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教育 > 教育资讯 > 正文

2022高招季|大学专业怎么选,院士帮你来支招!

2022高招季|大学专业怎么选,院士帮你来支招!
2022-06-27 08:52:53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高考志愿填报季到了,对不少同学和家长来说,选专业并非易事。为此,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联合9家全国性行业协(学)会、10家高校,共同打造2022高招季“院士说专业”系列节目。大学专业怎么选,院士帮你来支招!11位院士轮番登场,为考生及家长提供权威的专业解读,供考生及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参考。

——————————

【材料类专业】

王国栋院士:“钢铁人生”如何炼成

钢铁是坚硬的、冰冷的。但在“中国超级钢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的眼中,钢铁是随和、易于驯化、朴实无华、任劳任怨、克己奉公的材料。

在“院士说专业”节目里,王国栋院士提到,从国防建设到大国重器,钢铁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钢铁。”

早在1968年,王国栋院士去往鞍钢小型厂工作。当时小型厂二车间生产一种用于国产汽车前桥的周期断面钢材,由于技术原因,多个环节材料浪费严重,原本可以轧制出四个周期解放汽车前桥的坯料,成材率只有75%。

在实践中发现了问题的痛点,王国栋和师傅们改进技艺,使周期断面钢材的轧制取得突破性的进步,保证了成材率。

正是有了10年工厂一线的实践经验,王国栋逐渐了解了钢铁的生产流程,影响钢铁生产中质量、产量、成材率、效率、劳动强度等指标的因素,当前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现状和世界钢铁制造水平。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韩国相继启动了探究晶粒细化极限的实验,王国栋院士带领团队,立足现有工业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定位,创新提出晶粒适度细化的概念。从实验室到钢厂再到应用,经过大量论证、测量、模拟、计算、实验等,解决了一个个难题,研制出了中国的“超级钢”。而超级钢的应用,不仅每年至少为国家节省数亿元的开支,而且有效地降低了资源消耗,减轻了环境压力,对于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回首往事,王国栋认为,正是深入钢铁生产一线才让他了解了行业需求、痛点、前沿,才有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可以在创新工作之中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之中解决问题,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找到科研攻关的方法。他鼓励年轻人说:“包括冶金工程专业在内的材料类专业,要求青年更是要在实践之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知行合一的品质。”

面向未来,如何炼成新一批“钢铁侠”?

王国栋院士列出了一串知识和技能清单:拥有从工艺、装备、产品、服务全链条一体化创新的能力;要有用数字科学方法解决钢铁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倒逼探索重大理论问题的改进方案能力;要“不甘人后,力争上游”。

“钢铁工业向国家和社会奉献‘No.1 or Only 1’的产品。”他希望学材料类专业的年轻人,要在科研学之中培养创新精神,未来才能在实际工作之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起投入其中,研发引领性的新产品,开启新一代的“钢铁人生”。(见记者 杨洁)

——————————

【仪器类专业】

尤政院士:上天下海,离不开仪器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源头,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国防军事的“战斗力”,国民生活中的“物化法官”。

又是一年高考季,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尤政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给考生和家长讲解什么是测控,什么又是仪器。

“测量是手段,控制是目标,仪器是工具。”尤政说。

古人用司南指路,今人用卫星导航,实际上,这些都是仪器。人们用测量认识世界,用精准了解自然。仪器类专业的研究,就是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源头。仪器类专业综合了计量、材料、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诸多交叉专业。

“天文望远镜的诞生,开辟了天文学研究的新纪元;正是由于X射线衍射仪的发明,人们才认识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推动了纳米科技的发展。”尤政说。先进科学仪器设备,既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研究的主体内容之一和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

据尤政解释,仪器的制造水平和对先进仪器的需求,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科学仪器设备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尤政向记者举例,神舟飞船在发射过程中,需要测量与控制,飞船在空间的运行也需要各种各类的仪器来进行保障。另外,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以获取深海的环境的信息,“也是靠仪器来完成的”。

