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依然不富裕的家乡,他们毅然抛弃在外优越的条件,返乡承包荒山500多亩,走上一条艰辛而又甜蜜的以苹果为主的种植道路。他们就是返乡创业的泌阳县铜山乡毛桥村徐远林、苏彦会夫妇。
走进秋日的毛桥村,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上挂满了沉甸甸、或红或黄或青的果实,十分绚烂。在果树之间,还有不少驱车前来的市民在其间采摘和拍摄,非常快乐。
今年是他们夫妇俩的果园进入挂果期的第一年。连日来,他俩正忙着和工人们采摘果实。“现在果园的苹果品种有三种,分别是红色之爱、黄金苹果、秦翠,价格不等。‘红色之爱’苹果最贵,果子直径超过65毫米的每斤50元到60元,直径在50到65毫米的每斤20元。‘黄金’黄苹果个头较大,每斤在4元左右。‘秦翠’苹果价格在4元左右。这三个品种都是储存、口感、品相好的品种,是我们不断优化种植反复试验筛选的。比如这个青翠品种,套上纸袋就是黄色果实,不套袋子就是红色果实,这就是我们不断摸索的。”苏彦会一边采摘一边说。
在采摘休息的空隙,她向记者介绍了夫妇两人的返乡创业经历。2013年,在外地创业多年的徐远林和苏彦会夫妇回家奔丧,他们没想到离家多年后,家乡面貌依然落后,部分乡亲们的生活依然不富裕。从那一刻起,他们就决定留在家里,通过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大家的日子都富起来,让乡村早日振兴起来。”这是采访中,夫妇两个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们最迫切和最大的愿望。
通过多方考察,结合家乡荒山多的实际情况,他们准备承包荒山进行种植。经过准备,2015年,他们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来荒地500余亩,经过规划,开始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种植业。返乡种果树,这对于常年在外经商的徐远林和苏彦会夫妇二人来说确实极具挑战性。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为了更好地管护树苗,索性把“家”搬到了山坡上,方便自己一年四季的管理,除草、浇水、施肥、防病、治虫、修枝……忙不停,累了他们就在山上歇息一会儿,果园里几乎天天都有活。没有管理经验,他们就外出到陕西等地参观学习。遇到管理上有问题,就向外地的专家和种植大户求教。就这样,他们一边学习一边摸索,5年的历练,熟练掌握和积累了丰富的管理技术和经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果树的成活率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发展苹果树产业本就是一个高投入产业,平均种植5年后才能全面挂果。为打造果园基地还要完善修路、上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加上工人工资,前前后后,他们共投入了200多万元。去年,还成立了“泌阳县远林农业专业合作社”。终于,昔日的荒山坡一举变成了“聚宝盆”。“苹果的销路很好,亩产平均在4000-6000斤,今年仅仅开园三个星期,就收入好几万元了,预计今年可收入40万元,大部分是顾客亲自前来采摘购买,还有很多顾客在这里拍照留念。”苏彦会介绍。
为了解决村民就业问题,他们的果园常年安排十几个村民在这里就业,临时工每人工资60元到150元不等,都是每天准时结账,固定工每人每年可拿两三万,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除了自己种植外,他们还带动周边10余户村民种植或准备种植,每次有村民前来或者电话咨询苹果种植的情况,他们热情接待,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看着如今的苹果喜人长势,苏彦会不禁感叹道:是党的政策好,让他们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今年,在包村乡干部侯森和村支部书记毛军庭、驻村第一书记焦兵的协调下,政府准备帮助他们修好村上到果园的道路,同时继续帮助他们解决在资金、销路、综合发展等方面的难处。
“幸福是奋斗来的。下一步,我们准备进一步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带动群众增收的能力,打造集种植、养殖、采摘、观光、餐饮、深加工、线上线下共同营销的综合体,把产业做强做大,让毛桥的苹果成为铜山乡的名片,为乡村振兴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展望未来,夫妇二人信心满怀。(记者 黄向阳 见习记者 夏军 通讯员 陈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