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河南省新野县施庵镇杨营村贫困户杨建堂从本村“光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领到务工工资后,诚恳邀请合作社负责人黄峰和扶贫干部吃饭,被他们谢绝。这是该镇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个载体对贫困户开展“志智双扶”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施庵镇是一个有着11万多亩耕地的农业大镇,眼下全镇共有“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5家。镇党委、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因地置宜围绕“农”字使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他们利用利益导向机制,引导这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走“合作社(家庭农场)+党支部+贫困户”的“三+”模式,由村支部主导,合作社(家庭农场)成为扶贫主体,贫困户深度融入成为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主要成员,从而实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贫困户的双赢局面。
在具体经营中,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与贫困户结对签订帮扶协议,为贫困户的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物资、销售等服务。二是对缺劳力的贫困户利用合作社(家庭农场)这个载体实行“土地流转”或“土地入股”,签订“保底+分红”协议,让贫困户“资产变资源,贫困户变股东”。三是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签订长期务工合同或农忙时节“打零工”协议,增加贫困户收入。
施庵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贫困户增收脱贫提供了大舞台,也成为该镇“志智双扶”的有效载体。止目前,该镇的红渠种植专业合作社、超运家庭农场、供港蔬菜基地、光大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跃先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全镇791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持协议书”,安置贫困户长期务工人员100余人,农忙时节安置“打零工”贫困户劳动力400余人。近二年时间,该镇已有418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杜明 彭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