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2018 年初做心理咨询工作以来,我发现尽管很难将某位来访过度简化为某种单一的依恋风格,人们在依恋方面的心理状态往往和具体的语境有关,但在访谈中还是能够观察到来访所呈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依恋方面主导的心理模式。在这方面的理解对于咨询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大体说来:(1)回避型的来访情绪隔离,理性独立;(2)矛盾型的来访情绪泛滥无助,没有自我;(3)混乱型的来访常会出现极端强烈的情绪反应;(4)而安全型的来访情绪协调,具有较灵活的认知和较好的反思、内省。
在和这些来访密切工作的过程中,我反复地观察和体验到,很多心理问题都涉及长久或者暂时的情绪失调。而从人类心智发展的角度讲,情绪原本就是心智和自我的核心组织者和整合者。因此调和来访的情绪,促进来访者情绪的发展,是我的咨询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也一次次见证当来访们疏导了情绪,整合了心智以后,在价值情绪方向就会迸发出新生的活力,人生从此改变。
因此在我的孩子无忧确诊 AS 后,摆在我面前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培育孩子健康的情绪?
我在和 AS 孩子的家长做咨询的过程中,时常心痛孩子们渐渐展现出的低自尊、攻击性、危险的特殊兴趣(如制造武器)、自我伤害或攻击他人,以及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甚至某些行为的退缩、人格的异常。家长们的期待也无不从起初的希望孩子能安安生生读完大学,无奈过渡到只求孩子健康、快乐地活着。
在这一点上,很多出现情绪问题的普通孩子的家长也有类似的心声。因为生硬地过度关注学业表现,忽视孩子的情绪健康,导致很多孩子厌学、游戏成瘾,出现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最后长期服药治疗,令家长们追悔莫及。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先从一个普通孩子的心智成长的过程,看看情绪所发挥的的重要功能,再进一步结合 AS 孩子的特质,讲讲如何培育 AS 孩子的健康情绪。
什么是心智
要说人类心智的本质是什么,不如先看看人类心智的功能是什么。
任何物种的内部结构都需要帮助该物种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人类,作为我们所熟知的社会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进程中发展出了帮助其在物理世界生存和繁殖下去的复杂的具有生存功能的神经系统,比如感觉系统,运动系统,节律系统,繁殖系统,以及更好地应对物理世界的社会合作相关的社会神经结构,比如信息交流系统。
单从这两点而言,作为单细胞生物的细菌(见:地球生命故事),可谓是进化的先驱。其细胞膜即可以吸纳分子,也能感知周围环境,鞭毛可以辅助其运动,有控制昼夜节律的蛋白,还有用于信息交流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在人类身上体现出的生存和社交相关神经结构其实有着非常悠久的进化历程。
但人类的社会生活是如此之复杂,其内涵已远非其他物种的社会生活所能比拟。就拿交流来说,尽管人类不是唯一的语言使用者,例如,海豚能用上千种哨音彼此沟通, 黑猩猩有近百种表达不同含义的身体语言,然而人类的语言系统是如此丰富庞杂,我们有更加灵活的发音器官,我们的每种语言都有成千上万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和句法、抽象的概念,更不要说我们还有文字和书面用语系统,让我们的生存法则、社会规则、行为规范、自然知识体系以各种文化的形式得以积淀和传承,所以,人类不仅仅是社会性动物,更是文化性动物。
人类社会是高度进化的组织体系,是以文化形式存在的社会,我们共享复杂的知识和意义的系统,并利用这些信息更好地组织生产和生活,应对生存的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
我们有机体的内部结构也在这场盛大的社会文化实践过程中,进化出了相应的神经系统:我们拥有面积更大,褶皱更深,细胞结构更加复杂的新皮层。新皮层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人际互动,促进社会关系,组织群体活动。
