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跨境电商平台上,平均每2秒就能卖出一顶,年成交额15亿元,登顶海外成交商品第一名中国假发不仅以价廉攻占市场,更以“物美”“创新”刷新人们的认知。
全球疫情下,假发出口压力陡增。企业如何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在产品创新上企业做了哪些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联系了数位假发行业的从业人士。
由外转内“换挡”不易
事实上,国内假发产品多以出口为主。据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发制品分会秘书长王粉荣介绍,从出口目的地看,美国占据的份额最大,其次是非洲,亚洲和欧洲紧随其后。
“虽然美国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0%,但是仅有4000万的消费者,而非洲有十几亿的消费群体,潜力非常大。”安徽金瑞祥发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如岭非常看好非洲市场。
然而,疫情使得假发出口大幅降低。瑞贝卡一季报数据显示,受海外销售下滑影响,瑞贝卡一季度营收为2.63亿元,同比下降42.39%。
很多企业开始积极探索假发内销路径,政府也着力搭建出口转内销对接平台。近日,2020年河南省“外贸精品惠购中原”系列活动之三河南发制品出口转内销系列活动走进许昌。包括瑞贝卡、瑞美等国际知名公司在内的300多家企业参展,与来自全国各地的2000多家采购商在现场进行产销对接。
在王粉荣看来,假发企业的由外转内路径是不易的。“有的中小企业产品100%出口,一下子转内销几乎不可能。”首先,出口产品无论款式还是发色均不适合内销,其背后是完全不同的加工工艺。
“以销往非洲的产品为例,假发产品通常比较厚密,而国内消费者更喜欢透气性好、更逼真的产品。”他说道。其次,品牌、渠道都是企业必须面对的“大山”。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企业。“我们的内销早就开始并进行了系统化、品牌化的布局,因为我们坚定地相信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在中国市场的机遇也会越来越大。”河南瑞美真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仁河介绍道。
他认为,品牌化是假发行业的大势所趋。相比其他行业,假发行业在品牌建设上重视不足,疫情显然推动了企业的品牌化路径。“企业不能缺乏长远战略定位、不能忽视服务,而应该坚守行业,精耕细作,走专业化的道路。”
创新热盼革命性产品
手钩、真发一直是假发高端产品的标配。在疫情之下,面对钩工短缺、原材料上涨的问题,行业是否考虑过用机器编织、人造材料取而代之呢?
据王粉荣介绍,假发行业的一些工序已经通过机械化提升了工作效率,例如染色工艺,然而前期梳理、编织等工序仍然无法替代人工。“与手钩产品相比,机织的产品立体感相差甚远,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的人工智能。目前看,5~10年实现机械化很难。”
假发企业对革命性机械产品表现出强烈的期盼。“在钩丝工艺上,用机器取代人工手工动作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设备应用于实践。”丁仁河表示,企业也曾经跟阿里巴巴达摩院进行了探讨,希望研发智能设备替代人工。
在原材料方面,用人工材料替代真发同样处于“莫问前路,砥砺前行”的状态。“目前的替代材料都是化纤材料,以日本的技术最为发达,但是仍然替代不了。”青岛即发集团相关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首先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人群头发粗细各不相同,但是化纤产品粗细均匀。其次,化纤代替真发有其局限性。
“化纤产品在空气中会吸收水气,令头发低垂。在躺下等摩擦环境下会产生细小的弯曲,不易打理。在刮风的情况下,由于受力不均匀,不易恢复原状。”他说道。
在机械化、替代产品都不可行的情况下,假发行业只能下“真”功夫,加快创新步伐。“我们的产品对原材料选择严格,都会选择年轻女孩没有经过烫染的头发。”丁仁河表示,此外,在发型设计、网底构造、佩戴方式、发色上的创新步伐一直未曾停歇。(曲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