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能看出来这是用啥做的吗?”记者刚进大门,老人便指着他家门口墙上悬挂的一幅孔雀图,笑眯眯地问。
问这话的老人名叫张振武,家住河南开封,与新中国同龄,今年71岁。
见记者回答不上来,张振武便打开了话匣子,“这是易拉罐做的,我先收集不同颜色的易拉罐,再剪成条状、三角形等形状,最后一点点拼成的孔雀。”
这位“低碳民间艺人”,易拉罐、蛋壳、蝉蜕,经过他双手的打磨,最后都成为一件件饱含寓意的手工艺品,有蛋壳雕刻、蛋壳绣花、毛猴系列作品。
庆贺八一的蛋雕作品 贾楠摄
“我是一个老兵,八一快到了,就想着能做点啥?”张振武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他为八一建军节创作的系列蛋雕作品,七个大小相似的蛋壳上,分别有天安门、国旗、党旗、军旗、军人敬礼等图案,非常精美。
张振武说:“我做这个,是因为心里有军人情结,你看,这七个蛋壳的摆放是有讲究的,蛋壳上的兵,一定要放在斜前方,他要面向国旗、党旗、军旗敬礼,我怀念当兵的日子,现在还不时地回想起当年的军旅生活,这个小兵就代表着我。”
庆贺八一的蛋雕作品 贾楠摄
在张振武老人的家里,客厅有个古朴的书柜,透过玻璃可以看到里面存放的一件件手工艺品,“这些全都是纯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也没花啥钱,我就是为了玩,有人愿意看,我就愿意做。”张振武边说边拉开玻璃门,将一件件收藏多年的作品小心翼翼地拿出来。
张振武十分擅长在鸡蛋上进行雕刻,从2000年开始,他就不断的创作蛋雕作品,20年间陆续创作了近2000件蛋雕作品。
“这个是我最近创新的蛋壳绣花作品,我看到老伴绣十字绣留下不少多余的绣线,觉得扔了可惜,就一直在想怎么利用起来。”于是,张振武便研究如何在蛋壳上绣花。
对张振武来说,在蛋壳上雕刻,已经是轻车熟路,但在蛋壳上绣花,还是有难度的。张振武需要先在白纸上画出刺绣作品的草图,再用铅笔轻轻将草图画在准备好的鸡蛋壳上。按照图案用针小心翼翼地在蛋壳的相应位置扎出一个个小孔。最后,张振武再用一根根细针在蛋壳上刺绣,通过不同颜色的彩线穿进、穿出,一个个精巧细致的蛋壳绣花作品就完成了。
张振武边说边演示,“戳洞是个技术活,太用力蛋壳容易碎,有时候一个洞得钻几十下才能钻透。”经过几个月的研究,喜庆的福字、不畏严寒的梅花、六一儿童节的娃娃、羽毛斑斓的小鸟、向阳而生的向日葵等图案的蛋壳绣花作品一一出炉。
张振武向记者展示蛋雕作品:开封铁塔模型贾楠摄
谈到自己最得意的蛋雕作品,张振武向记者展示了一座高55厘米的开封铁塔模型,宝塔共13层,每层塔角都挂着铃铛,算下来共有104个铃铛,造型极其逼真。“铁塔花了2年的时间打磨,用了300多个蛋壳。宝塔上砖墙的纹理是雕刻出来的,上面挂的铃铛也是一种虫卵的壳,制作材料不花一分钱。”张振武说。
除了蛋雕外,张振武闲暇时间还制作一些毛猴作品。毛猴可不是真的猴子,而是发源于北京的一种传统艺术品。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他在疫情期间为鼠年创作的毛猴作品——老鼠嫁女。
只见二十多只毛猴老鼠组成了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娇羞的新娘坐在火红的花轿里,浩浩荡荡的向新房走去。“这里面的小细节可多啦!树上站了两只喜鹊,要有喜气嘛!这房子还是咱河南老房子的样式。”张振武老人笑呵呵地介绍道,老鼠嫁女、老鼠偷油吃、老鼠啃书,他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是来源于一个成语故事或者民间故事。
毛猴作品:《老鼠嫁女》贾楠摄
“我创作的都是身边的小事,看到什么就做什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我拿出去给大家看,大家要是喜欢,我也可高兴。”张振武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我们,老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如今我的生活非常规律,上午在家创作,下午带着作品去开封水系展示,供大家欣赏。”张振武说,只要大家愿意看,我就愿意做,也体现了咱传统文化的价值。
有不少人想买张振武的作品,但是他不卖,张振武开心地说:“艺术品不是用来盈利的,我就是为了让大家欣赏、了解蛋雕艺术。如今年龄大了,多动手动脑,让我感到快乐,多刻一个、多玩一天、多活一天,我就是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