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地市新闻 > 正文

洛阳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加大大遗址保护力度

洛阳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 加大大遗址保护力度
2021-04-16 13:58:00 来源:洛阳市人民政府

文脉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近年,洛阳市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不断加大大遗址保护力度,创新大遗址保护模式,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深入实施“河洛书苑”城市书房、市图书馆等文化惠民工程,营造“书香洛阳”浓厚氛围。

4月15日,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百姓看变化 永远跟党走”系列活动举行文化传承专场,来自我市不同领域的20多名市民代表先后参观了宜人坊城市书房、市图书馆和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感受“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古都魅力。

城市书房遍洛城

在洛阳,出门走不远,就能在大街小巷、城市游园、商场,找到一座“河洛书苑”城市书房。这些家门口的城市书房,已融入洛阳市民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城市书房建设。目前,我市共建成投用城市书房205座,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藏书107万余册,有阅览座席9000余个,有效形成了“15分钟阅读文化圈”。

4月15日,大家先来到洛龙区的宜人坊城市书房。书房外车水马龙,书房内静谧舒适,市民坐在落地窗旁阅读,尽享“书香”。

该城市书房是洛龙区最大的书房,提供座席150余个。书房内设有成人阅读区、少儿阅读区、报刊阅览区等区域。这里不仅配备了自助办证机、自助借还机、电子书下载机等设备,还有雨伞、手机充电器等便民设施。

“书房内还有一间饮品吧,咖啡的香气与浓郁的阅读氛围交融,让书房充满文艺气息。”市民李清芳说,离她家不远也有一座城市书房,那里已成为她的“精神粮仓”。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城市书房累计接待读者1680万余人次,图书借阅458万余册次;举办各类阅读推广活动8140余场,参与活动47万余人次,城市书房已成为我市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拥有各类纸质馆藏文献169.5万册(件),古籍5.3万册,阅览座席1887个,日均接待读者2000余人次;设有少儿阅览、图书外借、古籍与地方文献、自助书吧等15个功能空间……如今,市图书馆已成为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务新平台。

走进市图书馆,大家不断发出赞叹。市民吕金华被高端大气的第一报告厅吸引。市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馆内不仅有学术报告厅,还有分享交流空间、艺术展览厅、音视频赏析厅等多个空间,免费供市民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随后,大家来到少儿阅览室,这里有2万余册精美绘本,装修风格充满童趣。市民郭女士看到这么多绘本,非常高兴:“我孙女最喜欢看绘本,以后带她来这儿,不仅能学习,还能感受阅读氛围。”少儿阅览室还定期举办集趣味性、互动性、探索性于一体的阅读推广活动,为小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为积极推进“书香洛阳”建设,我市以城市书房建设为引领,全面开展全民阅读设施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了通借通还,各级公共图书馆、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图书室、社区书房(农家书屋)、24小时自助图书设备、线上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设施网络日益完善,全民阅读蔚然成风。

在参观过程中,市民陈世民说:“千年古都的书香,正潜移默化地让城市、市民变得更优雅、更富足。”

大遗址保护亮点多

从原本埋在地下的历史遗存,到如今备受追捧的“文化新地标”,应天门及其所在的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见证了洛阳推动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实践,也逐渐“化身”为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

2019年9月,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宾,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遗迹真正从地下“走”到了地上。

大家步入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在序厅看到了长达50米的大型壁画《应天长歌》,它展现了与应天门有关的5个历史故事。“壁画非常精美,我们能生动了解应天门的历史。”市民薛贵芳说,馆内保存的遗址同样令他震撼。

近年来,洛阳市不断推进文旅融合,推动博物馆、遗址保护展示等项目得到充分利用,找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让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变身为抖音、微博拍客的“网红打卡地”。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我市将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书香洛阳”建设水平。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充分挖掘展示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推动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河洛文化融合发展,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增强文旅核心吸引力,擦亮“古今辉映、诗和远方”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