换句话说,人类有更加复杂的社会神经结构,人脑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活共同建构的。人类心智的功能究其根本,是为了更好地协调社会互动中的复杂信息,促进社会参与。而心智的功能,是调节个体内及人际间信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远在我儿子无忧确诊 AS 之前,我就好奇过为啥自闭症的人恰好是这么重要的社会神经系统出了问题?我能想到很多可能性,但是从进化角度而言,或许对于智人而言,个体之间有差异,比起同质化,对种群的延续更为重要。
很多自闭症人士有非常优秀的视觉空间能力,有惊人的机械记忆力,他们的祖先也许曾经是部族里的探路者或者动物驯养者,有非常擅长的,对部族的生存和竞争至关重要的职能,因此基因也得以延续。而人类的未来,同样需要自闭症群体中天赋异禀者专注于自然科学和绘画、音乐艺术,打破常规、创新思维、发展出超乎常人的各类技能。
心理表征
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这样的人类心智,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
人类用“心理表征”从神经层面映射外界或者内部的各种信息。心理表征,本质上是一组神经网络的激活。
当你看到一朵花,位于视网膜上的一些被称为视觉感受器的神经细胞开始放电,神经电信号经由丘脑再传导至枕叶的视觉皮层中,激活了视觉皮层的神经网络放电。这种被激活的神经网络就是这朵花的一个视觉表征,是心智对这朵花的一个神经编码。与视觉类似,外在的其他几种感觉信息,也是通过各自的感觉接收器进入我们的身体,在对应的皮层区激活具有心理符号意义的神经网络,称之为感觉表征。
神经网络的放电,会在细胞膜层面引发暂时的兴奋,短暂的提升这个神经网络的兴奋性。因此感觉表征只能持续几百毫秒,也称之为感觉记忆。
感觉表征是其中最为贴近事物本身的一种心理表征。而知觉表征,是我们的基于感觉表征而经过主观加工的,经验依赖的心理表征。一个孩子眼中的花和一位植物学家眼中的花是很不同的,自家的娃在自己眼中和他人眼里是不同的。
分类表征,则是对知觉表征的一种组织,一种类化。我们的心智装备有归类经验的能力,这种归类是对知觉表征的再表征,是对心智本身的表征。
一个见过几次花的孩子心中会有一个对花的类化,比如有花瓣,颜色鲜艳。当他再看到一朵花时,当下对这朵花的知觉表征和对花的分类表征的同时激活,会产生一种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就是一种意识。
意识是一种表征的共振,是一种神经网络间的整合。从这个角度讲,很多高等哺乳动物,例如海豚,黑猩猩,都具有这种原始的意识。
语言表征,则是对感觉表征、知觉表征、分类表征的一种抽象的符号化的心理表征。很多时候这三种表征的神经加工都发生在潜意识之中,缺乏语言表证的意识只能停留在熟悉感的层面。语言表征有效帮助人类超越熟悉感这原始的意识,能够在时间上操纵表征的世界,产生高级的意识。这一点无论对于认识世界,还是认知自我,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有人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
人类不是唯一的语言使用者,或许也不是唯一拥有高级意识的物种,但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昭示出人类意识世界的丰富和灵活性,这一点上,其他物种的却难以企及,人类是唯一使用抽象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交流的物种。
人类用心理表征来模拟信息、构建信息,但是在任一时刻,都有大量的信息进入我们的心智,如果我们全部都要处理一遍,毫无疑问会进入混乱而低效的状态。
感觉表征,或者说感觉记忆尽管只能维持几百毫秒的兴奋性,但是它的容量却非常大。我们的心智会选择性的注意其中的有限条目,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处理。工作记忆的容量就非常有限了,通常只能暂存 7±2 个条目。如果不经进一步的复述和处理,这些条目在工作记忆里也只能持续几十秒的时间。只有经过进一步复述,多次处理的信息才能持久地保存。
重复启动的神经网络的放电概率会大幅提升,进一步引发突触前后神经元连接的改变。比起短时记忆那种细胞膜层面的活性改变,长期记忆涉及神经结构层面的稳定改变。大脑神经元遵循着一起放电一起连接的建构规则,从工作记忆变成神经网络连接模式。
那么,在心智从感觉记忆的大量信息条目里进行选择的时候,是如何“注意”的?怎么确定要“注意什么”呢?人类的婴儿生来就知道该如何注意么?
