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城记 > 正文

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周口:三川野渡与中原港城

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周口:三川野渡与中原港城
2019-11-29 08:55:05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

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这种力量,叫生长。

一座座城池,在中原大地上拔节生长,骨子里透出的,正是70年来亘古不变的——中原力量。

70年,执念改革与发展;70年,不负光荣与梦想。7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如红日般蒸蒸日上;70年,一份傲人的答卷如蓝图般徐徐展开。

探中原往事激越,看河南今朝豪迈。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映象网推出特别策划——《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城市》系列专稿,巡礼河南18城市发展的骄人成绩,以时代眼光洞察城市的崛起之路,用时代笔触探寻城市的变迁足迹,深入挖掘城市向上生长的中原力量。城市为躯,文化为魂。尺牍之间,于细微处见大千;方寸之内,于无声处听惊雷。

《河南“城迹”70年》,看见城市生长的瞬间,读懂历史细节的变迁。

在这里,看见河南。

河南“城迹”70年

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人类自古逐水而居,循迹中国城市最早的发源地,皆出于黄河和长江流域。

华夏历史,以水为脉、临水而兴,造就一座座生机盎然的城市,周口自然也不例外。

周口,位于沙河、颍河、贾鲁河三川交汇处,原本只是一荒郊“野渡”,因一户周姓人家在这操持摆渡而被称为“周家口”。

河南“城迹”70年

明清时期,周家口漕运兴埠、商贾云集,凭借其带来的漕运之利和兴起的工商业,“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一跃成为“中原四大名镇”的漕运重镇,更成就了明代翰林学士熊廷弼笔下“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历史辉煌。

百舸争流,终成名镇;千年漕运,盛极而衰。周口兴于水,也衰于水,随着断航,周口几度沉浮。

如今,数百年风雨匆匆而过,新时期,水路命脉上的周口正从历史迷雾中“披荆斩浪”,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全力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把舵扬帆向河海,漕运重镇“生新色”。

周口,千年潮未落,正是扬帆时!

1 周口,一个“水漂来的城市”

谈起周口的历史,水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话题。周口因水而兴,由渡得名,原先只是一个荒郊野渡,因有一户周姓人家在此往返摆渡,因而称之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河南“城迹”70年

其实,周口是一座“水漂来的城市”,堪称“漕运之城”。若能穿越历史长河循迹周口,可一窥当年周家口的繁华如画,也能见到“百舸争流、商贾云集”的热闹壮观……

穿过历史厚重的幕帷,追寻周家渡口发展的足迹,“漕运印记”渗透在历史发展的每时每刻。可以说,周口的历史沉淀起来就是一部千年漕运的变迁史。

千年漕运变迁

周家口繁荣,当始于漕运。漕运之兴盛,则源于漕粮。“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历史上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漕运始终承担着国家稳定和经济互通的使命。

漕粮通过河运和海运可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南粮北运”,因其运输方式而得名,目的是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

只因自古北方长期战乱,粮食产量不足,南方相对安定;宋元时期,经过长足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漕运的兴盛,由此可见一斑。

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罢海运为河运,修整京杭大运河,改漕运为主;永乐十九年(1421),将首都由南京迁到北平,更名北平为北京。自此,漕运中心由南京转变成北京,京杭大运河也成为明清两代赖以生存的水路大动脉。

河南“城迹”70年

淮河是京杭大运河五大水系之一,而沙颍河又是淮河的最大支流,在漕运发达的环境下,沙颍河通达南北的功能地位得到了最大凸显。

至此,距离周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也已不远了。

周家渡口荣光

明朝以前,周口不过是一片荒村野渡,名不见经传。殆至明初,始有一周姓人家在此辟一渡口,摆渡往返行人与货物。由于周家为人忠厚,得到了百姓认可,路人就“周家渡”、“周家渡口”地叫了起来,这一叫,竟叫出了后世漕运重镇的数百年荣光,“周家口”从此得名。

有河才有镇,逐波而生埠。自明初始,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周家口成了长江经淮河北上进行流通的重要码头。

周家口处三川交汇之地,是南北的“中转站”。依托京杭大运河,周家口如一颗镶嵌在沙颍河畔的明珠,耀眼夺目,至此,水与城,同生共荣!

