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时尚 > 撩·时尚 > 正文

上映3天,票房破13亿:它越火爆,我越难过

上映3天,票房破13亿:它越火爆,我越难过
2022-02-09 16:43:09 来源:人民号 人民日报

作者 | 周美好

来源 | 十点读书

ID | duhaoshu

“哭到忍不住颤抖。”

这是不少人走出《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放映厅后,说的第一句话。

这部开年第一天就爆了的电影,上映之初,就打破了15项影史纪录,也又一次将那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展现在大众面前。

作为《长津湖》的后续之作,“水门桥”之战有着真实的人物和历史背景。

真实的故事,远比影片中的呈现更为惨烈。

当时,历经长津湖之战后,美军史密斯师长发现,如果再不撤退,他手中这支美国陆军头号王牌部队,很有可能被我志愿军歼灭了。

要想撤出长津湖,水门桥是必经之路。

为了阻断美军撤退路线,我志愿军派出一支小分队,奉命炸毁水门桥。

“要把水门桥,变成美军的鬼门关。”

一方拼死炸,一方卖命修。

一场恶战,一触即发。

当时,天有多冷?

当年,志愿军们面对的第一个“敌人”,是寒冷。

有资料记录说,长津湖所在的盖马高原,九月飞雪,积雪齐腰,长津湖战役期间,当时的平均气温,有零下30度之低。

更为不巧的是,那年11月,长津湖地区迎来50年不遇的寒流,最冷的时候,气温低至零下40多度。

人冻得站不起来,枪冻得扣不动板手,手榴弹的拉环拉不出来,就连炮弹也很难炸开。

蜷缩在鸭绒睡袋中的美军士兵,个个面色惨白,即便昼夜不停地靠柴油炉取暖,他们的皮肤还是冻得发黑。

更不要说在雪地中前行的志愿军了。

当时,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们,大都生活在温暖的华东、华南战场。

他们中大部分人,平生第一次见到雪,知道冷能冻死人,都是在朝鲜战场上。

有志愿军教员回忆过当时的场景:

山谷里的寒风卷着雪粉,直向脸上打来。

我们的胡须上、眉毛上都凝结了一层冰珠,呼吸也感到困难,饥饿、寒冷和疲惫同时袭击着我们。

我咬紧牙关,一步一步往上爬。已经两天没有吃上饭了,我弯腰抓起一把雪填到嘴里,顿时清凉一阵,可很快就无济于事了。

身上软绵绵的没有一点力气,心里像虫咬一样难受,脑袋更是昏沉沉的。

同时,两只手也感到异常疼痛,从手背一直疼到手臂。我以为是被路边爆炸的炮弹炸伤了,仔细一看,才发现手背肿得像馒头一样,原来是血液已经被冻得凝固了......

曾在抗美援朝战场参加过水门桥炸桥任务的老兵郭荣熙,今年已经98岁了,回忆起那段过往,依旧历历在目。

他说:当时的天气,有零下40多度,战士们吃不饱,穿不暖,手被冻得乌黑。

他记得小学老师说过,天冷的时候不能闭上眼睛,闭上了,人就没了。

为了驱寒,他只能双脚不停地原地踏好几个小时。

但即便如此,任务当前,时间紧迫,志愿军们还是顶风冒雪,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敌我力量,有多悬殊?

在开始这项任务前,没有人能知道,炸毁一座桥,居然要牺牲这么多人的生命。

为了炸桥,志愿者们三次上前线。

这三次炸桥,每一次都有历史原型,每一次,都有无数人牺牲。

第一次,趁美军不备,志愿军小分队突袭守桥美军,用一个个麻袋捆扎的炸药包,成功将水门桥炸出了一个口子。

结果没过多久,美军用木头修好了桥梁。

眼见不成,三天之后,志愿军们发起第二次攻击,这一次,他们带足了炸药,又一次炸毁了水门桥。

本以为这次终于成功了。

没想到,美军很快调来重型工程机械,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在原有桥梁的基础上,建造起一座钢制桥,这一次,桥梁比原先更坚固。

而这一次炸桥,我们牺牲了整整一个排的兵力。

有的战士手握着枪,一直到冰雪击穿身体,依旧保持着打枪姿势。

在那个物质落后,装备不足的年代,每一场战争背后,都是血与肉的交易,都是土枪部队与机械化部队的拼死搏斗。

意识到前两次的炸毁不够彻底,看着美军再次加强的防守,这一次,志愿军们组建了一支敢死队,每个人背着几十公斤的炸药,向水门桥发起突击。

死了多少人,又流了多少血,没有人知道。

根据当时的影像资料显示,烈士们炸桥十分彻底,就连桥的基座都炸毁了。

本以为,这次美军总该束手无策了,但就在成功炸桥的第二天,美军竟然用运输机,从日本空运进制造桥梁的钢材,连夜投放到美军阵地。

只用了不到两天,就在原有废墟的基础上,凭空建造出一座更稳固的钢桥。

我方三次拼命炸毁,对方三次迅速修复。

志愿者们目瞪口呆。

倘若条件允许,战士们拼了命也会第四次炸毁水门桥。

可惜,当时的志愿军们早已弹尽粮绝,身负重伤。

后来有资料显示,三炸水门桥战至后期,战士们手里的武器,仅剩1颗手雷,3把枪和几十发子弹。

战斗何其激烈。

参加过这次任务的姜庆云后来回忆说:“人一失血,就无能为力了......”

