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网瘾专家、著名青少年问题专家、护航教育(集团)学校校长展成
1.要注意谈话的环境
一般来说,不要去网瘾孩子的家里,特别是不要进孩子自己的房里、卧室里去做沟通工作。很多青少年最讨厌成人,尤其是自己的父母或其他试图“改变”他的人进他的房里。因为,那里是他自由而神圣的小天下,他在其中有安全感、隐私感。如果你贸然入侵,很可能使他反感,那谈话的效果就很难保证。
为了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我把自己的家布置得比较大方温馨,即使是在报告会的台上或办公室里,我都会要求摆放花、盆栽植物、电视机、碟机甚至钢琴等,尽量给孩子一种柔和的亲切感,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态。要切忌某些办公场合或门诊室的那种使人感觉怪怪的冰冷生硬,那是极不利于孩子的心情的。
有时,我还会在谈话进程中,结合适当的环节,弹弹钢琴、唱首歌,也请孩子唱,有时播放DVD或自己制作的有关MTV,使心灵沟通的气氛更为融洽、轻松、感人、深化。这往往让孩子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那见面前的紧张、先入为主的反感,常常因此而消失泰半。特别是在报告会或讲座开始的时候,当我自弹自唱一首歌后,台下原来无精打采或心情烦躁的青少年们,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观,有的还和着节奏拍手。这也是为什么在随后的互动中,不但从没有冷过场,而且还有孩子与其父母一起上台和我作现场沟通的原因。
2.注意自己的衣着言行细节
不要搞错,我当然不会是要大家做谨小慎微的人。主要是因为这些网瘾青少年们曾经倍遭批评,四处受“敌”,已经成为惊弓之鸟了。一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马上就会剑拔弩张地时刻准备反击。这时,我们必须谨慎地注意一些可能引起他们反感刺激的小地方。
在穿着上,要大方得体,朴实无华。不必奇装异服、花枝招展地过于引人注目,刺激眼球。在言语上,一定要词语得当,时而和风细雨,时而义正词严;但不要捏腔拿调地时而高谈阔论,时而嗲声嗲气地令人肉麻,使其恶心。在举止上,既要有适度的肢体语言,又可做一定的亲切接触;但要避免夸张的装模作样,也不可过分的拉拉扯扯,免得招人讨厌。如果只因一些小事,导致孩子不愿和你继续谈下去,那就不好了。
只要我们在以上各方面略加注意,这些细小问题应是不难解决的,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原本不该出现的障碍。
3.一定要保护孩子的隐私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西方十分强调的隐私权概念对中国孩子的影响是很深的。因为,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伦理,是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做父母的要孩子如何,孩子就得如何,这在过去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因此,现在在所谓隐私权的问题上,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是相当深的。孩子们对这一点是相当“感冒”的,而且他们往往在这一点上也是正确的。
就因为此,我们不但绝不能强迫孩子回答我们的问题,而且在谈话一开始,就应该把话说在前头,要明确表示尊重孩子的隐私权。在回答或不回答任何问题的决定上,孩子有完全的自由。虽然我总是事先慎重声明孩子有自己的隐私权,但让我甚为感动的是,孩子们的确都是非常讲道理的。在所有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一个孩子故意以此为由,拒绝回答我的问题。
4. 谈话要聊天似的人性化
千万不要教训式地谈话,当代青少年们极其反感那种传统的、以上对下的、教训式的官腔指令或长上说教。如果那样的话,他们要么沉默以对,要么敷衍几句;或者针锋相对地反着来,或者以歪就歪地胡扯。他们才不怕气死你,他们就是想让你下不来台,还要叫你竹篮打水一场空。总而言之,你休想叫他们轻易地乖乖“就范”。
我一般和孩子沟通都是聊天式的,把他们当做客人或朋友,不经意地、好像没有特定目标的开始交流。所谓“交”,就是起码两者的互交,即要双向或多向地互动,各个方面都愿意谈心里话;所谓“流”,就是水流、流动,即是要顺其自然,使整个谈话流畅而无冷场。