《明史·志第五十五· 食货三》曾记载:“永乐元年纳户部尚书郁新言,始用淮船受三百石以上者,道淮及沙河抵陈州颍岐口跌坡,别以巨舟入黄河抵八柳树,车运赴卫河输北平,与海运相参。”

明史记载中提及的颍岐口即为现在的沙颍河口(在今周口市川汇区境内)。

2周口,兴于水,“衰”于水

循迹历史脉络,周口的水路命脉由漕运兴盛,最盛况可用明翰林大学士熊廷弼在《过周家口》中“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一诗来形容。夜晚如南京城的浦口,白天像汉口一样千帆云集,可见当时贸易之鼎盛。

周家口“小汉口”“南皮都”的美名,自此美名远扬。

盛极:“四大古镇”竞繁华

明朝万历年间,贾鲁河河道疏浚完成,于是周家口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凭三面夹河的三川优势和漕运“东风”,周家口的发展驶向了快车道。

清朝时,康熙移设周家口,统管全镇市面,周家口遂成繁荣市镇。雍正升陈州为府,并添设粮捕水利通判“驻扎周家口”。乾隆年间,周家口趋于鼎盛,已开辟十六个渡口,沿岸百舸争流,首尾相衔。

截止到清道光十八年,周家口山陕商人中仅有名号可考者,就有坐商164家,行商320家,周口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达1500至2000家,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以此可小窥当时周家口商业的盛况。

“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周家口终成长为与朱仙镇、道口镇、赊店镇齐名的“中原四大名镇”之一。

转衰:错失良机空遗憾

数百年的漕运变迁,沙颍河奔流向前。只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之后的周口由盛转衰,正如沙颍河中的水流波涛,起伏随势。

自清朝中后期,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南北物资运输的主要渠道。1843年,黄河在中牟决口,致使贾鲁河淤积,贾鲁河北上开封的航道被阻,自此再未恢复。周家口镇的商业开始走向萧条。

咸丰同治年间(1851年后),战乱波及周家口,周口镇沿岸的诸多庙宇建筑“三次焚毁,几至于尽”。

1906年,随着“京汉铁路”的全线通车,未修铁路的周家口错失了巨大的发展“红利”,至此,古渡口再不见当年繁华,繁荣盛况只能躲进历史的尘埃里。

河南“城迹”70年

其实,从地图上看,汉口—周口—开封—北京,本就是清代从南到北的官道,如建铁路,也是一条最直最合理的路线。这种情况下,周家口却并没有与铁路“结缘”,原因众说纷纭,较公认的说法是因为袁世凯。

相传袁世凯认为铁路从周口过,会破坏自己家乡项城的风水,还可能会因铁路导致战乱发生。因此,京汉铁路河南段错开“周口”西移,开始走漯河——郑州一线,郑、漯借此大发展,中原南北交通运输线路,再次发生了巨大变化。

到了清末,周口还有船户500多家,河上船舶百艘以上,货运日吞吐量8000吨左右。建国初期,周口仍有船只500上下,货运量占全省水运量的四分之一。截至1934年年底,周口全镇大小商店减为200余家,规模较大的不过30余家,日营业额仅十余元。

河南“城迹”70年

1958年扶沟建闸,贾鲁河断航。沙河自舞阳建闸后,上游先断。此后,三川上下,修闸建桥,至1970年前后,全部断航。至此,周家口500余年的内河航运,全线消逝!

3千年潮未落,时代扬新帆”

历史上的周口,就像一个一穷二白的市井黎民,成长为“腰缠万贯”的商家巨鳄后,“高处不胜寒”又跌落谷底。但是,“水无常态”,即使全线断航,沙颍河依旧奔流不息,默默滋养着三川大地,古朴厚重的大铁牛,仍然在传递周口人坚毅不屈的精神内核。

随着历史迈步,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睡多年的沙颍河,随着沙颍河复航,周口“重装出发”,豫货出海,走上了复兴路。

航运复兴梦

从历史漕运的盛极而衰到五百余年后的“扬帆起航”,周口从渡口、埠口到港口一步步走来,作为“水漂来的城市”,周口一直未放弃“航运复兴梦”。

新时期,周口人为实现沙颍河的复航进行着不懈努力,特别是2000年周口撤地设市以来,周口沙颍河复航工程更是加快了步伐。

2005年12月28日,随着6艘400吨的货轮驶入周口港,标志着周口航运踏入了复兴之路的新征程,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2013年10月25日,周口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河南省内唯一一个以港口为依托的产业集聚区;

2017年4月,周口中心港一期工程开港运营,“港口复兴梦”也拉开序幕了;

2019年6月6日,周口中心港集装箱航线正式开航。

2019年9月24日,周口港至太仓港集装箱点对点精品航线正式开通。

未来,周口港根据需要还计划陆续开通周口到南京、周口到连云港等多条直达航线。周口人的“航运复兴梦”,再次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渡口迎新生”

“三川交汇、一河穿城”,周口中心港目前已成为了河南省唯一的内陆大港,拥有全省唯一的内河航道,天然黄金航道——沙颍河航道。

新时期,周口市委、市政府以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连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为目标,依托“建港口、集物流、聚产业、优生态、兴港城”的发展主线, 以文化城、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业兴城、以港促城,蹚出了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三川大地出彩蝶变,港城魅力峥嵘初现。

