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南阳 > 法治 > 正文

时代在变,为民司法的初心未变——记宛城区法院一个老法官眼中的30年

时代在变,为民司法的初心未变——记宛城区法院一个老法官眼中的30年
2019-08-01 16:06:36 来源:中华网河南

编者按:时光荏苒,35年的法官路走来,他褪去了激情澎湃的劲头,愈发沉稳理智;他穿梭在法制变革的浪潮,留下平凡宁静;他坚守于和而不同的天平,牢记那份初心。

朴实无华的宛城区法院,蕴藏着一批为民司法几十载的老法官,他们恪守初心,在平凡岗位上燃尽芳华,慢慢青丝化白鬓,俯首甘为牛,使一方民众有了心中的天平,使一方热土彰显出正义。笔者在老法官党学展口中,徐徐展开了对这个司法群体的追溯。

发展的车轮从未停下

老法官党学展说,我是1984年从部队复转进入法院参加工作,那时候宛城区法院还是南阳县人民法院,1994年南阳市撤地划市后,改为宛城区人民法院,进法院的初衷也就是想多为地方群众解决纠纷。

“初期参加工作时我们在卧佛寺破庙里办公,用的家俱也都是烂桌子、长板凳。新办公大楼建成时,我在执行庭工作,刚走进大楼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么长的六层楼,我们都觉得是‘宏伟建筑’,办公家俱也逐渐变成现代化的沙发桌椅……”,党学展描述这些时显出自豪。

起初外出办案,“二八”大杠自行车是标配,提着黑公文包,装着几本卷宗走乡串户,有时候遇到水洼小沟,卷起裤腿、扛起自行车、赤着脚办案也是常事。那时骑车几十里没觉得过累,几乎是人力交通在决定着案件质效。

后来,法院配备偏三轮摩托车,时间和距离都在轮子下,一个案件的办理周期能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也能及时解决群众的诉求,但那时给车加油很心疼人。

直到全法院配备两台吉普车和一台囚车,我们都很期待坐一坐,但少有机会用,它主要服务于急案难案和特殊勤务,与现在的便利条件来相比较,是可以想象的。

“当时法院的办公条件很紧凑,审判没有专门的场地,一间小办公室坐好几个人。机构也很简单,审判业务庭主要是刑事审判庭、民事审判庭、经济审判庭和农村法庭,外加办公室、政工科、法警队、执行组。”坐在宛城区法院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党学展说:“20多年前,大部分案件在农村。派出法庭更是简陋,开庭时只能借用地方镇政府场所,临时布置的审判庭也就是几张旧书桌、破椅子,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围坐在一起便开庭办案。”

“那时候当法官很辛苦,电脑还没有普及,速录没条件学,法庭记录完全依靠纸笔和记忆进行,一个案子几十页上百页的法庭审判记录都是手写的。如今完善的信息化办公条件,健全的机构设置和审案机制,在2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电脑啪啪啪一打,判决书就出来了……”谈起法院的审判工作的发展,党学展口中的比较显得格外鲜明。

日趋现代化的办公条件,也迎来了市场经济下日益增加的立、审、执案件数量,随着突飞猛进的变革与发展,宛城区法院从未停下。

法官的素养逐步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法院急需补充干部,大批较低文化水平从乡村出来的干部、教师和复转军人调入法院。可以说,那个时期法官队伍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量的增多上。当时法院队伍的政治素质总体是好的,但是文化和法律专业水平普遍偏低。那是时代的特点,但也选择了一批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老同志。”党学展提起这些,向窗外眺望了许久。

谈起当时的审判队伍,他坦言,那时的法制也不够健全,民诉法里也就寥寥几条关于执行的规定,基本上都是在探中学、学中探,不断探索着开创性工作;法官专业水平也不高,办案程序自然也就比较随意,大多数农村案件是靠民俗和风俗办理,当时大部分案件以沟通调解为主,并不着重于程序,更偏重于结果。当时调解很多,一个农村法庭一年办30多个像样的案件,都可以评为先进,现在一个法官一个月也办理80多个案件,一个人一年办二三百件案子很常见。当时法院人少案多,往往都是一人身兼多职,法官边学习边摸索,每个人都摸索出自己的一套审案方式,现在虽然各方面健全了,整体素质普遍增强了,但案多人少的现象并未有太大改善。

