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市沅陵县是湖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其中约73%的面积是山区,乡镇布局分散。这一地理特征使沅陵县农村基础教育面广、线长、点多。2005年以前,由于中小学校包括村小和教学点众多,并且大多数村小和教学点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办学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基本的教育教学很难落实,教育质量堪忧。
为了让“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有盼头”,沅陵县委、县政府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历经17年的实践探索,新创建寄宿制学校47所,使全县90%的农村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实现寄宿就读,有力促进了沅陵县基础教育的整体发展。
沅陵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划和建设,着力在布局调整和资金投入上实行充分调研、科学规划、稳步实施。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到2020年,沅陵县先后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简称“全面改薄”)、“改薄与提升”等项目建设,累计投入教育资金近11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资金比重高达90%,重点改善和满足偏远地区学生和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需求。
在不断增强硬件条件、改善办学环境的基础上,我们始终将学校班子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广泛实行了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精心选拔、培养校长和中层领导干部,并给予第一批寄宿制学校校长副科级待遇。县教育局开办了多轮次的“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从2016年开始,全县每年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委培等途径补充农村教师200名以上。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我们多方实施“国培”“省培”和“县培”计划,职称指标、骨干教师认定、各类优秀模范评选全面倾斜,每类占比均在2/3以上。全县统筹规划易地扶贫搬迁及配套设施建设,每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3000万元以上,资助“五类”(脱贫户、残疾、低保、特困救助、监测户)家庭学生近5万人次。
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既要解决“教”的问题,更要解决“养”的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比例高、隔代教育现象普遍的问题,沅陵县教育科学研究室编写了《二十学会》乡土教材,在全县开展养教结合教育。在寄宿制小学,提高学生生活能力的训练和比赛经常开展。我们还对“亲情补偿”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做了统一要求和规范,有的小学列出“家长担心事项清单”并逐项化解,开通学生免费亲情热线电话、改建学生生日餐厅等;有的校长把自己的床铺搬到学生宿舍,十多年来坚持每天住寝室,让缺失家庭关爱的学生得到父母般的关怀。沅陵县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实现全覆盖。
我们注重让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走出适合自己的路子,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如地处湖南黄金辰州矿业矿区的金山学校,在校本课程中融入“笃学力行、百炼成金”的“金文化”;七甲坪九校、二酉学校、明溪口芙蓉学校等农村寄宿制学校传承和弘扬民间剪纸、山歌、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底蕴。而陈家滩九年一贯制学校、筲箕湾镇中学等农村寄宿制学校突出自主管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管理。有的学校还推行田园教育,设立学农基地,带领学生开垦、种植与管理。
沅陵县全面推广全民阅读进校园活动,涌现出明溪口镇芙蓉学校等一批阅读教育特色学校。这些学校将阅读课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每班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创新阅读教育模式;通过充实图书数量、撰写阅读笔记、开展世界读书日等主题活动,积极营造“书香家庭”“书香班级”“书香校园”,有效拓展了农村学生的认知视野。
全县中小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由于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一校一特”“一校一品”,涌现出一大批特色学校。七甲溪九年一贯制学校一直十分重视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经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成员单位考察,被命名为“中国工农红军湖南沅陵七甲溪红军学校”,成为怀化市第一所红军学校。截至目前,沅陵县共有5所中小学被确立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4所为农村学校。
多年的实践证明,举办农村寄宿制学校,有效激活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活力,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一是保障了外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解决了劳务大军的后顾之忧;二是整合了教育投入和师资力量,提高了教育投入效益;三是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大幅提高了基础教育质量。目前,沅陵县三年学前教育实现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2018年,沅陵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国检”,初中学考一次性合格率连续8年位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实现优质协调发展,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
(作者系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县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2年10月29日第3版
标签: 办有内涵有温度的寄宿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