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在村民的依依不舍中告别了茶庵乡郑营村,遵照组织部的安排来到了金华镇西谢营村,初到西谢营村村部,呈现在曾利曾书记眼前的是破旧的村部、陈旧的办公设施杂乱无章地摆放在那里、破败的小学学校和十几名留守学生,一切显得那么的落寂、毫无生机可言,一股难以名状的心酸油然心头,此情此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这里的落后状况。
农村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也是乡村振兴、服务群众的第一线。西谢营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基础设施少,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主要种植花生、玉米、小麦,常住人口少,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小孩,及在家照顾孩子的妇女,村中缺乏文化娱乐生活,是一个严重缺乏发展内生动力的贫困村。为了改变西谢营村的困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曾书记一来到这里,就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开展了大走访活动,尽快熟悉和掌握了情况、尽快进入了角色开展工作,努力地改变当地的面貌。
建强支部,增加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凝聚力。“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作为一名第一书记他深知村级党组织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关键作用。为建强支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他组织村干部一道深入走访、收集民情民意,听取支委干部、党员意见。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完善健全村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制度,先后走访了在党员中有影响力的老党员中的卸任村主任谢永富、老治保主任、王新宽、民兵营长谢万里、抗美援朝村组干部郭书增、原空军学校服役的张应连等一批代表。把组织生活会开到老党员家,送党章上门,开起了流动党组织生活会,推行党群议事会等做法,着力解决了党组织活动开展少、没有凝聚力问题。
“以前村里很少召开过党员大会,更别提集体学习什么的。我除了一次交清一年的党费外,似乎感觉不出与党组织有什么联系,现在村里活动开展得多了,学习、开会次数也多了,大事小事都把党员叫来商量,又把党员的心拧到一块儿了!”多年未参加党组织生活的老党员王新宽激动的说到。
针对村办公条件落后的实际,他下大力气对村室重新进行了整修,并为该村协调解决60把椅子20张桌子和3台电脑,基本满足了村办公需求,使该村办公条件实现了质的飞跃。
搞好智志双扶,增强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每月8号、18号、28号定期组织贫困户开展智志双扶三个一活动。 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办法教育引导大家勤劳致富。如已脱贫的张德印讲述《勤劳脱贫我光荣》;张运祥讲《脱贫致富党恩广》;王荣华讲《感恩党、重拾自强心》。及时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培养政策明白人,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牵挂与温暖。建立同心超市,贫困群众凭积分换奖品,开展脱贫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文下乡宣传队到这里演出,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进行孝老爱亲、文明家庭户、户容户貌、美丽庭院示范户评比,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助力了乡风文明,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寻找帮扶单位,拓宽贫困户就业渠道。为了增加贫困家庭收入,经其牵线搭桥,多方协调,使西谢营村同南阳环宇电器有限公司达成了定点帮扶意见,只要是西谢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且具备用工条件的,就优先按排就业。
以项目为依托,改良农作物种植品种。借所在单位宛城区农机局承担的河南省2018年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的东风,在西谢营村示范推广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通过与村两委多次对接,经充分宣传使群众接受了示范要求。从种子选备、机械选用、耕作模式确定进行了全程培训和跟踪服务。目前种植的品种有9102、华豫15及黑花生,均是目前市场上高附加值的商用炒制品种。通过项目科学实施和管理,春花生亩产可达1200斤左右,麦茬花生亩产可达800斤以上。三个品种中9102、华豫15市场售价可达3.2元/斤以上,黑花生的售价可达5元/斤。农民亩均收益高于同类产品最高可达720元。
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土地三权分置之路。2018年带领村两委到高庙乡王良村学习土地托管经验,经过努力,使西谢营村与文景苑公司达成土地托管协议,将全村3018亩耕地实现托管1705亩,使119户受益,同时覆盖了42户贫困户中的32户,彻底解决了群众因无资金、缺技术、无劳力等实际困难,实现了六大保障:一、保底收益:贫困户将土地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与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农作物收获前,公司按保底400斤每亩产量预支保底收益。二、二次分红收益:农产品销售后,按照实际收益,按照五五分成的办法补足实际差额部分。三、经营收入,可与公司签订管理合同,参与托管土地管理,从而获得经营性收入。四、务工收入,依据自身条件,结合公司需要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以获取工资收入。五、获取免费的技术培训,对同公司签订服务人员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六、定期慰问,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入社贫困户,公司定期拿出慰问品实施帮扶。
如今走进西谢营村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漂亮的徽式建筑:北面从西向东依次排开的是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西谢营新小学、西谢营村部,南面浮在小桥流水上的是设备齐全的现代化村卫生室。每天早上能听到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每天晚上村民在村部文化广场上载歌载舞,一切显得那么的幸福、祥和。众志成城,必兴伟业,未来春山在望。金华镇有7个曾利式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坚定地在扶贫路上砥砺奋斗,他们的扶贫身影,令人动容,有他们在金华镇贫困群众的脱贫指日可待。(杜明 袁永强 吴双王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