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云淡风轻。仲秋时节的一个午后,阳光洒满河南省虞城县店集乡宋庄村的一户农家。
循着欢声笑语,小院门口的几位农妇映入眼帘,她们有的在粗布上抹浆糊,有的戴着老花镜在纳鞋底,还有的在一丝不苟地绣花。一旁的木桌上,一双双虎头鞋虎虎生风。
“大孙女,你看这个针脚,应该这样排列更美观。”82岁的“总技术顾问”魏秀莲耳朵有点聋,但眼不花,还能下地干活,她仍然不放心已经成长为企业负责人的吴素平,不厌其烦地向大家伙絮叨着手工制鞋的注意事项。
还未到农忙时节,宋庄村的“巧媳妇”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制鞋,按照各自不同分工,笑着就把钱挣了,“带娃种地两不误,一月收入两千多元,真是感谢回乡创业的年轻人。”
“80后”吴素平,宋庄村人,是这个“留守队伍”的年轻“带头人”。
2007年,大学毕业后的吴素平,起初不想继承奶奶的衣钵,成为家族第五代手工制鞋传承人。怀揣着城市梦走出农门,吴素平在长沙市一家企业做市场营销收入颇丰,扎下了根,也有了娃。
新生命的诞生不仅给全家带来了欢乐,也启发了吴素平返乡创业的梦想。呆萌可爱的虎头鞋、柔软舒服的手工鞋,魏秀莲送给娃娃的鞋子在小区里成为家长们争相传颂的“网红”。吴素平也尝试着送些鞋子给左邻右舍,但仍然满足不了需求。
“一度受市场化、工业化冲击的传统手工艺迎来了春天。”吴素平敏锐地意识到,奶奶的手艺活会有大市场。2010年,她毅然辞职,从手工作坊开始,决定重拾家族荣光。
每双布鞋经过选材料、绘样式、裁底样、抹袼褙、裹鞋边、纳鞋底、锤铺底、加胶底、画鞋帮、绱鞋、填鞋楦、检验包装等12道主要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耐心和专业水准。手指头不知道被扎了多少个针眼,实验用的粗布也不知道用了多少米,制鞋“小白”吴素平用了几个月时间,终于炼成了奶奶口中的合格“徒孙”。
市场在哪里?渠道怎么建?品牌怎么树?身处豫东农村的小作坊,吴素平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大。办法总比困难多,吴素平身兼设计员、制鞋员、销售员和村民口中的“老板”,经常背着样品天南海北参会展、谈代销,熬过了两年多最难的时光。
“孩子脚臭,但穿了奶奶的鞋子后就不存在了,我们就给手工鞋子取名‘仙脚丫’,寓意孩子们都能过上神仙一样的好日子。”2013年6月,吴素平租下一处农房,成立了河南省虞城县仙脚丫手工坊,开启了手工作坊的新时代。
守正创新。“见过世面”的吴素平在继承中创新:开发四季款和室内拖鞋等100多个样式,并区分男女款;为了方便儿童穿戴,采用魔术贴或伸缩设计,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采用千层底+防滑贴的设计,防止儿童摔倒;鞋面采用彩色的纯棉布料,同时植入卡通或动植物等形象,使每款鞋子都有童趣。
传统的制鞋手工艺焕发新生,渐渐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大产业。“仙脚丫”经过几年的发展走向了湖南、河南、海南等20多个省级市场,成为全国母婴用品领域的知晓品牌,实现日产儿童布鞋400双,年销售额约300万,带动附近十多个乡镇约100多名留守妇女,参与给料加工,人均创收1万多元。
站上新的起点,在地方政府“万人助万企”政策支持下,吴素平实现了从作坊到公司的转变。如今,在距离村子两公里外的镇区,一座2000多平的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借助网络电商平台,“仙脚丫”正在展现大作为。
一人创业,致富一方。已经成长为县人大代表的吴素平胸怀更大的责任和抱负:依托“仙脚丫”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引领更多群众过上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张毅力)
人民网 张毅力摄
人民网 张毅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