情绪与记忆
大脑的海马体是集中注意力的关键区域,而原始的基本情绪中枢为不同的信息分配重要性,指导我们该优先注意什么。
人类的婴儿要到2 岁左右海马体才发育得足够成熟,但在刚出生时,婴儿负责情绪记忆的杏仁核、负责运动记忆的基底神经核和运动皮质、负责知觉记忆的知觉和联合皮质、负责体觉记忆的的体觉皮质、前脑岛等区域就已经基本装备完好。这些记忆可以理解为存储于相应神经区域的神经网络共同放电模式。犹如手机出厂设置一般,用户很难改变,而设置的工程师恰恰是婴幼儿期间的照顾者,一般是父母,特别是母亲。
这些装备让婴儿具备知觉、情绪、行为学习的能力,这些学习无需经过海马体的编码和提取,被称之为内隐记忆。内隐记忆被唤起的时候,只是自动化的呈现知觉、行为和情绪的反应,没有回忆的意识感觉,或者说意识不到。
在海马尚未发育成熟之前,重复经验产生的分类表征帮助婴儿形成内隐的心理模型。从进化角度,大脑归类经验是为了做出有利于生存的预期,不需要每次遇到类似的危险都得重新再学一遍。
而对于要依附大人生存的婴儿来说,最重要的经验莫过于与父母相处的依恋经验。为了更好地获得父母的照顾,婴儿大脑装备有能够接收父母主观心理状态的神经线路,主要包括杏仁核、眶额叶皮质和前扣带回,还有镜像神经元和多层迷走神经,用以追踪并反馈父母的眼神、表情、音色音调、姿势、姿态等非语言沟通信息。
这套线路即是社交神经线路,也是情绪的主观价值评定线路,从进化的角度讲,哺乳动物大脑边缘系统的进化本身就与依恋动机的凸显密不可分,充分反映出依恋和人际关系方面的信息的重要性。
在出生头一年与父母的互动中,婴儿逐渐类化依恋经验,学会预期并适应父母的心理状态,形成孩子内隐的依恋模型。在孩子 1 岁半时就可以通过依恋模型来自动“指导”自己的人际交流、外显的行为和情绪调节等等。
这种“指导”不是有意识的外显记忆,而是自动化的内隐记忆。到了孩子 2 岁多时,伴随海马体发育的足够成熟,孩子才开始展示出外显记忆。快 3 岁时伴随眶皮质的进一步成熟,跨时间的情节记忆才开始出现,这种情节记忆受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早期依恋经验会直接参与塑造大脑神经发育的路径。如果父母不能敏锐地觉察和调和孩子的内部情绪状态,在情感上不可接近、疏离,回避眼神和表情的连接,那么孩子只能适应父母的这种心理状态,学会降低依恋和人际连接方面的期待。
然而人类的社交神经线路或者说情绪神经线路直接对我们丰富的面部表情做出响应,我们通过面部表情塑造情绪、表达情绪、传递意义。这套神经线路尤其是眶额叶皮质,也是整合人际沟通、调整情绪和身体状态、评估价值,塑造自我认知和反应灵活性的重要脑区。有着逃避型依恋模型的孩子,恰好逃避了这个区域的发展。社交线路的低度发展会影响他们形成有关他人的心智表征,进一步损害心理理论的获得。
倘若父母能够敏感察觉孩子的内部情绪状态,提供具体语境下的及时而有效的回应,敏锐的修复情绪连接的中断。就能培育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灵活反应能力、反思和觉察能力。也能帮助孩子健康的心智表征和心理理论。
安全的依恋模型,核心是情绪的协调,是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而不安全的依恋会影响情绪复原力和行为灵活性。
除了依恋史以外,大脑天生的组织特征和创伤经验等其他经验,也会导致情绪的失调。安全依恋并不能保证一定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但能提供最有弹性的情绪调节力。不安全依恋作为心智自适应的一种方式,也不一定会导致心理功能障碍,只是提升了情绪失调的概率。
我做心理咨询以来,在与不同依恋风格的来访一同工作的过程中,深深体验到做好情绪的整合,是整合心智的核心要素,也是帮助来访通往内心的平静的必经之路。
AS 孩子的心智特征
AS 孩子的关键社交神经结构天生发育不良,尤其是右侧眶额叶皮质。这导致他们难以处理面部表情,忽视社交信息的价值,难以灵活地学习社交规则,自我认知不足。另外眶额叶皮质对杏仁核的抑制严重不足,导致感觉敏感,情绪不稳定,经常有情绪爆发。
而他们的兴奋点聚焦在非生命的、机械的事物上;关注细节、忽视整体和语境;极好的视觉空间能力;情绪亢奋、抑制不足、缺乏危险意识等等,又进一步显示了AS 孩子左、右脑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以及可能存在的连接左右脑的胼胝体的结构缺陷。
