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时下,走进河南省桐柏县,随处可见的田园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原是一片荒坡,杂草丛生。现在,这片面积达80余亩的荒坡变成了梯形田,这其中就有我承包的1.2亩土地,增收致富又有了新的土地。”正在附近田野间忙碌的彭沟村村民张国和告诉笔者。
荒岗变良田,心中似蜜甜。随着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像张国和一样,桐柏县偏远山区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土地开发整理带来的红利。
“去年以来,我们尽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力推进复工复产,以项目建设助推经济发展。目前正在实施的2018年度入库备案的有关补充耕地储备项目,规模约为2万亩,项目全部完工后,将给桐柏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喜悦!”桐柏县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
彭沟村的变化,仅是桐柏县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3年来,全县共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7个,开发整理土地26万亩,投资达8亿元,实现新增耕地6万亩,惠及10多万农民。
土地整理的政策红利,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桐柏大地,山山水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绿水青山因土地整理与金山银山“攀亲结缘”。
抢抓机遇,土地整理“紧锣密鼓”
桐柏县是革命老区,典型的山区县,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多地少,土地资源有限,农业怎么发展,农村怎么振兴,农民怎么富裕,这是桐柏县的决策者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今,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是桐柏因地制宜进行的一项有益探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关键是怎么‘吃’。”桐柏县决策者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只有对绿水青山进行“物理性”改造,既不破坏环境,又要让其为民造福,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才能健步走向“金山银山”。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效解决“三农”问题,近年来,桐柏县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作为改变山区贫困面貌的重要工作来抓。为确保土地项目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桐柏县把各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摆上重要位置,采取—系列有效措施,依靠群众做好项目的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调整分配等工作,从而保障了项目工程的规范、健康、有序、顺利开展。
因地制宜,土地整理“步履坚实”
为把土地开发整理这一功在当代的民心工程建设好,桐柏县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储备库,分批对全县的土地现状进行全面调研与勘察,编制了土地整治规划,挖掘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划定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重点项目,分门别类收录数据,丰富完善项目储备库,克服了以往的盲目性,实现了从分散整理到整村推进综合整治的重大转变,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只有精准,才更有效。针对毛集镇、黄岗镇、固县镇、吴城镇等4个镇耕地分散且凹凸不平等实际状况,桐柏县实施了总投资达3.48亿元的土地整理项目,项目覆盖面积24万余亩,通过实施田、水、路、林、居综合整治,惠及37个行政村7万余人。黄岗镇农民种植的花生亩产由过去的150多公斤猛增到600斤左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家承包了200多亩耕地,种植的花生亩产量最高达到了350余公斤。”王庄村种植大户王留平告诉笔者。吴城镇罗畈村种植大户代凯在土地整理改良后,连片种植供港蔬菜600余亩,亩净收益1000余元。
为确保项目建设的进度与质量,桐柏县实行了项目管护保护碑制度、项目标段控额制等措施,随时监控项目进度与质量,促进项目迅速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为缩短工期提供了保证。
机制灵活,土地整理“源泉汩汩”
土地整理需要大量投入,钱从哪里来?活该怎么干?
有胆有识的桐柏人创新机制,在国家投资之外,桐柏县设立土地开发基金,引入社会资本,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按新开发复垦的耕地面积,对开发者进行奖励。实行招投标、跟踪审计等制度,做到建得起、用得上、管得好、长受益。
桐柏县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土地整治得到大多数群众拥护,但也有不同意见。一开始,有的担心自家的地会不会减少?有的要求把生产路延伸到户里。
“根据不同诉求,一一回应,最大程度调动群众积极性。”政府副县长李亚松说。初设方案完成后,经80%以上村民同意,方可实施项目。坡地平整前后,与群众一起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收入账。统一规划田间道、生产路与“村村通”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鼓励群众监督工程质量、后续管护,避免“前面建、后面损”等问题。
助农增收,土地整理“鼓起腰包”
在固县镇柳扒村,村民许新强对土地整理带来的诸多好处更是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
过去,许新强承包的12亩地,零零星星分成7块,让他倍感种地的麻烦,“浇不好浇,收不好收,不种又可惜。”
许新强今年50岁,上有老人,下有孙子,打工出不了门,在家挣不多钱,想多种点地,可在附近找来找去,找不到一块大田。
2016年,桐柏县的土地整治项目覆盖到柳扒村。一年后,村里新增耕地320亩,综合整治提升70亩,旧村拆迁复耕50多亩。“自家的地合并、平整,又流转了120亩整块地,其中90亩种花生,其他种玉米。”许新强说。在他身后,丘陵上的土地起起伏伏,黄黄绿绿。大片成熟的花生、玉米正在收割。许新强和其他农民一样,进入繁忙的秋收季节。“今年,尽管受天气影响,花生亩产500多斤,可比土地整治前的亩产300斤,还是高出很多,纯收入能有四五万元。”
原本耕地少,增收难、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桐柏老区,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县脱贫致富?
