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鹤壁市淇滨区始终坚持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城果的瓶颈抓手,更是当作为群众办好民生实事来抓,持续抓好乡村卫生治理“六个提升”,即提升生活垃圾整治、厕所革命成效、生活污水处理、废弃资源管控、村容村貌环境、专项创建活动,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脱贫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大幅度上升。
提升生活垃圾整治。一是配备清运设备。投入资金3300万元,建成垃圾中转站17个,配置垃圾压缩设备28套,购买垃圾转运车辆33辆、转运箱300余个,配备保洁员640名、保洁车380辆。二是推广垃圾分类。对全区所有行政村日常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岗坡村等3个村庄首先开展垃圾分类,实现了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回收利用,使垃圾分类成为一种新时尚,并率先在全市建立“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乡村垃圾成堆的现象已彻底成为历史。
提升厕所革命成效。一是补助改造费用。结合乡村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等特点,探索出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模式,重点推广三格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建造,考虑到平原乡和山区乡改厕难易不同,分别给予了每户500元、700元的厕所改造补助费用。二是聘请机构验收。邀请第三方机构对农户厕改造进行验收,避免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重改造轻服务等问题的发生。目前,全区完成户厕改造11289户,17个村完成整村推进,补助改造费用619万元,常住户厕改造率达到94.8%。同时,各村均建立起专人管理维护和群众参与维护的长效机制。
提升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开展集中处理。对城乡结合部、乡镇政府所在地、淇河沿线村庄以及水源保护地,采取争取上级资金和本级财政补助等方式,将生活污水纳入城市管网或建设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对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庄,采取逐步建设污水管网的方式进行治理。二是采取综合治理。对农村坑塘、沟渠、河道、排水沟等小微水体,采取清理杂物、塑料袋、杂草等方式进行综合治理,杜绝了乱排乱放或生活污水积存的发生。目前,全区共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座,修建污水管网20公里,清理沟塘50个,治理黑臭水体20处;桑园村等沿淇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全部解决,淇河水质常年保持在II类以上。
提升废弃资源管控。一是探索发展道路。积极推广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支持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引进和购买粪污处理设备,引导中小养殖场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林牧结合等生态养殖模式。二是实现综合利用。全区50家规模养殖场,目前48家已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建设,配套率达到96%,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4%;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9.7%、97.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提升村容村貌环境。一是硬化通村道路。78个村通村道路实现硬化目标,72%以上的行政村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二是改善村庄环境。在村内主干道两侧、村庄周围、村民房前屋后栽种各类苗木40万株,路肩培土植树约100公里,硬化路面10公里,墙体美化约16万平方米,打造特色景观160余处;在村庄主要道路入口、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安装照明设施,大街小巷及公共场所亮化达到100%。三是推进清洁能源。在19个村推广生物质取暖炉,安装1735户;在70个村推广热风机,安装6000户;对全区34个村21.7万平方米农房进行外墙保温能效提升改造。
提升专项创建活动。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围绕“共建清洁家园、喜迎建党百年”主题,以“庭院净、居室净、个人卫生净”为标准,持续开展以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行动,对脱贫家庭户容户貌进行提升整治,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确保村庄环境常年保持干净整洁。二是建设宜居乡村。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将户容户貌整治提升活动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密切结合、同步推进,建立健全“扫干净、转运走、处理好、保持住”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收运处置体系,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截至目前,我区在“四美”乡村、“五美”庭院专项创建活动中,累计出动垃圾清运车辆4500车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87吨,清理村内塘沟12处,清理畜禽养殖场所3个,收集农业生产废弃物12吨。(淇滨区宣传部薛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