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贫困村的构林镇杨渠村曾经基础薄弱,交通闭塞,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自2015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扶贫政策和各级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支持下,各项扶贫措施多管齐下,多项惠民政策落地见效,架桥、修路,土地流转、发展特色产业,村支两委带领贫困群众挖“穷根子”,找“药方子”,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蝶变”之路。
路通百业兴
杨渠村距离构林镇政府比较偏远,管辖18个村民小组17个自然村,在构林镇属于人口大村。提及村里的过去,72岁的老党员马永生感慨颇多:“在2015年之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晴天灰土飞,雨天一脚泥。村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传统农业收入低,村集体连一分钱都没有,别说为村民办事,就是村里遇到什么事情,也是干着急。”
果真如此吗?村党支部书记徐胜定带着记者走到了村子的西侧,一条南北走向笔直宽敞的水泥路横卧村旁,紧依道路的就是一渠清澈的丹江水:“老党员说的一点都不错,短短几年,我们村干部跑资金、争取项目,为全村架桥修路,仅通村和生产水泥路就新修了40多公里。”
俗话说,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5年,村支两委班子换届,40岁的徐胜定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在这位做过生意、思路开阔、敢拼敢闯、见过世面年轻人的带领下,仅用了三年时间,杨渠村就改变了模样:村里新建了村部、扩建了小学、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幸福大院,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而且全村78户贫困户202人,全部顺利脱贫。
如今的杨渠村,宽阔的产业路四通八达,崭新的民居整齐有序,白墙青瓦在绿树掩映下,静谧而美丽。
产业带民富
为了从源头拔掉“穷根”,村支两委引导贫困户树立“苦熬不如苦干”的观念,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同时,对产业结构进行大胆调整。
首先,针对村里的土地现状,把土地分为两类:高处旱田,低处水田。旱田种植红薯、辣椒;水田引进丹江水灌溉,发展涉水农业,种植水稻。
其次,是充分利用丹江水的资源优势。2018年,村里流转土地4500亩,以每亩550元的价格承包给种植户,1000多亩莲渔混养、2000多亩水稻和1000多亩小高粱,大方田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便利,大型机械的作业,又让秸秆统一回收作为养殖地饲料,既保护了环境,又增加了群众收入,达到三方共赢。
“脱贫路上,村支书是我们的‘领头雁’,带我们过上了好日子。”采访时,正值莲菜起挖时节,贫困户张应喜正在帮种植户挖莲菜,他开心地说:“我们家不仅有土地承租的租金收入,而且挖莲菜的时候,每天有四五百元的现金结算,以前的生活真的和现在没法比!”
承包了1000多亩土地,进行莲渔混养的种植户胡朝三见记者来采访,高兴地介绍其种植的莲藕:“我种植的是鄂5、鄂6商品藕,品相好、口感好,加上用的是丹江水,不但销路不愁,而且每亩每年都会比本地莲藕多产1000斤左右,亩均年效益在2000元以上。”
据了解,由于产业带动,杨渠村村民增收有了较大提升,像张应喜这样干活卖力又深谙技巧的贫困户,仅挖莲菜一项,每天就有大几百元的现金收入。
壮大村经济
发展产业是加快乡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更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收割机”。正是产业的带动,杨渠村集体经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政策好,还需要用好。”徐胜定说。村里危房改造,涉及特困户较多,逐户改造费时费力,效果也不会很好。经过村支两委反复讨论,解决特困人员住房问题,集中联建统一入住事半功倍,于是,村幸福院应运而生。村幸福院建好后,当符合“四集中”条件的孤寡老人从前王、花栗、杨集、后张和下洼5个村住进幸福院后,38位老人不仅都笑了,而且村里也有了集体财产。
另外,在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之后,每年给付租金时,村里要求每亩土地要加收20元的转租费,种植户欣然接受;加上大方田秸秆统一回收,村集体有了收入,为群众办事得心应手了。
当红薯、辣椒、小高粱、水稻这些产业逐渐发展起来,村民们收获时数着票子,纷纷点赞村支两委。如今,村里筹备的300万吨仓储项目又准备上马了。
“为方便村民就近卖粮,无论是对外租赁,还是村里自己经营,村集体收入肯定会有所增加。”徐胜定充满信心。
据悉,正是由于杨渠村的蝶变,省委组织部近期把该村定为全省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村,给予了与邓州市穰原合作社共同发展的资金扶持。
“未来几年,我们村要建红薯地窖,把收获的红薯储藏起来,应季销售;要建一个秸秆回收站,全村一万多亩秸秆要充分得到利用;要在莲渔混养基地开电商店,把销路彻底打开……”
村子的变化,农民的收入,产业的多样……一个“破茧蝶变”的贫困村,正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燕天举 邓波 李永先)
标签: 邓州杨渠:一个贫困村的蝶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