一开始,当然是我或志愿者为主动方,但是话题或话头一定要温和自然,流水无痕。不要使对方觉得你好像是心怀叵测、居心不良地设圈套问话,那样,他就会冷眼以对,金口难开;如果你的话头像是在干巴枯涩地没话找话,那也会让他目视他方,懒得搭理,这就会使得交流很难深入下去。因此,这些启动的话题、话头,要像唠家常一样:从问好、哪儿来的(一般不必马上问对方的姓名等太个人的内容)、来过这儿吗等小事上入手,用以沟通朋友式的感情,进行人性化的交流,从而逐步调动起他的主动性,这样下面的话就好谈开了。
有人会说:“唉,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确是这样!我才不想骗谁,无论是谁,要真正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但是,正是因为难,才有更高的价值值得我们去努力;此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真正有决心,应该是可以慢慢做好的。当然,这里面有些方法和技巧,但也都是可以学的。简单地讲,只要你真正愿意下工夫,只要你不急功近利,还有更关键的一条:只要学会心态放松,真挚自然,那你肯定能最终做好。你看,为什么不少中国影视作品没什么人欣赏?就因为那些东西极其做作,太不自然,他们是在“演”戏,是在装假,就是在那里逢场作戏。那为什么好莱坞的大片占了世界电影市场的90%以上?别人是在“入戏”,是在“再现”,是在认真自然地假戏真做——自然地把人性的本来面目再现出来,所以能够感人、打动人。
我们要以此为鉴,只要用自然理性的心态去和网瘾孩子聊天、沟通,绝对没有谈不拢、讲不通的。这种人性化的自然谈心方式能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我们都是人,都是通人性的人。人来自大自然,也必然具有大自然的禀性。只不过是现在反自然、不自然、非自然的东西太多了一些,把青少年们本性自然的素质蒙上了一层灰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用春风化雨的暖流、心灵沟通的清流,把那灰尘轻轻地吹拂、洗涤而去。
5.要和家长、孩子一起谈
我认为,上网成瘾的问题是表现在孩子身上,但根子是在家长、学校和社会那里。目前的客观条件是:我还不可能去跟学校、社会谈(当然,我也尽力地做了一些),现在比较现实的就是和家长、孩子一块儿沟通。其目的不光是疏导孩子,更为重要的是启发孩子的父母们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过去的不当之处,学会与孩子进行朋友式的交心、沟通。这样,在回去以后,亲子之间有了新的问题,他们就能自行解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真正目的。
从大量的接触中,我感到如果只和家长或孩子分别单独地谈,他们各自说的内容往往有较大出入。一般情况下,家长会把孩子的问题说得万分严重,那就像是如果你再不去紧急搭救,孩子马上就会无可挽回地被毁掉了,其家庭马上就分崩离析、彻底完蛋了!你能无动于衷吗?哎哟,赶快乘喷气式飞机去吧!
但是,我能吗?
如果只听孩子的,那可又是另一回事儿了:我怎么啦?我有什么屁网瘾啊,全都是他们在胡说八道!我有问题?哼,他们才有问题!他们才有心理问题!他们是神经病!
瞧瞧,这双方出入这么大,你怎么办?
此外,还有孩子的父母两人之间不统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互不相让、互补合作。有时母亲拉着孩子上台来谈,可做父亲的却不肯加入。结果,虽然当时和孩子及其母亲谈得还不错,然而回去以后,那父亲依然如故地不做任何改进,孩子的问题还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作为单亲家庭,这方面问题就更加复杂麻烦。
最理想的是能够都在一起谈,以便于大家开诚布公地当面把话都说清楚,这样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分析实情、找出症结、解决矛盾。当然,作为主持人、评判者的我或志愿者,在这种场合中,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掌控住场面,以便使整个沟通能顺利地进行到底。
6.要让孩子自己讲
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刚开头时,不少家长喜欢习惯性地代替孩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有的家长甚至还要先声明一下:“哎呀,我这孩子特别内向,不爱说话,根本不与人交流,真没办法!”接着还要“唉——”地长叹一声,才结束对孩子贴标签式的抱怨。你说做父母的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那孩子还能开朗吗?
