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淅川县人民法院民一庭袁松法官成功调解了一起买卖合同纠纷案件,原告孙某是个卖油漆的个体户,被告是一家建筑公司和门卫王某,当事人理不清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三方因“三角关系”而“扯皮”多时,袁松法官和书记员王宇通过开庭、走访、多次调解,最终化解纠纷,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各方的合法权益。
2017年3月,孙某到某建筑公司工地推销腻子粉、乳胶漆等粉刷材料,并根据工程进度,陆续供货8万余元,每次送货都是由王某在销售清单上签字确认。当时的包工头支付孙某5.9万元后,以项目款结算不及时为由拖欠了2.6万元货款,一拖就是5年。后孙某联系不上包工头,就将当时工地的承建单位以及给其签字的王某起诉到法院。
由于案情复杂,案件由速裁团队流转到民一庭法官袁松承办。按程序送达开庭文书并确定了开庭时间。开庭当天,某建筑公司委托律师马群到庭参加诉讼,王某缺席。开庭了解到,建筑公司已经将工程款结算给各施工队,建筑公司的代理律师表示,孙某没有弄清建筑公司和施工队之间的法律关系,不应该起诉建筑公司。原告周某听了建筑公司代理律师的话,表示谁在收货单上签字,谁就应该给钱。虽然是门卫签了字,但门卫缺席,袁松决定庭后实地寻找门卫王某并调查相关情况。
多方打听找到了王某,王某承认收货单上的字是自己如实签的,但货用在了工地上,拖欠的货款不应该由个人承担,应该由公司负责。通过庭审和实地走访,查明三方之间是两层法律关系,但当事人理不清自己的权利义务,虽然三方各说各的理,无法达成一致,但承办法官没有放弃。经过耐心细致地工作,在对案件进行了仔细分析后,袁松多次向各方当事人释法明理、剖析利害,寻求突破点,决定在原有庭审的基础上,以争议焦点为切入点,并结合民事诉讼法举证规则,继续对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
袁松法官凭借多年审判、调解经验,另辟蹊径,一面联系建筑公司,阐明门卫是建筑公司的工人,签字是履行职务行为,由此产生的纠纷应该由公司承担。另外一面又做孙某的工作,推销货物却不能确定实际使用人身份,虽不签订买卖合同,对此也要承担部分风险责任。经过多次多方面沟通,建筑公司支付孙某1.8万元,至此案结事了。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虽然该案以判决方式结案也并不难,但是承办法官却没有走“常规路”,而是从当事人实际情况及可能引发的后续纠纷出发,急当事人之所急,想当事人之所需,通过创新工作思路,进行大量的释法工作,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双方的损失,减轻当事人诉累,以锲而不舍地调解来促进双方实现“双赢”,寻求了纠纷“最优解”,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杜明 李东 杨辰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