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官”是两千多年来,老百姓对历代官员的最高赞誉。而这一称谓,最早源于新野县沙堰镇的先民们。
西汉元帝时期,召信臣到南阳任太守以后,“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重视农业生产,为人民谋福利。召信臣在沙堰兴修水利,不仅使沙堰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的赋税有了保障,而且造福百姓,使沙堰的百姓摆脱贫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同时,水渠的修建,也使沙堰成为白河故道上重要的水陆两用码头,商业贸易也由此兴盛起来。沙堰的先民们感恩召信臣的功德,尊称他为“召父”,并把这段十里长的灌溉水渠命名为“召父渠”,并立碑于渠首附近,以供后人纪念,这也是迄今为止南阳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块以“召父”命名的石碑,直到清代,沙堰镇四门石碣中的南门仍以“囊沙遗踪”命名,以示铭记。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同样兴修水利,爱民如子,世人尊称他为“杜母”。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的说法由此而名扬天下,家喻户晓。
沙堰人民是懂得感恩的,两千年后的今天,在新野县沙堰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筹措资金,在镇区修建了最大的广场,名字就叫“信臣广场”,并将召信臣的雕像矗立在广场中央,供世人瞻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随着时代的变迁,昔日的“父母官”变为了人民的“公仆”。新野县沙堰镇整合资源,设立沙堰镇便民服务中心,就是“召父”的精神在新时期的传承、发扬和实践。
自2021年8月,新野县沙堰镇被市、县确定为政务服务试点乡镇以来,沙堰镇政务服务不断深化“一窗式”基层延伸改革,推动“人找服务”向“服务找人”转变,彻底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步”,确保群众提交材料最少、表格最简、环节最优、时间最短。“我们将秉持初心,持续做好群众、企业的服务,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持续发扬“店小二”精神,让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沙堰镇党委书记王伟说。(供稿:罗玉红 聂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