语气中,有不甘,也有遗憾。

是啊,倘若当初,他们能多一条厚棉裤,多几发好子弹,甚至多出两个热土豆来,情况都能大不一样。

因为战备不足,力量悬殊,他们只能目瞪口呆地看着大桥修筑完成,又看着美军逃出生天。

那时我们才知道,军事装备和工业能力,竟如此重要。

他们的处境,有多难?

《长津湖》上映后,段奕宏在参加节目时,回忆过一个场景。

他说,当时为了塑造好人物,他们看了很多关于英雄们的视频。

其中有一段来自军医。

军医说,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剪掉300根脚趾,战士们身上的弹孔在严寒中被冻住,又融化,最后流出血水。

他不知道在那样极端的环境下,战士们是怎么控制住身体的本能反应。

但他们做到了,前方是战场,背后是祖国。

他们拼尽全力保家卫国,以血肉之躯迎战每一场恶战。

他们中,甚至有太多的人,连名字都没能留下。

知乎有位答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他说自己曾在负责炸水门桥的部队里当实习生,有一天周末,他去了某连队的荣誉室。

指导员戴上白手套,拿出一大摞发黄的16开纸。

那是他们连队的烈士名录。

手绘的表格横平竖直,每一笔都无比庄重,有的纸张上还沾染着血迹,似乎在诉说烈士们的过往。

翻开这些发黄的纸张,每一页都是一个烈士的姓名、籍贯、牺牲经过。

而在这些烈士名录中,有近一半的表格里,“姓名”一栏,都写的:不详。

“不详”说明什么?

说明当时部队阵亡太大,连队里的人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冲锋陷阵的人叫什么,这个人就牺牲了。

牺牲前,没能留下只言片语。

就连他的名字,后人也无从知晓。

他们的付出,值得吗?

《长津湖》系列爆火后,不少人在落泪的同时,也忍不住问一句:他们的付出,值得吗?

有人回答说——你打开窗户,就能看到中国军人牺牲的意义。

如今,21世纪的新中国,战士们曾向往的武装直升机不再是梦想,作为威胁的原子弹不再是美帝的专属。

我们上可飞天,下可入海,我们不再惧怕外来的侵略,我们的每一步,都在迈入强国的行列。

而这样的繁华盛世,正是那些无所畏惧的烈士们,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换来的。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令我印象很深,宋时轮回国经过鸭绿江时,朝着长津湖方向深鞠三躬,泪流不止。

他说,都是20岁的娃娃,可他们却永久地留在了这里,回不去了......

后来看电影的我们,总是忍不住代入他们的场景:

那坦克压过去,多疼啊......

那单薄的棉衣,多冷啊......

更会不由自主地希望着:要是能给他们送口吃的就好了,要是能给他们添件棉衣就好了,多希望那个桥,一次就炸掉了......

这样,那些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的一个个娃娃们,就不会血流成河,就不会长眠他乡。

他们或许还能再见一见家人,见一见自己拼死保卫的祖国的繁盛。

如今,再看那些属于他们书写的历史,他们义无反顾,从容赴死的样子,令人敬佩,惹人心疼。

他们心里想着,是将这辈子的仗都打完,好让子孙后代们,都能过上和平安稳的生活。

他们看见过新中国的曙光,他们更愿将这抹曙光长久地传承下来。

他们,为我们守住了壮美山河。

更让侵略者们见识了新中国的力量。

我泱泱华夏,一撇一捺都是脊梁,我神州大地,一丝一念皆是未来。

吾辈之少年,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侵辱,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如今,我们可以吃着爆米花,缩在温暖的电影院里看一场电影,能全家欢聚一堂,不再颠沛流离,不再担心受怕,全靠他们当年的以命相博。

他们用一群人的生命,打下了立国之战。

他们用一代人的血汗,为我们换来了70多年的和平盛世。

你看这今日之盛世,恰如当年他们所愿。

你看这新年之钟声,万家之灯火,恰如当年他们所盼。

这一个个平安富庶的年岁,正是当年他们拼命护卫的结果。

何其有幸,生于华夏。

何其有幸,受前辈恩宠,享安稳盛世。

那么,不妨在今天,在这万家灯火照亮中国年的今天,为那些为国为民的前辈们,点亮【在看】,缅怀先烈。

向这群最可爱的人,致敬。

作者 | 周美好,山河错落有致,人间烟火如常

图片 | 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标签: 美军 历史 长津湖 人文 军事历史

(责任编辑:news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