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豫西南,丹江口水库将汉江和丹江揽蓄入怀,汇成晶莹剔透的一库碧水。这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所在,浩荡南水自此北上。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开闸通水,甘甜清澈的丹江水一路北上,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沿线的20多个城市调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个举世瞩目的引水工程,一场惊天动地的世纪大移民,像一首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演奏着中华民族的时代乐章。
今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调研南阳,实地了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管理运行和库区移民安置等情况时,称赞广大移民为了沿线的人民能够喝上好水,舍小家为大家,这是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沿线人民、全国人民都应该感谢移民。
7月26日,记者走进丹江口库区,聆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世纪大移民的故事,探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价值及其蕴含的时代精神。
中线工程彪炳史册
1952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南水北调的惊天伟构就此横空出世。
1958年,由3万多名青壮年组成的淅川民兵师,高举战旗,浩浩荡荡开进了荒凉贫瘠的小渔村——丹江口,开始了修筑丹江口大坝的大会战。这条如磐大坝拦截了丹江、汉江,蓄水成就了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
1959年3月,兴建丹江口水库,淹没区8008名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落户青海支援边疆建设。1960年,“支边”青年家属14334人又迁往青海。1966年,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搬迁,采用后靠和外迁两种途径移民,大部分移民被迁往湖北、河南邓州等地。随后搬迁长达20年之久,淅川共迁出移民20.2万人。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开工,大坝由162米加高到176.6米,蓄水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淅川县新增淹没面积22.96万亩,占库区新增面积的47.6%;淹没3个集镇、36家工矿企业及大批基础设施,静态损失90亿元;搬迁164个村,移民16.6万人。
两次搬迁,淅川总计移民36.8万人,成为我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长渠北去,每一滴水都凝结着移民群众的付出与艰辛。
53年的移而复迁、迁而复移,淅川移民以敢于牺牲的铁血壮志、勇于担当的道义风范、为国分忧的奉献情怀、斗地战天的英雄气概,在中原大地上树起了一座精神丰碑。
呵护碧水润北方
近日,市委书记朱是西在淅川调研时要求,务必站位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从2010年起,南阳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从源头防治水污染。在库区和干渠沿线大力整治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垃圾污染,先后否决、终止超过430个各类工业项目,关停1100多家企业,关闭搬迁1500余家畜禽养殖场,取缔5万多个库区养鱼网箱,开展3300亩石漠化试点治理,累计完成92条小流域治理。
南阳创新实施“全域党建+河长制”模式,从渠首到干渠沿线,一批批志愿者主动参与水质保护,全市保水质运行“五员”巡查人数达8286人;在全省率先推出“塘长制”,配备塘长、坑塘管理员1.6万名。实施四水同治,在建和完工项目240个,完成投资200亿元。开展“青山”“绿水”“两山”擂台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全市造林361万亩,汇水区造林132万亩,环丹江口库区造林5.2万亩,汇水区森林覆盖率达55%以上。
全市上下怀着一颗大义的心,众志成城保护着一渠清水。51年如一日义务在渠首护水、捡垃圾的“河南好人”李进群说:“我在丹江边住了半辈子了,对这水有感情,不能让它脏了,清水送到北京,渠首人民脸上都有光。”
引领时代新征程
5月13日下午,带着对移民安置和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的牵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他深情地说:“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及移民工作,经过风吹雨打,锻造了一大批干部队伍,他们大爱报国、忠诚担当的作风已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精神财富。眼下,数以万计的基层干群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三大品牌,强力推进发展,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
淅川县探索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整合资金2.5亿元,实施移民产业项目120多个,惠及8个移民村的5000多名移民;先后实施5批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建设安置点43个,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为96个移民村配套党群服务中心、安全饮水等基础设施,受益移民2.8万人,让群众获得感、幸福度大幅提高。
水源区实施生态保护以来,南阳自觉以新理念念好山水经,着力转型升级,努力蹚出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的新路子。2020年底,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926亿元,居全省第3位、全国地级市第41位,增长2.2%。南阳发展实现了速度和质量的有机统一,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舍小家报国家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移民,南阳成,则河南成;河南成,则中线成。”这是当地干部常说的一句话,道出了南阳移民工作在中线工程的重要作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在河北省滹沱河挖下第一铲;2009年12月28日10时,总干渠渠首陶岔枢纽工程在九重镇陶岔村奠基。建设过程中,河南段遭遇渠首工程、湍河渡槽、膨胀土试验段、方城垭口工程、沙河渡槽、穿黄工程、高填方、穿漳工程“八大难题”。众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攻坚克难,数十万移民和移民干部无私奉献,数十万建设工人日夜奋战,仅南阳就有14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南水北调是“国家行动”,南阳人民舍小家顾大家,无怨无悔。
在淅川县城西区,南水北调移民文化苑就坐落在这里。沿着中轴线前行,一座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巍然屹立在移民文化广场中央。广场两侧设立大型的移民雕塑群,正面生动雕刻着移民搬迁前吃团圆饭、留念、祭拜等场景,背面镌刻着数十万移民户主的名字……雕塑群用别样的方式讲述着南水北调的感人故事,诠释了普通群众舍家报国的朴素情怀。
从2009年11月到2011年11月,历时两年时间,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16.6万移民集中搬迁任务全部完成,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移民搬迁目标如期实现。
在两年的搬迁工作中,南阳共投入服务保障人员15万人次,转运移民货物30万吨,投入搬迁车辆2.5万辆次,搬迁行程1700万公里,顺利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做到了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和安全无事故,真正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全媒体记者 贺健 赵黎 陈琼)
稿件来源:南都晨报*南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