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河南城记 > 正文

济源山水故事多:愚公故地与济水秀城

济源山水故事多:愚公故地与济水秀城
2019-12-25 09:07:51 来源:映象网

编者按

风云激荡的历史大潮中,总有一种力量穿云破雾,御风而行。

这种力量,叫生长。

一座座城池,在中原大地上拔节生长,骨子里透出的,正是70年来亘古不变的——中原力量。

70年,执念改革与发展;70年,不负光荣与梦想。70年,一个崭新的中国如红日般蒸蒸日上;70年,一份傲人的答卷如蓝图般徐徐展开。

探中原往事激越,看河南今朝豪迈。礼赞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映象网推出特别策划——《河南“城迹”70年:看不见的城市》系列专稿,巡礼河南18城市发展的骄人成绩,以时代眼光洞察城市的崛起之路,用时代笔触探寻城市的变迁足迹,深入挖掘城市向上生长的中原力量。城市为躯,文化为魂。尺牍之间,于细微处见大千;方寸之内,于无声处听惊雷。

《河南“城迹”70年》,看见城市生长的瞬间,读懂历史细节的变迁。

在这里,看见河南。

看不见的济源:愚公故里与济水之源

巍巍王屋,见证了济源的沧桑与变迁。

济水滔滔,记录了愚公后人的豪迈与担当。

忆往昔,波澜壮阔的历史早已镌刻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上。

看今朝,王屋山是他的地理坐标,济水是他的风韵,愚公移山精神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

千百年来,在这片的土地上,“一山一水一精神”的文明内核,激励着无数愚公后人再移“山”。

济源山水故事多

低调古城惊艳了谁的岁月?

“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这是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对济源风光发出的咏叹。

山是“年且九十的北山愚公,挖山不止、子孙相继”的王屋山;

水是“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的济水。

相传轩辕黄帝曾在王屋山设坛祭天战蚩尤,华夏五千年文明由此发端;济水穿流而过更是赋予了这片土地以文化的韵味。

岁月更替,山水不老。济源的山和水共同惊艳了华夏五千年的岁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济水之源有座“仙”山

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北部,东依太行,北连太岳,南临黄河,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山高水秀,洞谷深幽,“仙气飘飘”的王屋山总揽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黄山之奇,青城之幽。

他是一座道教圣山。相传黄帝战败蚩尤之后,便在王屋山主峰天坛顶上设坛祭天。此后,黄帝还在王屋山炼成九鼎金丹,拯民于饥疫之中。

道家鼻祖的老子曾入王屋山修炼,天坛顶至今尚有“老子炼丹池”遗址。

列子曾在此地撰写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后被道家列为“真经”。

李唐五朝尊老子为始祖,以道教为国教。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命司马承祯在王屋山建阳台观以居,并入住王屋山,传播道教文化。王屋山道教在唐皇室的推动下,盛极一时。

至此,官宦士庶,文人墨客,皆来此地求仙访道。

他是一座文化之山。济源偏居中原一隅,但华夏五千年文明皆可在此处寻到踪迹。在这里,可以探寻伏羲、女娲的神迹,一睹济水的平地开源,泽被万物的磅礴,听到济渎庙的袅袅禅音……

风光旖旎、人文荟萃,山水有神韵、草木蕴华章。这一切一切都化入了关于王屋,关于济源的诗句中。

白居易欣唱“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王维、苏轼吟佳韵颂天坛倒影,杜甫曾忆“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舸。辛勤不见华盖君,艮岑青辉惨幺么”,刘禹锡登台“阳洛天坛上,依稀似玉京”,李商隐愤笔挥毫“玉山高与阆风齐,玉水清流不贮泥”,诗仙李白一笔挥就“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寥寥25字,竟将王屋风景跃然纸上......

唐玄宗李隆基、宋真宗赵恒都曾为济源留下墨宝,清乾隆帝更是将王屋山誉为“名山胜迹”!

千百年来,王屋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在此流连驻足,挥毫泼墨。而其承载文化与历史,也无言的昭示着未来!

沧海桑田

古济水与华夏文明

古济水名声煊赫,曾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据传它三隐三现,过黄河而不浊,百折不挠、以一腔孤勇浊流入海。

然而,水流云散,时过境迁。据记载,清朝咸丰五(1855)年,黄河决堤,冲入济水河道,济水也由此成了黄河的一条支流,在历史中彻底消失......