从上天到入海,尤政说,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进步的重大进展,往往是以实验仪器和技术方法的突破为先导。“我国智能传感器与微系统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中高端传感器还受制于人,已经成为‘卡脖子’障碍。仪器类专业是一门亟待更多学子投身、发展、贡献的学科专业。”尤政说。

尤政提到,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或许会让学生觉得,“学得比较苦”。因为这个专业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宽”。很多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往往在大四之前就已经学完了,但测控技术和仪器专业的学生,在大四阶段也还在上专业课。

但尤政也强调,求学阶段的苦,是为了将来的甜。学生们毕业以后就进入了黄金时代,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都非常好,通常都会“供不应求”,很多行业“都需要我们去发挥作用”。

“这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专业,你既可以做基础研究,钻研科学,也可以做一个服务社会的工程师,研究你所需要的产品。”尤政说:“在仪器类专业,你可以满怀美好的憧憬,利用你发明研制的先进仪器,探索人脑与自然的奥秘、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生活。”(记者 张渺 雷宇)

——————————

【师范类专业】

房喻院士:哪些人适合当教师

作为一名“资深”教育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陕西师范大学原校长房喻教授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笑谈“自己一辈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要么是在当教师、要么是被教师教”。40多年的从教生涯中,他教过小学、初中,带过高中、大学,学生里既有中国学生,也有外国学生。

在66岁的房喻印象中,自己每一步成长,都有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农村,几乎找不到书可读,教师就是最亲切、最文明的代名词。”从小就对教师有着特别好感的房喻,高中毕业后如愿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之后,他还曾在留学归国时婉拒科研院所邀约,重返校园,回归从教道路。

“教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职业。”房喻加重了语气:做教师很光荣,但责任更重大。“不是随随便便一个人,就能当好教师。一位好教师,很容易把学生带到正道上,同样,不合格的教师也很容易就毁掉一个孩子。”在房喻看来,“发自内心的喜欢”是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

当教师,工作、收入相对稳定,有寒、暑两个长假,社会尊重度高,这些都是越来越多人喜欢当教师的原因。“这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只有把好选拔关,将来才有更多机会为基础教育、大学教育输送更多优秀教师,促进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报考师范大学,你不会后悔。”房喻对高考生说: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将来大概率会当教师,即便不想当教师,师范大学也不会耽误你——现在的师范大学,多数是多学科综合性师范大学,除了师范专业还有非师范专业。师范生比较特殊,毕业后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一定年限,之后可以有别的选择。如果经过几年学,真的觉得自己不适合当教师,读研、搞科研或者工作,这些路子都是通的。非师范专业学生毕业后,更是有多种选择。

现在,很多的名牌大学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也愿意到中小学当教师。房喻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说明社会已经越来越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这些综合类院校的优秀毕业生相比,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一定会更加到位。”同时,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一旦适应了岗位,学科优势也会很快显现,“这和师范毕业生的特点会相互促进,会使中小学教师群体的素质能力更加优秀。”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对教师职业提出哪些新的要求?“现在当教师真的不容易。”房喻笑言。在他看来,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学相长,否则就没有办法和学生沟通交流,没有资格教授学生。(记者 孙海华)

——————————

【农业工程类专业】

罗锡文院士:现代农业工程颠覆你的想象

在微信昵称的设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称呼自己为“开直播机的老头”。自从1970年毕业后分配至贵州省铜仁县农机厂工作后,他与农机结缘了50多年。

罗锡文在“院士说专业”节目中说,幼时自己在湖南农村老家养猪,猪舍总是又脏又臭。而如今农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场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猪仔也可以住上高楼大厦。”最高的楼层达到了26层。不仅如此,每层楼都配备巡检机器人自动检测猪舍内的湿度、温度、CO2、SO2等环境参数,还能随时观测猪仔的生长状态,及时预警。

“农业工程类专业是一门独具特色,亟待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交叉性学科。”罗锡文解释。它更是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

罗锡文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运用农业工程技术实现了防洪、灌溉和清淤三大功能;现今无人驾驶插秧机一天能插60亩、无人驾驶水直播机一天能播100亩、采用无人驾驶旱直播机一天能播200亩。