为了孩子,每当这种情况发生,我都会立即严肃地批评那心直口快的“好”家长:“你怎么可以这样,就是因为你们一直以来什么都替孩子做、代孩子说,才造成他现在这个样子。你们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爱法、做法,还要给孩子贴标签,这对他有任何好处吗?只能更害了他!以后不能再这样了。”
7.要注意随时发现孩子的优缺点
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青少年也绝不例外。家长们似乎也都应该明了这个道理,但是,一到我面前,他们就滔滔不绝地痛诉孩子的错、孩子的坏,那真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从家里到学校、从说话到做事,完全的一无是处、彻底的不通人情。我不得不一遍又一遍的告诉他们:“孩子小的时候,你们那样的百般宠爱;到如今,你们又这样的万般否定,这叫孩子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呢?对解决孩子的问题有半点益处吗?”说真的,就是因为家长们的许多极端做法,才使得孩子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不能重复他们的错误,必须客观而准确的评价每一个孩子。既然是上网成了瘾,那绝非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月甚至一年之功,通常都在两年左右或之上。在这数百上千个日子里,这些青少年肯定是遭受过“千锤百炼”的批评、训斥,还有那“枪林弹雨”的责骂、痛打,早已是遍体鳞伤了。他们里外的伤痛需要补养康复,他们疲惫的身心亟须甘霖雨露。因此,在沟通的每个环节中,要仔细地发掘孩子们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以适度的赞许,无论是对有一般问题的孩子,还是对已在犯罪边缘打滚的青少年,这样做都会对他们起到非常正面的效果。
不过,表扬归表扬,批评也是不可少的。要注意发现并赏识网瘾孩子的长处,但绝不要讨好似地一味乱夸。所谓“大拇指教育”,是简单片面而不可能科学奏效的。特别是在看见孩子对其父母不礼貌或恶言相向时,我们一定要及时地制止,严肃地指正,绝不能因为怕影响“效果”而姑息放任。不然,那自欺欺人的纵容必定会养痈遗患、种下恶果。
8.谈话中不主动提网络问题
看过中央电视台有关我帮孩子戒网瘾的节目,或现场见过我如何与上网成瘾的青少年沟通后,很多人甚至还有被带来让我戒除网瘾的孩子,常常感觉奇怪地问我:“你不是要帮助戒网瘾吗?怎么你好像从不主动提这个问题,但最后还是把它解决了呢?”
个中原因有三:
其一,俗话说:别“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些上网成瘾的青少年们,早已是无数次地被人们指责为网瘾少年、网虫、网痴,患有网络成瘾综合征等等,他们早就对这方面的敏感话题厌恶透了。你再一见他就问:“哎,你怎么能上网成瘾呢?”他立马笑呵呵地感谢你:“你看你,一下就给我提了个醒。谢谢啦,拜拜。”这可能吗?相反!他要么就反感地不理你了,要么就起身离你而去,哪还谈得上什么继续沟通。
其二,常言道:“斩草必先除根。”例如,当医生要切除病人的恶性肿瘤时,是不能首先拿刀直接去割那个癌肿的。因为,那样非但不能刀至病除,还会导致癌细胞的扩散。若要手术成功,必得先从尽可能离癌肿远的地方下刀,“遥遥地”围着那肿块割一圈儿。为什么?就是为了把那癌块连根割掉,才有可能根治这个癌症。
同样的道理,青少年们上网成瘾,绝不是你直接去教训他们:网瘾是多么多么的不好,沉迷其中会如何如何的糟糕,他们就即刻幡然醒悟,改邪归正。我们需要事先理性地分析他们上网成瘾的种种原因,从根源上将其成因加以解决,才能真正彻底地手到病除,帮助他们把网瘾戒除掉。
