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位父亲发布的视频走红网络。视频中,他开着车,缓慢的陪在女儿身后,让她在2摄氏度的天气里步行8公里上学。原来,他是为了防止自己10岁的女儿继续校园霸凌其它同学,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她。无论是电影中还是小故事里,这都是我们心中深刻的教育范本,向视频中父亲的做法致敬。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那么孩子习惯的第一影响人便是家长,下面来看几个小故事分析。
故事一:
有三位家长接着自己的三个孩子相继路过一家餐厅门口,发现一个乞丐正盘坐于此。
家长甲对自己的孩子说:“孩子,如果你以后不努力,你就会变成他这样的人,无所事事,碌碌无为”,孩子看向乞丐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着嫌弃;
家长乙对孩子说:“孩子,这种要饭的以后你要离他远点!指不定就讹着你了!”孩子同样看向乞丐,仿佛想去施以同情,却迫于家长压力不能去做;
家长丙对孩子说:“孩子,你呀以后要好好努力读书,成为有用的人才能去帮这些在生活的夹缝中无奈生存的人,快去抱一抱他”,此时孩子走向乞丐,给予他了一个孩子能给的温暖。
以上的三种是现实生活中最具有现象级的教育案例,从三组家长的语气,对人的状态和称呼,不难看出教育层次的高低。大人们的一言一行,对周遭一切的状态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孩子。这三个家长中,前两者的孩子许多年后未必会记得这天天发生的这件事,但会记得家长告诉他们,对于弱势群体要选择远离和嫌弃。最后一个家长把一种使命感告知给了孩子,孩子长大有能力后,不只是成就自己、保护家人,也可以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孩子会把这种使命感很神圣地放在心中等待着发芽,随之带来的就是心怀关爱和感恩。
故事二:
电影《美丽人生》里,祖舒华问,
“爸爸,为什么这家商店写着「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
爸爸愣了一下,说,“哦,这个啊。「不得入内」是最新的潮流标志!有一天,我跟一个袋鼠朋友逛商店,但是门口写着「袋鼠不得入内」。我便说,好吧,我们也没办法,他们不让袋鼠入内。”
“那为什么我们店里没有这个牌子呢?”
“好吧,我们明天就放上一个,让所有我们讨厌的东西都进不去。你讨厌什么?”
年幼的孩子想了想,说,“蜘蛛。”
“好,我不喜欢吸血鬼。明天我们就写上:蜘蛛和吸血鬼不得入内。”
电影里,这样精妙而细致入微的谎言比比皆是。
在那个犹太人被歧视,被践踏,被残害的年代里,父亲为了不让小孩子孱弱的身心受到伤害,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谎言。在惨无人道的纳粹集中营里,不懂德语的他硬着头皮去充当翻译,将德军的威胁话语翻译成完备的“游戏规则”。著名作家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教育的伟大之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