尽管绝对的二分化是不确切的,但总的说来,人类的右脑以水平整合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能够处理复杂的情境和信息,以及跨表征的整合。左脑以垂直整合的方式深入评估单一表征,对表征进行线性的加工。
右脑主要负责识别他人的非语言信息、情绪状态和不那么逻辑的语境信息,以及个人的情感表达和调节,是心理理论的所在地。而左脑则擅长缓慢的、线性的、逻辑处理,难以理解心理表征这种模拟信息。
此外,右脑主要由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神经递质调节活性,倾向比较节制的,广泛的注意和内省的状态。而左脑主要由多巴胺调节活动,倾向于比较狭窄的注意和活跃的状态。
AS 孩子这些神经结构和神经连接方面的特异性,综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就是右脑功能低下导致的感觉敏感、社交障碍,左脑强势启动导致的特殊兴趣和行为冲动、情绪亢奋。
那么我们该如何抚育 AS 孩子的情绪健康呢?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去调和 AS 孩子的情绪呢?
AS 孩子的情绪健康
首当其冲,是要科学的理解孩子们的神经特质及其外在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我建议大家可以尝试找到和孩子共情的办法。我在给 AS 孩子家长做咨询的时候,从家长那里也收获不少创意。
比如,一位色盲的妈妈回忆自己的色盲曾经带给自己的那些麻烦,同学的取笑,还有自己因此遗憾放弃学习美术的打算时,流着泪说“孩子太难了”。再比如说一位父亲回忆自己出国留学时,因语言不太好所带来的焦虑和回避的体验时,在那一刻对孩子产生的人性的共鸣。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曾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或者某种现实的困境,产生过一种被异化、边缘化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这本就是个体之于社会,灵魂之于文化之间永恒存在的冲突。只不过在自闭症人士身上体现得更加醒目和紧迫罢了。
愿家长们带着这样的共情,能够理解孩子们夸张的情绪,特殊的兴趣和社交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表现,他们不该为此受到指责,打骂,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尊重、爱护和帮助。
而且打骂、惩罚等更容易产生创伤体验,进一步导致情绪中枢的异常,损害前额叶功能。温和而坚定地抱持,敏锐而积极地反馈,才是父母及老师对待孩子的基本态度。我也曾经看到过许多 AS 孩子因为父母的暴力惩罚而出现退缩、紧张、攻击性行为。
其次,积极开发孩子们的右侧眶额叶皮质。AS 孩子神经层面的核心问题是右侧眶额叶皮质发育不良,左脑的强势启动也是基于此的一种失衡发展。
有一些孩子会通过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来补偿低度发展的右脑。我也十分建议家长们可以陪伴孩子们一起绘画、听音乐,或者学习某种乐器。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关注绘画的整体画面感、音乐的音调、旋律等,这些都是右脑主要参与工作的部分。
此外,要善于促进孩子大脑形成心智的表征。正常发育的安全依恋的孩子的心智表征是健康而灵活的,从养育角度,主要是因为家长能够敏锐的觉察、调和孩子的内部状态,并且能够在这些方向带孩子做反思性的亲密对话。这种互动可以帮助孩子逐渐类化有关他人的情绪、意图、信念、认知等的心智表征,让孩子感受到一个可预测、敏感性、有效沟通、可调节的心智世界。
我观察到 AS 孩子的家长在这个帮助孩子塑造心智的过程中,主要的三个困难是:难以有效反省并超越自身的依恋模式,难以共情并理解孩子的内部状态,以及难以调和孩子的内部状态。
有关第一个困难,我一直建议家长们找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做相关的咨询。大家在这方面有个误会,就像上次我在做讲座时有人提出的疑问,仿佛谈论父母的依恋模式这件事就是种变相的“冰箱母亲“理论的反水。自闭症一定是有基因基础的,并非单纯的养育风格导致。但是一如正常发育的非安全依恋的孩子的心智表征和心理理论也受依恋经验的消极影响一样,自闭症的孩子的父母就更加要关注自己的养育带给孩子心智的强大塑造。
