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万事兴,每一起家事案件都关系到一个大家庭的和谐,乃至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社旗法院饶良法庭,围绕家事审判,创新司法服务,打破原有单一的对抗式、诉辩式的审理方式,打造“谈心、修复感情、调解”相结合的审理方式,逐步完善家事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温情。
该庭现仅有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和书记员各1名,法庭虽小,却撑起了辖区九个乡镇40余万人的公正天平。2017年,该庭共受理家事案件239件,结案229件,调撤113件,结案率高达95.82%;2018年至今受理家事案件266件,结案209件,调撤97件。
发出首张人身安全保护令
一纸保护令,消除了家庭暴力的威胁,化解了家庭矛盾,成为维护家庭稳定的“定海神针”。2016年3月14日,在《反家暴法》刚实施不到半个月时间,遭丈夫拳打脚踢致骨折的王女士申请了南阳地区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
饶良法庭庭长宋兴林在收到王女士的申请后,立即进行立案并展开调查,随后做出人身保护令裁定并冒雨送达给其丈夫和当地村委会、派出所。王女士丈夫接到保护令后认识了自己错误的严重性,承诺严格遵守保护令的要求,绝不再打骂妻子,并会与妻子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他们的未来。
用心化解夫妻婚姻危机
法官上门倾心劝解,消除小夫妻误解怨气,一桩离婚诉讼以和好撤诉结案。张大刚是社旗县朱集镇朱集村人,一直在外务工,其妻子小丽带着孩子在家,张大刚春节回家,看到自己的孩子衣服脏兮兮的,满脸的鼻涕,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小丽骂了一顿。双方大吵一架,小丽头也不回就回娘家去了。张大刚一气之下写了一份离婚诉状将小丽告上了法庭,要求与其离婚。
饶良法庭宋兴林法官仔细阅读诉状后,发现并不存在严重影响夫妻感情的因素,双方误解的可能性较大。宋兴林赶往被告小丽的娘家,苦口婆心地安慰劝解小丽,从人生到现实,从婚姻到家庭,从小孩到大人,说动小丽愿与张大刚坐下来好好谈谈。家人团聚,看到孩子又委屈又激动的表情,双方的怨气不由得都烟消云散,讲清了此前误会的原因,互相检讨了自己的不足,小夫妻重归于好。
倾心让兄妹更亲近
法官巧用亲情,及时化解了三兄妹争奉母亲骨灰盒的纠纷。张某与李某结婚二十多年后因病逝世,张某与前夫所育之子王刚前往李家争执索要张某骨灰盒,双方争执不下闹上法庭。宋兴林法官收到案件后十分慎重,赶到村里向村干部及双方亲属了解情况。原来,张某前夫王某性格暴躁,经常打骂张某才导致离婚,两人随后再无联系,但张某和孩子还有着分不开的感情。而李某与张某感情融洽,两个子女对母亲也非常孝顺。
了解情况后,法官便从三个异父同母的兄妹祭奠亡母寄托哀思这一原则出发,提出按当地村规民约,如果张某土葬,应埋在李家的祖坟里,所以骨灰盒应由李氏兄妹保管。同时,也要求李氏兄妹要理解王刚的一片孝心,在每年的清明节,允许王刚来到李家向亡母尽祭奠礼。兄妹三人经此一“闹”,反倒加深了往来,相处得更加亲近了。
温心唤回母子情
法官温情走访,以温心修复裂痕,唤回母子情。年过八旬的李老太最近和5个儿子闹得不可开交,法院介入调解才发现,原来是移民补助金惹的祸。
2011年,响应南水北调工程号召的李老太领取移民补助金6.6万元。丧偶多年的李老太年事已高,5个儿子对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协商,最后达成了由小儿子马某领取补偿金并为老人养老送终的赡养协议。
在一个屋檐下长期生活,避免不了磕磕碰碰,时间久了,李老太与小儿子家的矛盾不断加深,而其他子女也以补偿金是小儿子领取的为借口,对李老太不尽赡养义务。
为了修复母子之情的感情,法官们决定先背靠背进行调解,找到双方怨气的症结所在,并不失时机地召集兄弟5人聚在一起,重新达成了共同赡养母亲的协议。
马某主动提出把补偿补助金交给母亲保管,而李老太也体恤小儿子,只接受了部分补偿补助金。兄弟几个一致表示以后多抽出时间看望老母亲,让老人安享晚年。(杜明 廖靓 王新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