“今天,现代农业工程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加强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的融合与协调发展。”罗锡文说。

早在2020年,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团队基于智能农机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

“在农业工程领域,运用多种高新技术,实现了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长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的目标。”罗锡文说。

农业工程领域技术的更迭提升了学科的人才培养深度。

以农业水土工程为例, 罗锡文介绍,学生需掌握农业基础知识、数理基础知识、水土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的系统专业知识。在课堂上,所涉及的课程包括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水力学、灌溉与排水工程、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等。

农业工程类专业范围之广,包括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水土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和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学科。在农业工程的课堂里,知识是瞄准解决一系列现实问题的。

“‘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是我国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罗锡文看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科技是最好的答案。当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现代农业建设需要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提高农业工程科技的发展,加快农业工程建设。

“不知道50年或者100年后科学技术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我知道50年或者100年后我们还要吃饭,还要种田,还要农机。”罗锡文说。(见记者 杨洁)

——————————

【能源动力类专业】

高翔院士:投身“双碳” 能源人才生逢其时

什么是能源?

“可能大家脑海里会有很多答案: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电力,等等。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实际上,能源按照转化利用的属性,常常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在“院士说专业”特别节目中说。

高翔介绍,人们把能够直接利用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还有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而通过一次能源转化而来的电力、热能等能源,我们称为二次能源。”

作为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典型代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际上就是研究将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转化为电力、热能等二次能源的生产和利用过程;同时,还研究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与能源利用相关的暖通空调、低温制冷、车船动力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社会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对能源的需求特别旺盛,同时,化石能源使用引起的环保问题也尤为突出。因此,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能源清洁利用新技术,助力国家能源环保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摆在中国能源人面前的一项重大使命。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高翔指出,未来,能源学科是向着绿色、零碳、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从实现碳中和的角度来说,氢能的利用会成为前沿发展方向。大规模储能技术和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低成本的储能技术和二氧化碳的收集和利用技术,将是突破的重点。

在专业的选择上,高翔说:“在年轻的时候,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选择上,不如把时间放在选择后的坚持上。如果对一件事情,我们还没有付出努力,却斤斤计较它可不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收益,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高翔认为,进入大学学已经不是获取精深知识的唯一手段,但是进入大学可以营造一种增长个人能力和见识的氛围。“选择专业,与其说是甄别比较不同专业就业深造前景的优劣高下,不如说,这其实是发现和发展个人特长的过程;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最能展现个人优势的专业去报考。”高翔说。

高翔表示,在“双碳”背景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节能减排需要。不管是清洁能源生产,还是能源高效转化利用,节能环境保护技术、各种先进动力系统,以及制冷与空调技术等,都离不开能源动力专业的人才。

“应该说,同学们现在投身这个专业,生逢其时!”高翔说。(记者 叶雨婷)

——————————

【化工类专业】

谭天伟院士:化工之美,美在何处

每到高考报志愿,总有“化工专业是天坑”一类的声音冒出来,真的是这样吗?“院士说专业”节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学校长谭天伟,对化工类专业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

作为我国化工行业的领路人之一,同时也作为一名一直坚守在讲台上的大学老师,谈及考生关心的“天坑”传闻,谭天伟直言:“说化工专业是‘天坑’是错误的,其实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和化工有关。最简单的,酱油、醋、盐都是化工产品。”

谭天伟介绍,在人类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所发现的、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的物质,不到300万种。而自化学、化工诞生起,不到200年的历史中,化工已经合成了接近3000万种新分子。

“一个创造如此多新物质的专业,怎么能说它是‘天坑’呢?”谭天伟表示,实际上化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介绍,消炎用的青霉素,大家常用。上世纪30年代初,青霉素刚发现的时候,一公斤要1.6万美元,比黄金还贵。白求恩来中国,带给八路军的见面礼,就是3支青霉素。现在,5个9纯度的青霉素,每公斤仅需约100元。