有关对孩子的觉察、共情和理解,从认知角度讲,我的一系列文章,包括今天这篇,都是希望能帮助大家整理思路,扩宽认知,增进理解。希望能带给家长们一些帮助。从家长的个人情感角度讲,刚才提到的那两位家长“推己及人”的共情就很值得借鉴。也建议 AS 家长多结交心态积极、情绪稳定的圈友,幽默乐观的互相取经。
调和孩子的内部状态,主要就是指调和孩子的情绪状态。你很难命令一个正玩儿在兴头的孩子马上上床睡觉,一如你自己工作状态正嗨时不想吃饭、不想休息一样。如果你想拉住一头奔走的骏马,靠吼是没有用的,你得先和它保持一个速度,然后再想办法一起慢下来。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感受,他的情绪更容易平复下来,交感神经更容易放松。
孩子不肯睡,就索性陪他玩儿一会儿,边玩儿边商量一会儿看什么绘本,走咱们看绘本去啊,大部分时候就带着看绘本去了。还是不肯睡,满屋乱飞,就严肃地说妈妈一会儿要工作,他就得自己入睡,也没法一起看绘本了,孩子基本也会做出他的选择,看绘本去了。这时候就不要再带有情绪的指责孩子不懂事,没有时间概念。而是情绪轻松愉快的带孩子看绘本入睡。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习到兴奋状态的调节,这能促成一种良性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发展。
相反,缺乏情感状态感知和连接的粗暴打击式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衡。试想你正玩儿的高兴时,却被人讽刺打骂是种什么感觉?会不会愤怒?会不会感到被羞辱?这种不协调的自主神经模式储存在孩子的心智中,常常以忆内隐记忆的方式,对人际关系做出消极预期,导致敏感、易激惹,最终出现各种情绪问题。实在是不可取!
面对孩子一些需要马上下禁令的行为,调节的办法也是一样,无论是立刻带离还是暂停活动、撤销奖励,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行为要清晰果断,情绪要稳定正常。可以感觉对周围人不好意思,感觉疲惫,有些焦虑,但是不要对孩子乱发脾气,不要说伤人的话,更不要打孩子。在孩子情绪平复后,要和孩子用简明、亲密的语言复盘事件的来龙去脉,促进孩子对心智的反思。假以时日,等待成长,孩子会成长起来!
心智的塑造,孕育于心和心的互动。不同的互动方式,抚育出不同的心智表征,发展出不同的心理理论水平。
最后,帮助孩子认知自我。
眶额叶皮质的低度发展也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很多 AS 孩子在表述自己时都呈现过于简单和有些混乱的状态。在这方面家长要以安全养育为基础,在和孩子的亲密沟通中多讲述孩子成长中的故事,这种代理叙事可以增进孩子的自我反思,提升认知,调和情感,促进记忆和自我的整合。
特别是如果孩子有依恋方面的消极经验,甚至创伤体验,造成不良的情绪调节。就需要孩子做一些心智的训练,比如适用于儿童的正念练习。通过持续的正念练习可以帮助孩子提升情绪耐受力,降低情绪反射的强度和频率,显著提升情绪的复原力。
而提供条件和陪伴,支持孩子优势兴趣的发展(见:AS妈妈陪读手记:孩子的个人兴趣),能培育孩子健康、自信、亲社会的积极情绪。而在相应领域的目标感也是种积极的内驱力,这种内驱力能有效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塑造孩子内在的健康活力。
情绪是自我和心智的核心,情绪反映了心智的价值评估,并以此指导注意力资源的分配。生命早期的依恋关系培育了心智自我调节的能力,自我组织的构建,发生在情感调和的依恋关系中。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安全养育,培育情绪健康!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
酷炫脑长期征集脑科学、心理学类文章,欢迎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2829023503@qq.com
点这里,让朋友知道你热爱脑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