“换一个角度看,桐柏浅山坡地多,土地后备资源丰富,可以加快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扩大财源,助农增收。”桐柏县政府负责人说。县里制订规划,从2017年到2022年,开发近10万亩未利用土地,复垦所有废弃村庄老宅基地,整理全县现有耕地中的田埂、道路、水渠,让有限的资源“活”起来。
设施配套,土地整理“撒欢快跑”
土地整治增加了桐柏山区的耕地面积,促进了占补平衡。近5年,桐柏投资8亿多元,新增耕地7万亩,综合整治24万亩,旧村庄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1万亩,共32万亩。全县新增土地每年可增加收入超亿元。
强化了配套设施,耕地质量平均增加3个等级以上。
金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了600亩水稻。2017年8月,连续多天下雨,田间土路泥泞不堪,车进不了地,稻运不出来,大多发生霉变。理事长胡金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2017年,包括合作社稻田所在的石头畈村在内,37个行政村的土地整治项目完工,共修成田间道路419.81公里、生产路270.58公里。4米宽的水泥路,不但能运货,必要时还能晒粮,彻底治好了胡金成的“心病”。
让农民受益的,不仅是路。走进固县镇项目区,但见高大的管护碑上,画着一张施工图,清晰标注水井、坑塘、干渠位置。仅一个项目区,完成坑塘工程237个、漫水桥31座、溢流堰6处。经过综合产量、水利等标准测量,桐柏县整改后的土地质量平均增加3个等级以上。“我们种的水稻,亩产600到650公斤,因为质量好,每公斤比市场价多卖0.4到0.6元。”胡金成说。
推进了规模经营,方便了机械种收,推动了“一村一品”。全县承包50亩以上的有3000多户,承包100亩以上的有1000多户,土地流转共15万亩。水稻、小麦综合机械化收获率95%,玉米达到90%,花生达到85%。
月河镇袁庄村的王叶青种了200亩茶叶,土地整治后,利用机械化作业,每亩增产干茶30—50公斤、增收两三万元。“茶农积极性提高,全县茶叶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4万多亩,增加到12万亩。”王叶青说。
柳扒村与金兴薯业公司合作,发展“红薯经济”。村集体从新增耕地中租用80亩,建立红薯种植示范基地。贫困户负责种植、管理,通过记分、考核,可享受年底分红。就这样,因土地整理,桐柏低收入群众增收空间越来越大。
乡村振兴,土地整理“加油喝彩”
惠民工程促发展。在桐柏老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田间道路工程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桐柏农村交通系统,加强了城乡联系;改善了部分偏远村组的人畜饮水条件;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推进了淮河源头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时,促进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了桐柏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进一步提升了土地的利用效益,使得高效农业示范项目在一个个偏远村“扎根”,“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该县还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空心村等建设用地拆旧复垦,新增耕地1万余亩,解决了1125户4268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用地问题。全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再上台阶,为全县的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耕地关系吃饭的大事。目前,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占补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靠耕地增收的压力也在加大。我们利用土地后备资源,让农民增收,为占补平衡做贡献,正探索一条多赢的路子。我们将乘着河南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东风,持续提升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土地整理、补充耕地,实现‘点土成金’,提高粮食产能,为国家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做出贡献。”桐柏县委、县政府负责人告诉笔者。(桐柏县委宣传部 杜福建 魏广钊 李延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