济源山水故事多:愚公故地与济水秀城

古济水虽已没落,但留下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仍在诉说着往日的胜景。

济水发源于华夏文明中心区域,仰韶文化遗址记录了距今八九千年的史前文明。许多创世神话如“女娲补天”皆产生于此,其中邵原镇更是被誉为“中国女娲神话之乡”。

《禹贡》、《战国策》、《孟子》、《尔雅》、《汉书》《史记》、《山海经》、《水经注》等重要历史文献记载了古济水流域的灿烂与辉煌。《旧唐书》、《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等则记载了历朝历代济水祭祀的盛况。

古往今来,历代文坛上也频繁出现着济水的身影。白居易、王维、苏轼、杜甫、李白、刘禹锡……等诸多文人墨客都曾写下歌颂济水品行高洁、福泽万物的诗文。

济水源头的济渎庙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水神庙”,魏文帝、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清乾隆都曾为济渎写过祭文。庙内现存木结构古建筑始自北宋,历元、明而迄于清,是一座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

据清代学者蒋作锦《济水考》所言“由海溯沇 ,历豫、徐、青、兖四州,计程两千五百余里”。打开中国地图,济源、济南、济阳、济宁.....他们的名字也彰显着济水曾经流过的广阔地域。

昨已成史,却慰今天!盛世于今,似轻舟已过万重山!

愚公移走了山

却移不走这里的“精气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傅斯年先生在他主编的《新潮》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人生问题发端》。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截取出来,“愚公移山论”就这样横空出世。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先生创作了不朽巨著——《愚公移山》油画,以无声的绘画传达了铿锵有力的抗日决心。

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曾三次讲到《愚公移山》。在“七大”闭幕式上,毛泽东以《愚公移山》为标题,把《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正式写进闭幕词中。

立下愚公志,常思百姓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强调“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北山愚公的浩然之志,在一代又一代新愚公的接力中生生不息......

沧桑巨变话济源

愚公后人再移“山”

几千年前,李白曾将济源山水一挥而就:“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今天,济源风光与文化交融,成为中原大地上最“美丽”的力量。

济源山水与交通纵横

济源,踞太行山南麓,扼豫西北门户。愚公移山,山移路开;济水发源,水行舟载。济源山水好,皆系交通纵横。

科学发展,交通先行。济源实现“弯道超车”,“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柏油路;“组组通”硬化路,从U字型地理死角转变为四通八达的枢纽之城。

在这里,二广高速、长济高速和G207国道穿城而过,形成了十字形立体化交通网络,是晋煤外运、南货北运的咽喉地带。

在这里,焦枝铁路与侯月铁路在境内相交,年货运吞吐量2200万吨。呼南高铁(呼和浩特—南宁)豫西通道按区域连接线纳入国家规划,济南两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

济源的路,已经成为豫北大地最有活力的心跳。

北国江南 宜居宜游

济源地处太行山南端、黄河北岸,山之高深,山山相连;水之绵长,水水相复。素有“北国江南”之称。

“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将雄、奇、险、秀、幽一体兼备,历代修建的道观宫宇,星罗棋布,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国家AAAA级景区、世界地质公园。

五龙口素有“十里画廊”之称,雄秀险奇的五龙口山水养育了这里独特的生态景观——太行猕猴,是国家AAAA级景区和国家猕猴自然保护区。

济渎庙内古建林立,巧夺天工,是古“四渎”中唯一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高峡平湖、波澜壮阔,将古老的黄河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湖泊河巷密布纵横,岛屿半岛星罗棋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河南省十大旅游热点景区,更被誉为“小千岛湖”。

“大河盆景”黄河三峡、“茶道之源”九里沟、“女娲之乡”小沟背等,共同构成了一幅如诗画卷。

“一山一水一精神”的文明内核让济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山水文化旅游特色。近年来,济源接连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一系列荣誉。

这里是济源,一座低调的古城,一个比江南更江南的山水胜地。

以产兴城与科技创新

因工而兴、因工而强。从上世纪50年代,济源依靠“五小工业”起步。但与此同时,钢铁、有色金属、能源等传统工业导致的严重污染也成为济源人民的心头之痛。

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进入转型升级、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发展动能的转换迫在眉睫。

今年9月,济源钢铁集团纳米二氧化硅项目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家60多年炼铁铸钢的老企业正式宣布迈入纳米材料的微观世界。

豫光集团从一家高能耗、高污染的冶炼企业转变为首家采用全湿法金银冶炼技术、首家淘汰烧结机、首家实现双底吹连续炼铜技术工业化生产的绿色企业。目前,豫光集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绿色铅锌冶炼基地和白银生产基地。

“循环经济是企业的生命线”,靠着这样一份信念,金马能源致力于将“煤—炼焦—煤气净化—净煤气”全链条所产生的粉尘、废渣、废气和噪声变废为宝。目前,这家企业年工业用水重复率达98.9%以上,固废综合利用率接近100%。

近年来,济源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优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代化工产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的“济源模式”。

目前,济源已形成钢铁、铅锌、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河南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化工、机械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白银生产基地。

曾经,老愚公为"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而挖山不止;今朝,愚公后人为开辟发展新路执著而执着创新。

路,就在脚下……

后记

千百年来,王屋、太行雄踞一方,用有力的臂膀为愚公儿女遮风挡雨,黄河与济水以清浊不融的姿态吟唱着澈韵清歌。

这“一山一水一精神”,构成了济源历史文化的重要文脉与精华。

愚公故里,未来可期!

(责任编辑:耿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