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时尚 > 撩·时尚 > 正文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上——《功勋》故事之《袁隆平的梦》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上——《功勋》故事之《袁隆平的梦》
2022-03-01 15:02:17 来源:人民号 人民日报

网上有个袁隆平的表情包很火,火到什么程度呢?我甚至不需要发图片,只需要打出文字“还是吃的太饱了.jpg”,你就能立刻get到我的意思。

在一个纪录片中,袁隆平看到自己的表情包后,会心地笑了。随后,袁老感慨地说:“你们年轻人不知道,那个时候没饭吃真难受啊,饿死人啊。”

禾下乘凉梦的背后,是饥饿的现实

电视剧《功勋》演绎了那个艰苦的年代。学校门卫饿得记不住事;孩子饿得看见窝窝头就眼馋;袁隆平饿得体力不支,曾是游泳健将的他,竟然差点儿淹死在河里。

村里有位行将就木的老人,因为长期饥饿全身浮肿,念叨着上路前只想吃一碗白米饭。袁隆平在村子里挨家挨户买米、讨饭,可因为粮食短缺,无论他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米。老人直到去世,也没能吃上一粒米。

作为一个农学专家,袁隆平感到了深深的负罪感。他做了一个梦,那就是萦绕袁隆平一生的“禾下乘凉梦”。在恩师金学农的影响下,他决定从研究红薯改为研究水稻,立志要让天下人都有饱饭吃。

发现“鹤立鸡群”的背后,是挫折与瓶颈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农田里发现了一株特别优质的稻株,他欣喜若狂,给它起名为“鹤立鸡群”。用它做种子,它的后代可能达到亩产上千斤。

然而到了第二年夏天,“鹤立鸡群”试验田里的禾苗高矮不一,这让袁隆平十分意外。袁隆平这才意识到,“鹤立鸡群”原来是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有力地证明了杂交水稻具有杂种优势。

面对科研瓶颈,袁隆平找到金学农的师弟鲍文奎。鲍文奎告诉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关键是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日本科学家早已发现了这一点,但却迟迟没有研究成功杂交水稻,这并不是技术方面的原因。

袁隆平太清楚了,真正的原因是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极其少见。在茫茫稻海中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从事杂交水稻这个领域,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看到研究成果。

杂交水稻成功的背后,是无私和踏实

电视剧《功勋》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有两个学生想当袁隆平的助手,袁隆平问他们原因。他们先说是想报恩,后来又说是想造福世界人民,袁隆平都拒绝了。最后,两个学生才承认,他们不想回家务农,所以想留在这里做研究。袁隆平这才答应了,因为农业研究非常枯燥,这样的态度才能长期坚持下来。

弹指间,过去了将近10个年头。1970年的仲秋,袁隆平团队终于在海南三亚的一个水塘边,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袁隆平把它命名为“野败”。

“野败”只结出了5粒种子,经过精心的繁育,袁隆平团队获得了一定的育种材料。他们十年来的研究心血,都凝结在这些种子中。然而为了加快研究进度,袁隆平毅然决定把“野败”的种子分享给全国的科研工作者。

1971年春天,全国各地的50多名水稻研究人员,云集南繁基地进行会战。1973年10月,在第二次全国水稻科研协作会议上,袁隆平正式宣布,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从此,“东方魔稻”开始享誉世界。

据报道,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90亿亩,累计增产稻谷8000多亿公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逐渐走向了世界,在印度、美国、巴西等40多个国家广泛种植,年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袁隆平为实现中国饭碗端在自己手上,为保障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代神农,一路走好!

2021年3月,袁隆平院士在工作时意外摔倒,被送进急救室。生命弥留之际,他还在心心念念实验稻田里的稻苗,不住地询问:“稻田里的水稻怎么样了?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2021年5月22日下午1:07,袁隆平安静地离开了人世。有网友说,他是想看着我们吃完午饭。

好好吃饭,是长辈对我们的唠叨。节约粮食,就是我们对袁老最好的纪念。因为在五谷的种子中,闪耀着无数农业工作者的生命之光。在浩瀚的太空中,一颗名为袁隆平的小行星依旧在守望着我们。

《河大卫说》作者:王一一

标签:

(责任编辑:newscj)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