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以承包农户、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他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途径,农商银行作为因农而立的商业银行,发展新型农业金融业务已是时势所需。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农业经济积累不足,高素质人员缺乏,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都是家庭式管理,没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制,致使农商银行难以准确判断其经营实力;同时,农业生产经营受天气、气候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遇到自然灾害,会有大批农民和农业企业遭受严重损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旦遇到天灾,将无力归还贷款,影响了农商银行发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
金融服务创新不足。由于农村地区的耕地、林地、草地、滩涂、厂房、牲畜、机具等多类财产均不同程度面临确权难、评估难、估值低等现实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可供抵押担保的有效财产非常有限,加之抵押财产流转困难,一旦出现信用违约风险,抵押物无法迅速、足值变现,加剧了银行机构的慎贷、惜贷行为;农商银行长期以来倾向于将有限的精力投放于小额信贷产品研发和营销领域,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识和研究不足,信贷产品单一,缺乏对农户、中小微等经济主体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无法满足多元化的信贷资金需求。
农村征信体系建设存在障碍。农村人口流动频繁,居住分散,信用基础信息真伪不易鉴别;部分农户资信条件相对较差,一些不良农户贷款后外出打工,存在躲避债务问题,农业贷款风险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补偿机制;农户有效资料收集存在困难,随着农业区域人口老龄化,一些农户数据变得更加分散,无法获取到农户的准确信息。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是弱质产业,受市场和自然灾害“双重风险”,农业保险费率偏低,经营风险高,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办农业险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农业保险涉及千家万户,承保面积、保费、保额、户数、投保人、一卡通号等数据都需要逐一核实无误,保险机构、政府部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核损定损理赔压力大,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缺乏认识,业务难以开展。
农商银行助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策
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农商银行要积极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明晰产权,通过排查摸底,注销空壳、挂名、套补等不规范的农业产业项目;要帮助指导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制度、管理制度,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正成为健康发展的市场主体;要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引导将职业教育培训纳入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整体经营水平。同时,要大力支持村户加大增产措施,改良土壤,兴修农田水利,改善生产条件,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要通过树立先进典型,重点扶持信誉较好、经营规范、经营效益较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社会大众对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的信心,引导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经营管理。
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要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及生产特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一是创新贷款方式。在完善扩大传统信贷产品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新型物权抵押产品,制定适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生态农业等信贷政策,大力推行“两权”抵押、土地流转按揭、土地经营权与固定资产组合担保、动产质押、产品预期收益质押等多种授信模式,对资信状况良好且符合相应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信用方式发放贷款。二是创新服务手段。通过“三扫五进、网格化营销管理”等方式,对农户、产业户、龙头企业实施智慧建档,因户施策,分层营销,批量授信,全程跟踪服务,进一步巩固农村金融主阵地。三是合理确定贷款期限。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设定贷款期限,提高办贷效率,体现“短、频、快、急”的特点,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四是加快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涵盖账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购物、申办贷款等业务的网上银行、自助银行和手机银行;按照“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的要求,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实现村村都有助农取款点、金融服务联络员,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健全新型农业金融风险体系。协调地方政府牵头,农商银行主导,加快农村大数据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媒介,完善新型农业的信贷政策体系,规范涉农金融业务操作规程;加强贷后资金跟踪监测,联合地方政府和监管机构做好农村住房财产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大型机械使用权等产权抵押处置工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全面提升对新型农业的风险识别、监测、防范和处置能力。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客户失信惩戒体系,依法对逃避债务的农户和企业进行惩戒,对于守信企业、农民享受差异化的利率优惠政策、流程更快捷的信贷服务,逐步引导和培育农民诚信意识;要加强对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教育和金融基础知识的普及,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等活动,增强农民理财意识和风险甄别意识,提高运用金融工具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供稿:靳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