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2017年修改了哪些?
2017年10月2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案,该修订案自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本文将详细介绍该修订案的主要内容。
一、调整诉讼程序
1. 引入小额诉讼程序:原来的诉讼程序中,适用于小额纠纷的是简易程序。而在新的修订案中,引入了小额诉讼程序,将适用于小额纠纷的案件范围从原来的5万元扩大到10万元。
2. 简化诉讼程序:为了加快诉讼速度,新的修订案取消了原来的再审程序,将审判程序分为一审和二审两个阶段。同时,对于一审和二审中的一些程序性问题进行了简化。
二、加强当事人权益保障
1. 保障当事人知情权:新的修订案规定,法院应当向当事人告知诉讼权利和义务,告知诉讼程序和期限,告知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方式和期限等事项。
2. 增强当事人参与意识:新的修订案规定,法院应当鼓励当事人自行调解,对于当事人提出的调解请求,法院应当予以支持和协助。
三、完善证据规则
1. 引入电子数据证据:新的修订案规定,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但必须符合法定形式和要求,且必须经过鉴定。
2. 规范证据收集:新的修订案规定,当事人在收集证据时,应当遵守法律规定,不得采用非法手段获取证据。
四、加强执行力度
1. 增加强制执行措施:新的修订案规定,法院可以采取多种强制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拍卖等,以保障判决、裁定的实施。
2. 强化失信惩戒:新的修订案规定,对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当事人,法院可以采取一系列失信惩戒措施,如公开曝光、限制高消费等。
总结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加强了当事人权益保障,完善了证据规则,加强了执行力度,为民事诉讼工作提供了更加规范、高效的法律保障。
1. 增加强制执行措施:新的修订案规定,法院可以采取多种强制执行措施,如查封、扣押、拍卖等,以保障判决、裁定的实施。
2. 强化失信惩戒:新的修订案规定,对于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当事人,法院可以采取一系列失信惩戒措施,如公开曝光、限制高消费等。
总结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加强了当事人权益保障,完善了证据规则,加强了执行力度,为民事诉讼工作提供了更加规范、高效的法律保障。
民事案件执行期限是多久?
1、一审判决以后,从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为上诉期,未上诉的,十五日过后就生效;
2、从二审判决时即为生效之日。凭一审和二审判决书,以及强制执行申请书到一审法院申请执行,申请执行有效期限为二审判决之日起两年。
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执行,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执行员接到申请执行书或者移交执行书,应当向被执行人发出执行通知,并可以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