1995年,法官法实施后,结束了非法律专业人员进入法官队伍的历史,将审判岗位由解决就业问题提升到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审判队伍。由于职责明确,分工负责,法官中立裁判地位得以强化,案件审结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如今宛城区法院审判队伍,绝大部分法官都是科班出身,毕业于知名政法院校或法学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已占到审判队伍的很大比例,基本上实现了审判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党学展说。

党学展说,提起印象最深的案件,是1986年办理茶庵乡龙王庙村的一起离婚案。当时一对年轻夫妻,孩子才一岁多,因男方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女方过不下去了起诉离婚。当时考虑到他俩感情还没有完全破裂,主要对男方做了多次的批评教育和说教工作,与他谈生活、谈家庭、谈义务、谈孩子,最终感化了男方,他也认识到了自身的问题,也取得了女方的谅解。回家后他开了个小卖部兼修自行车,家庭矛盾逐渐化解,也慢慢过上幸福生活。至今这对夫妻还没忘记自己,有次去龙王庙村工作,偶遇这对夫妻,俩人非要拉着自己去家里吃饭。

案件虽小,但也是当时法官办案偏重于调解的一个缩影。长时间、无数次的说教,把夫妻俩从感情破裂的边缘拉回来,对这个家庭、对孩子的成长都很有意义。同时,法官的初心也得以体现。到现在这对夫妻还没忘记法官,还常常提起:没有党法官的耐心和努力,就没有现在的家。

创新的举措贴合时代

党学展提起30年来的种种变化,着重强调了宛城法院人不忘初心、为民司法过程中勇于创新和敢于探索的精神。他介绍,近年来宛城区法院积极探索创新,促进调解工作良性发展,促进案件质效稳步提升,创建速裁团队,沟通联系律师团体,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庭审,如期开展“法官大讲堂”,送法进校园、进军营,创新扶贫工作法,创新“大执行”机制,从源头上破解执行难……等等一系列举措,都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党学展特别介绍了今年宛城区法院为构建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在深入研究论证、充分酝酿、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7月份制定出台《宛城区人民法院执行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宛城区人民法院执行流程节点操作要点及规范》,使宛城法院的执行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

这一执行管理体制改革,依据“人民法院执行流程信息管理系统”设置,紧扣执行工作中“案、人、事”三大核心要素,深化案件简繁分流、核心业务和综合事务分类管理、执辅分离,对执行工作进行全面彻底的改革,实行分段实施,类似工厂流水线作业的新型执行工作模式,结束了以前一个案件由一个执行干警办到底的工作模式,对全院执行资源优化配置,并针对各流程节点出台全新的“质量+效率”岗位考核办法和激励措施。

这一执行创新依托的信息管控系统,使执行干警从繁琐的人事物中抽离出来,由信息化技术分节点分配和验收阶段性执行成果,并形成完整执行链条。简单来说,一个案件有几个部分的人员负责,流水线式依次向下传递,直到执行终结,都有信息系统“评审指挥”。执行案件周期大幅缩短,便捷高效、促进公正、预防人情案关系,真正实现执行工作良性发展。

这是宛城区法院联合信息科技公司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智慧创新,在全省范畴,率先使用了信息化引领执行工作流水线作业。

党学展说,30年变革,宛城区法院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法院的正确指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在老百姓的理解与拥护下,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多少次物是人非,但一批批法官不忘为民司法的初心,牢记为民服务的使命——穿着法袍,拿起法槌,头顶法徽,在审判桌上留下汗水,留下独白,留下正义;执行干警肩扛执法仪,手执判决书,在红蓝警灯频闪中,周而复始地穿梭于街头村间,留下身影,留下执着,留下民心。(杜明)

标签: 宛城区 法院 老法官 30年 初心

(责任编辑:苏阳)

为您推荐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