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对色彩的微妙感知、捕捉和还原,以及他们在生活日常中进行的美学创造,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美色世界”。近日,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者、作家孟晖与文化学者郭浩以“重拾中国美色世界”为题,携各自的新书《美人图》与《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在北京进行了一场对谈,从传统色彩谈到服饰、红妆、佳节、雅趣……带领听众们一起走进古人的审美世界。
孟晖与郭浩的研究是相似的,都是在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中,从不同角度打捞、还原古代的美,它们可远观欣赏,亦可穿越时光来到今天。
采访时,当提到在网络上流行的“氛围美人”一词时,孟晖表示“这个概念特别好”:“《美人图》里也写了很多古代女性如何打造美的‘氛围感’,有时它是一种心理影响,甚至是一种心理暗示。”“随风散花”“身怀异香”“步步生莲”……古代女性擅长从细节入手,打造自己姿容与风仪,这些在孟晖眼中都是极有趣的。天然去雕饰是一种美,精雕细琢也是一种美,她偏爱的显然是后者。
“美是塑造的。”孟晖认为这是《美人图》中一个比较突出和新颖的点,“今人或者古人,如果有美感的话,我觉得不仅仅完全是天生的。我喜欢法国人的一些观念,那就是无论男人女人,都不仅是靠天生的条件,而是根据形体、五官,强调后来的设计。中国古人也是这样的,中国的传统服装会强调中国人细长的腰身,而且是要在比较宽松的衣服里看出这种‘修长’来。”
设计感还体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今天一说传统节日,老觉得没有意思,好像只剩下吃食,这实际只是以前节俗内容之一。”孟晖说,“以前有和节日相关的主题图案,到了节日这一天要穿与节日相关的服饰,有时还有首饰。比如上元节大家看灯,可以戴小灯球;端午节恰逢荔枝上市,宋代女性会插戴垂着双荔枝的自制步摇;中秋节也有小兔的首饰。”
在《美人图》里,孟晖特别提到了一幅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梅花仕女图》:“傲寒的梅枝下,一位年轻女子亭亭玉立,一手持镜照向自己的面容,另一手的食指点向她额间的一朵五瓣梅花的花影。”这样清雅的画面,却是一幅用于正月悬挂、喜庆新春的主题绘画。画中暗藏了多个“迎春”细节,其中容易被忽视的,就是仕女耳上挂着的一只小葫芦耳环——谐音“福禄”,表达了古人的祈福心情。
“美感和生活底层的东西是有关系的。”郭浩更关注的是如何在失落的历史中,打捞中国的传统色彩。“在‘簪花’和‘斗簪花’风气下种出来的绿牡丹,形成的‘欧碧’就是一种传统色,是姓欧的人家培养出来的牡丹,类似的还有‘魏紫’、‘姚黄’。”
中国古人对颜色繁复而精妙的感知打动了郭浩,他试图在历史文献中爬梳,整理出一份属于中国传统的“色谱”。
“千千万万的人在生活中研究、积累出来的美学经验是很重要的,也需要今人对它们钩沉。”孟晖说。郭浩则进一步认为,如果文化只是活在书中和交流中,那么也不能算真正地“活下去”:“它们应该活在衣服上,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刚做这本书的时候,我是真没想到会获得当代的呼应。现在很快还会有文具厂把这些传统色全做成文具,‘雨过天青’、‘海天霞’……孩子们就用这些名字拿它们画画。已经断了年代的词汇和知识系统,再回到当代,也许只需要一点点时间。可能有一天,‘海天霞’也会和‘莫兰迪色’、‘马卡龙色’一样顺嘴。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久,我有信心。”曾子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