其三,古人云:应“避实就虚”。这就是教导我们,在与敌人作战的时候,不要先去攻打对方兵力最强大之处,而是应该先找到敌方最虚弱之点,尽早地先下手为强,就有可能最终获胜。伟人的以农村包围城市,并最后取得全国的解放,也就是这个道理。
这当然不是把我们的下一代比做敌人,而是把这个网瘾之害当成中华民族的祸害。在帮助孩子们解决此问题时,也要运用“避实就虚”的策略。因为,这些青少年已经把那些不健康的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等,当做是他们最重要的宝贝。这就是当前他们的“实”处,你不能马上去强攻的,不然,你极有可能碰得头破血流。
那么,什么是这些孩子的“虚”处呢?那当然是他们目前最讨厌的“东东”啰:首当其冲的就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学习啦、他们最讨厌的父母啦、他们最不喜欢听的大道理啦等等。我们先从这些方面入手,一步一步出其不意地攻进去,最后就能手到擒来,马到成功。
9.一直保持心理平衡
很可能,我们随时会碰到硬钉子或软皮筋,十分的难缠难磨,百般的难攻难破;有时会在某一个问题上,就是一下子给梗住了,或一下子找不到突破口。彼时,你还可能正不巧有点筋疲力尽了,或者似乎有些江郎才尽了。哎呀,这怎么办,不好下台,也不好交差了。
不管怎样,千万要抛弃那些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的错误想法。要深信“两军相逢勇者胜”。只要你能勇敢地坚持下去,学会保持自我心理平衡,一方面不急不躁,一方面沉着应战,随时寻机进攻。什么叫失败——放弃就是失败。只要你能坚忍地绝不放弃,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记得我最“惨烈”的一次战斗是在天津,那是2004年的11月初,我第一次去那里作挽救上网成瘾者行动。天津《今晚报》的范主任带我去见了一个网瘾的确很严重的孩子,这本来不太符合我的工作方法,即一般不去对方那里。
但是,因为在我去之前,他们就已经对这个案例作了数天的连续报道,在未征得我的意见的情况下,就已经做好了安排,我也就只好勉为其难,虽然有一点违心,但我还是没说什么就去了。反正左右也算是个新的挑战吧,也没什么可担忧的。
这一去呀——哦呵,从上午到晚上,除了上卫生间的时间以外,或单独与那孩子谈,或跟他母亲个别讲,或与孩子及其母亲一起交流,或与其父母商量,或只向他父亲了解情况,或与其三人一起沟通等等,一起吃饭时也没停止——连续谈了整整11个小时。
其实,与那孩子见面后,还不到一个小时,他就认同我了——在其后的十来个小时中,我主要是想解决他母亲的问题——她一直未能配合好。因此,沟通进程卡在那第二个认同上,就这么停在那儿了。即令如此,那孩子却从未表示要离我而去的念头,后来还与我照相留念。
不管如何,我始终保持我的心理平衡。所以,虽然那孩子在此期间曾与他母亲闹得不可开交,但当他一转向我,就又平静下来。
10.一定要用哲学的基本原理作指导
这最后一点应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哲学是我最主要的武器,是我制胜的终极法宝。这从上面所有的字里行间中,可以说是在在皆是,不难发现。此外,紧接着下面马上有从另一个角度的专述,其具体内容这里就不再多讲。
之所以我要把这一点在此着重提出来,是因为必须强调以让大家知道,我这前面的“九大诀窍”,都是以哲理为基础的。并切切希望志愿者们在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时,不要说些大而空的道理,但要坚持应用哲学原理来指导心灵沟通,这样你们就一定能够帮助一个又一个网瘾青少年摆脱困境,走向成功。
这些“诀窍”都相互关联,且不可截然分开;它们是层层推进、互为依托的;它们是相互交融、交叉、交会的。只要大家能把它们放在一起去融会贯通,就都能成为成功的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