青蒿素,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了它,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从种植的青蒿中提取它,种植面积再扩大,一年也只能种一茬。而现在,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青蒿素,一年365天都能做。一个50立方米反应器的青蒿素产量,相当于种10万亩地青蒿。

芯片,是我国被“卡脖子”最严重的领域。谭天伟参观过华为公司新建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其中有一个就是化学实验室。生产芯片所需的高纯试剂与材料,是通过化工方法得到的。谭天伟院士解释,搞科研,最后就是要比拼谁搞出了新东西,而只有化学和化工是能够产生新分子的。

在他看来,世界如此缤纷多彩,化学和化工功不可没。而这,也恰恰是化工的魅力所在。

谭天伟院士想对考生们说:“如果你对未来充满了好奇,想搞发明创造,你就应该到化工这个领域来。因为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新东西产生。”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学化工呢?谭天伟认为,好奇心强,有志于创新,且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很适合学化工类专业。

谭天伟充满激情地对考生说:“如果你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人生,如果你还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世界,为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话,那么我希望你报考化工专业,这个专业能助你梦想成真。”(记者 张茜)

——————————

【电子信息类专业】

苏东林院士:走进神奇的电磁世界

填报志愿,是高考后学生们需要攻下的另一个高地。当电子信息类专业进入视野,考生和家长们该如何选择?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在“院士说专业”特别节目中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苏东林。

她告诉记者,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其实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出门坐飞机和高铁,在家用微波炉加热食品,使用手机5G联网……衣食住行,处处都会涉及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的相关知识。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依托于电磁学,是研究电磁场所承载的无线信号如何产生、如何变化的一门工科学科。”苏东林说。用她的话来说,和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相关的电磁领域,在当下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正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在这条宽敞的车道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技术的发展,可以看到正在展现曙光的智能时代。

苏东林举了个例子,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设备出现在身边,这些智能网联系统的节点和网络一旦出现电磁故障,问题波及范围极广、影响区域极大。这需要人们利用电磁理论提前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

除了生活中的应用,依靠电磁,还能实现遥感和空间探测,比如中国天眼FAST,通过汇集宇宙中的电磁波,进行天文观测活动。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是探索宇宙奥秘的手段之一。

“目前各个行业中,电磁领域的人才都特别紧缺。除了自动驾驶领域,还包括电力、通信、交通,以及航空航天领域,都急需电磁专业的优秀人才。”苏东林说。她从事的行业,正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电磁兼容与电磁环境。

“学好电磁场与无线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没有哪个行业现在能离开电磁场,能离开无线技术。”苏东林说。

尽管这门专业有“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说法,但在苏东林看来,想学好任何专业,都是一靠兴趣,二靠坚持,“只要钻进去了,就可以把它学好”。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要“干一行、爱一行”。

苏东林盼望考生和家长能够围绕国家、行业最前端的需求,来选择专业。她推荐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可以挂钩中国天眼FAST的遥感和空间探测。苏东林希望选择这个方向的学生,今后能够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科学研究、为人类认识宇宙作出贡献。另一个是电磁安全方向。苏东林解释,如今电子设备越来越多,电磁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电子系统在这样的电磁环境中,适应性的问题也就更加重要。

“电磁安全是国家重大的战略安全要素,希望同学们能加入电子信息领域的研究中。”她说。(记者 张渺)

——————————

【机械类专业】

万物互联,不一样的车辆世界

车辆,常被人们称为是“改变世界的机器”,作为人类“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中“行”的重要载体,车辆影响着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主战场,也是国防现代化的国之重器,更是世界大国竞争的重要领域。

院士介绍,我国是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销量约占全球的30%,超过美日德三国的总和。在国内,车辆工程相关产业税收在全国税收的占比、相关从业人员在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占比和相关产业销售额在全国商品零售额的占比都超过了10%。

而与之对应的车辆工程专业,则是一个具有特色和魅力的专业。“车辆行业涉及的专业众多且深度交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内在知识体系已发生迁移和更新,成为多技术交叉与应用平台,包括:机械、液压、动力工程、电气、电子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化、交通、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李院士说。

