一个写作的知识清单,转化成帮助学生一步步看得见摸得着进步的过程,形成了我们科幻写作的课程体系。

在语文和科幻之间架桥

在今天,我们语文教学需要一种跨界的品格,而我更需要跳出职业生涯中缓存的自满和倦怠,推动自己教学探索的转型。几年来,我不仅在阅读上不断跨界,在学术生活中也力争跨界,跳出舒适区,“跨”字当头,“融”在其中,焕发学术青春。因为机缘,我认识了一批国内科普科幻界的朋友,加入科普科幻协会,开设公开课,撰写论文,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和活动,和许多业内大咖成为朋友,了解了科幻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学术成果、探索前沿、思维方式等,具备了和他们对话的能力。这些朋友大多具有理性、开阔、自由、跨界和乐观面对未来的特点,让我受到感染,有一种星辰大海的敞亮感。我愿意向他们学习,在科幻和语文这两个学术共同体之间架起桥梁,把科幻界优秀的东西引入语文教学界,让语文教学有新的突破和局面。

少年时,我也曾是一个无线电爱好者,喜欢动手,整天摆弄电烙铁和电路图,从矿石机到八管超外差式收音机都玩过。那时家住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离南京不远,常常搭便车到南京新街口“摊贩市场”,用口袋里仅有的几元钱买5角钱一把的二手无线电零件,然后沉醉在满是松香气味的无线电爱好者的梦幻之中……只是后来迷上了文学,大学毕业做了语文教师,长期的教学生活,把自己封闭在语文圈子里,忘了曾经的梦想。

忽如一夜春风来,少年时埋下的种子,在这块新开辟的处女地上,竟然悄然萌芽,绿叶纷披,日夜歌唱。感谢我与科幻作品的相遇,感谢科幻教育给我带来的变化。它给了我一种面向未来的品质,让我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时不再害怕,变得自信,变得开放,克服了从前偏于传统的审美趣味和相对保守的学习态度,重新变得年轻,不断生长,充满力量。我愿意把自己这种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由此而获得的专业成长的满足,传递给所有的语文同行和朋友,和大家一起进步。

(作者系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30日第11版

标签: 从语文教学到科幻教育的跨界

(责任编辑:new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