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耕地面积421.4万亩,是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大豆、红薯、杂粮等。
作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近年来,濮阳市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面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
如今,全市粮食总产已实现十六连增,连续十三年稳定在250万吨以上。2020年,全年粮食总产达到297.9万吨,播种面积642万亩,创历史新高,产量比建市之初高192.1万吨。2021年,濮阳市夏粮再获丰收,种植面积达到347.4万亩、产量171.6万吨,产量增幅1.54%。
藏粮于地
建良田 守好粮食安全根基
粮产于地,地为粮基;地若不在,谈何藏粮。
耕地是“口粮田”,必须实行最为严格的保护制度,才能确保有地种粮、有地产粮。
濮阳市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等,切实保障耕地面积。按照“布局合理、标识清晰、生产稳定、能划尽划”的原则,划定“两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并把光热水土条件好的优质地块优先划入“两区”,把产粮大县耕地优先划入“两区”,把全市规划建设的321万亩高标准农田优先划入“两区”。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结合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濮阳市集中打造“田地平整肥沃、排灌设施完善、农机装备齐全、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高标准农田,规划面积380万亩,2012年至2020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21万亩。在项目建设中,濮阳市自加压力,积极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创建,每亩建设投资标准由一般高标准农田的1500元提升为3000元以上,在濮阳县鲁河镇、清丰县固城镇、开发区新习镇建设了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方。据测算,濮阳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亩均节水率达到了24.3%、节电率达到30.8%,夏粮平均单产比建设前平均增幅9%,秋粮平均单产增幅达15%左右,每亩可实现农民增收155元左右,项目区耕地地力普遍提高0.5个等级以上,道路通达率达到100%,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提高到95%以上,大幅度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优质、高产、高效、循环、生态的目的。
同时,濮阳市还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机械施肥、深耕深松、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精准施肥技术,减少养分挥发和流失等问题,提高肥料利用率;充分利用有机肥资源,增施有机肥,在替代化学肥料上下功夫,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通过多渠道增施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逐步减少化肥用量,进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完善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创新肥料配方制订发布机制,完善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2020年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649万亩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2%。
藏粮于技
育良种 提升粮食科技含量
粮食稳则天下安。粮食稳产丰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濮阳市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健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等,充分挖掘土地、种子、肥料、栽培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增产潜力。目前,主要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粮食绿色高质高效技术等得到快速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控、小麦氮肥后移、玉米“一增四改”和适时晚收等主推技术普及率95%以上。
培育良种,科技推广是关键。为提高濮阳市小麦、玉米等作物良种供应能力,濮阳市紧紧围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思路,以保证种子质量为核心,依托现有规模大、实力强、成长性好的种子企业,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开展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大集成技术推广力度,结合主推粮食作物品种特征特性,集成从种到收各环节高质高效技术,推广“最适”种植模式、“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为优质粮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度,围绕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关键生产环节,大力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本增效农机化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土壤结构,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同时,濮阳市还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和“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强化指导服务,突出重点区域,紧盯关键农时,因苗因地施策,实行分类管理,环环紧扣推进防灾减灾稳产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切实减轻灾害损失和影响,为夺取粮食丰收提供有力支撑。
优化结构
扩规模 粮食生产逐渐产业化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而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重点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近年来,濮阳市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总体思路,以优质小麦示范县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在濮阳县、范县打造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推广“水稻+”综合种养模式,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规模,2020年优质强筋小麦面积达到90万亩,优质水稻面积达到35万亩。培育壮大濮阳县家家宜米业产业化集群、清丰县伍钰泉面业产业化集群和范县天灌米业产业化集群等特色产业集群,食品业逐渐发展壮大,2021年全市面(米)制品企业达到35余家,粮食生产产业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培育主体
重政策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新型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在带动农民增收、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濮阳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培育工作力度,扶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380个,纳入管理的家庭农场11103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6家,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92个、示范家庭农场96个;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81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6%。广大农民依托一个个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产业,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过得也一天比一天红火。(记者 崔学庆见习记者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