李院士介绍,从工业1.0的机械化、2.0的电气化到3.0的信息化,汽车工业每次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标志的工业4.0时代,将使汽车交通系统在未来10-20年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提升汽车四个方面的性能来描述。

事实上,按照我们国家的规划,2035年我国将建成便捷通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显然,车辆工程专业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人才培养和支撑作用。

那么,当同学们选专业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哪些问题呢?李院士表示:“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才有持续学、持续进步的驱动力。我们常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但如果能先做到爱一行,再干一行,这显然就赢在起跑线上了。其次也要考虑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比如像车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和重要角色,显然是非常有就业前景的。”

然而,这些年,有些同学和家长有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学车辆工程或其他机械类专业,是不是等于学“汽修”,对此,李院士指出,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汽车早已成为高科技载体。

李院士认为,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车辆行业的科技变革趋势,因此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所以,我推荐同学们报考我们车辆工程专业和机械类专业,学丰富的科技知识,培养勇敢的探索精神和优良的人文素养,不负时代,不辱使命,为专业、行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欢迎同学们一起来迎接挑战!”李院士说。(记者 叶雨婷)

——————————

【自动化类专业】

桂卫华院士:自动化为什么是“宝藏”专业

自动化是做什么的?为何会有许多种带自动化后缀的专业?网传自动化“易学难精”?这个专业以后就业前景如何?每到高考填报志愿,自动化专业都会引发不少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大家同时也会提出不少疑问。

“院士说专业”特别节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桂卫华,对自动化类专业做了深入、全面的解读。

在他看来,自动化可谓“宝藏”专业。

乍一听自动化,不少同学和家长可能觉得有点抽象,实际上,这个专业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桂卫华说,大家熟悉的高铁就有很多自动化的技术,比如它的速度控制、电气运行问题。此外,大家家中用的空调、冰箱、电视的生产过程,也都离不开自动化。

“自动化是一门技术,是代替人或者部分代替人、辅助人进行工作的一门技术。”桂卫华说。

了解了“学自动化能干什么”这个基础问题之后,不少同学和家长又产生了新的疑惑:很多带自动化后缀的专业,比如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等,这些有什么区别呢?

桂卫华认为,这是根据这些专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来确定的,这也从侧面说明,自动化技术应用特别广泛,可以很好地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针对“这个专业涉猎广泛,但是易学难精”的相关说法,桂卫华说:“这个我不太理解。”

他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面确实更宽一点,但对一门学问来说,只要肯下功夫,都不存在“难精”的问题。

“只要真正热爱这个专业,就会学精学透。”桂卫华说。

他同时坦言,“在大学里,想学,到处都是机会。”

桂卫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他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学校开了个夜间德语班,“我跑去旁听,没想到若干年以后,我就到德国留学去了,德语派上了用场”。

他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上了大学,很多时间安排要靠自己。只要抓住机会,自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将来一定会成功。”

什么样的同学适合学自动化?桂卫华表示:“首先你要喜欢这个专业,这是前提。有人把这个专业划分为物理类专业,其实我认为,化学也很重要。工科专业,都离不开数理化的基础。”

结合40多年教书育人的经历,桂卫华认为选专业时该考虑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考虑兴趣;二是考虑发展;三是要将自身发展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

他说:“在下一轮工业革命中,我们要抢占先机,自动化技术会起到核心作用,如果你想成为国家命运的书写者,自动化专业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记者 张茜)

——————————

【计算机类专业】

郑纬民院士:计算机类专业为啥是大热门

多年来,计算机类专业一直是考生志愿填报的大热门,而当这个专业与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等代表着科技发展最前沿的词相连接后,考生对计算机类专业的兴趣就更加高涨了。那么,计算机类专业为什么会一直持续高热度?“院士说专业”节目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郑纬民。