目前周口中心港是河南省现在唯一的水路港,联动淮河、长江、外运,是多式联运的重要节点环节。突出沙颍河对外联系、港口枢纽节点的作用,建设对外联系长三角与东部沿海地区,向内辐射带动中原经济区的交通物流节点、门户窗口地区。

同时,周口中心港码头的建设与发展是临港经济发展的平台,周口先后引进国内、国际高水平技术团队投资、建设,沿沙颍河港区段约6.5公里的岸线,规划建设为东、中、西三个作业区、77个千吨级泊位,总投资约45亿元,预计年通货能力5000万吨以上、集装箱80万标箱。

根据周口港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2018年港口货物运输量1300万吨,占当年河南省港口吞吐量的85%。根据规划,周口港二期工程有6个挖入式港池,35个千吨级泊位;建设内容包括港池、码头平台、道路、堆场等,总投资约6亿元;功能定位以集装箱装卸为主,兼顾大件货物和部分杂货。

港口中作业区码头建成后,将形成年吞吐量5000万吨的货物周转能力,西通豫西矿产资源区,经安徽、江苏,东连宁波舟山港、上海阳洋山港的临港产业发展平台,为周口临港经济发展,带动沿河经济快速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千年潮未落,正是扬帆时。目前,周口正以周口港区为中心,打造沙颍河产业隆起带,引领临港经济科学发展;连续举办多届临港经济论坛,扩大招商引资,开展精准招商,取得了丰硕成果。聚力营造“以港兴市”的发展格局,沙颍河航运通江达海的优势日益凸显,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周口临港经济大发展,正当其时!

“豫货出海口”

2019年9月24日,周口港——太仓港集装箱点对点精品航线正式开航,“豫货出海”再添一条快捷通道。

现在的周口,正以港口为依托,全力建设“中原港城”。今后,周口将从内陆腹地一跃发展成为东接长三角地区、西融中原经济核心区、南通长江中游经济带和武汉城市群、北达京津冀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成为河南省的“入海门户”,也是中原经济区连接长三角经济圈的水上门户、桥头堡。

在周口港启运的船舶经过淮河、京杭大运河可通江达海,覆盖苏、沪、浙、皖等广大地区。今后,诸如加拿大的小麦、菲律宾的红土、东南亚的红木等海外货物将齐聚周口港,然后通过陆路交通辐射,成为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尤其是周口中心港自正式开港运营以来,港口运输货源充足,货物吞吐量大幅增加,先后有数千艘货船进出港口,航运业务显著增加,省内外众多航运企业、淮河长江沿线港口码头运营单位及临港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纷纷来周洽谈合作业务。

同时,周口中心港与海河联运港际合作联盟各港口通过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并和诸多合作方深度对接,就联手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达成合作共识。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周口知名度明显提升,有效促进了中原经济区与长三角经济圈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融合发展。

下一步,周口港区作为发展临港经济的“主战场”和“桥头堡”,将强力推进港口三大作业区码头建设,确保2019年底剩余六个港池建成投用,推动周口中心港经营不断提档升级。同时,围绕港口规划建设的“仓储物流园区、粮食食品产业园区、装备制造灵区、口岸功能及综合保税园区、新型建材产业园区”等五大临港园区也正在快速推进。

现在的周口,正全力打造“豫货出海口”,把临港经济铸成周口新的“增长极”,建设周口开放的经济产业高地,朝着“中原港城”的目标飞速狂奔。

未来的周口,也由“黄土经济”转型“蓝水经济”,届时,内陆将变沿海,“黄土”拥抱“深蓝”,周口进入“向海而生”的崭新时代!

4后记

周口,天生的水城灵动,傍水而繁盛。周家口五百余年的漕运烟云,谱写了商业重镇的城市文明,曾经的繁荣已化作周口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

周口,借水生势,潮涌三川,港通天下,临港经济风生水起。目前,周口正致力于打造成为航运大市、航运强市,进而实现“港航兴市”。

周口,正一步步擦亮“中原港城”的绿水名片,扬波大海,走向深蓝,“黄土经济”正向“蓝水经济”转型,蓝色文明在中原腹地开始生辉。

周口,“大干快上三五载、请君再看周口城”的庄严承诺正逐步兑现,历史上“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的繁荣画卷正在“重现”。

中原港城,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耿倩)

为您推荐

多部门齐心协力确保第四届消博会顺利进行

2024-04-12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

金价屡创新高,“黄金热”还能持续多久?

2024-03-13黄金最新价格 黄金最新价格今日金价 2024年黄金最新价格

“春风送岗”在行动 各地多措并举促就业暖民心

2024-03-05春风送岗 春季大型招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