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到现在不到80年的历史,跟很多有着几百上千历史的学科相比,不足百年的计算机类专业确实还很年轻。因此,郑纬民院士认为,年轻的专业,意味着更多的挑战,也意味着更多的机会,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计算机类专业对年轻人有着特别的吸引力。

在郑纬民院士看来,计算机类专业持续高热度的另一个原因是相关专业毕业生有着良好的就业形势。“在当前的数字经济环境下,各行各业都急需大量的计算机人才,因此,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比较容易找工作,而且工资待遇也不错。”

郑纬民院士介绍,其实大家平时所说的计算机类专业是一个大类,它还包括了四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安全,如果再进行细分的话,还可以再分出大数据、物联网、元宇宙等。

那么,这么热门的专业有没有门槛呢?选择这个专业的考生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郑纬民院士介绍,报考计算机类专业的考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首先是要学好数学、物理、英语、语文这四门课。其中,数学是基础,物理知识也必不可少,计算机类专业还有很多文献,因此英语也要学好,另外,郑院士特别强调不能忽视语文的学,因为,“写报告、交流都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

第二个条件是对专业的兴趣。“我觉得有兴趣这件事比学好那四门课程更重要。”郑纬民院士说,“无论是对制造计算机感兴趣,还是对编程有兴趣,都对学好这个专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一旦对专业有了兴趣,学生就会利用各种时间想办法去做跟专业有关的事情,而不会出现因无事可做而沉溺网络游戏等现象了。”

众所周知,计算机类专业的知识更新非常快,因此“学计算机类专业的人真的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一直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郑纬民院士说:“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郑纬民院士最后向年轻人发出号召:“如果你想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我建议你学计算机;如果你是甘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我建议你学计算机;如果你想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大潮,我建议你学计算机……同学们,我在计算机的世界里等你们!”(记者 樊未晨)

——————————

【水利类专业】

许唯临院士:智慧水利时代已来

水利是做什么的?填报志愿之前,不少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

在“院士说专业”栏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常务副校长、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许唯临教授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许唯临以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例,总结了水利在历史上要做的两件事:兴水利、除水害。在经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水依然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许唯临强调,从古至今,水利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兴水利、除水害,人类还远没有做好。因此,这位长期从事水利教学、科研工作的教授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水利事业中来。

他特别讲到,在一些水利老专家的办公室或者家里的墙上,都挂着他们主持或参与过工作的水利水电工程的照片。可以想象,一个人晚年的时候,看着这些照片,想到千里之外江河上矗立的那些“大国重器”、水利水电丰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自豪感。

对于考生如何选择专业,许唯临提出四个参考因素:一是看专业是否符合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需求;二是考虑自身的特长与喜好;三是要看长远、重基础;四是不要赶时髦。

许唯临注意到,社交媒体常有一些热门、冷门专业排行榜。他提醒考生,千万不要被这些排行榜误导。“一个专业是不是真正的‘冷’,要看它是不是不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许唯临说,“如果国家已经不需要它,那是真正的‘冷’。如果它是国家长期需求的专业,那么就不要过分地在意它是不是被列入了所谓的冷门名单。”

许唯临认为,跟着国家战略报专业总是不会出大错的。水利跟国家水安全、生态文明建设、能源安全、“双碳”目标等密切相关,长期而迫切的需求为未来的水利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然,选专业还要看长远、重基础。许唯临说,大学不是培养一个人的所有能力的,大学4年是给未来40年打基础的。

目前,我国共有100多所高校设有200多个水利类专业,包括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等,还有一些高校设有水利科学与工程专业点。此外还有基于跨学科交叉培养理念的智慧水利专业,这些都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专业。

新专业的出现反映的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许唯临说,当下传统水利正快速地迈向智慧水利阶段。在此背景下,水利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很大的变化。

“以前水利工程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度聚焦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现在除了工程建设管理以外,还非常重视水环境、水灾害、水信息、水管理等领域。”许唯临说,“这体现出了系统工程、学科交叉、智慧化的鲜明特征。”(记者 王鑫昕)

标签: 2022高招季 大学专业怎么选 水利类专业是做什么的

(责任编辑:News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