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不断提升乡村文化合作社服务水平,坚定文化自信,建强基层文化阵地,推进文明创建,培育文明乡风,繁荣文化文艺,助力乡村振兴。该县充分利用基层文化阵地,打造“共同参与、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的公共文化服务,培育品牌文化节目、品牌文化人才,逐步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推动文化合作社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宣传与产业相融合
“我认为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就拿我们摄影文化合作社来说,这是广大会员之间合作共融、资源共享的一个交流平台。我们通过举办农民手机摄影、抖音等专业知识培训,让他们把农村的老物件、农产品通过视频、摄影等形式进行展示,在收获大量粉丝的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销售收入,充分做到了宣传与产业相融合。”汝阳县摄影家协会主席李景堂谈起摄影文化合作社,感触颇深。
李景堂所说的摄影文化合作社,位于汝阳县柏树乡窑沟村,是汝阳县29个村级文化合作社之一。该乡通过对该村“四美乡村”的打造,吸引了县文联所属的县摄影、书法、音舞、戏曲等多个文艺协会,先后组织举办学生写生、少儿舞蹈、婚纱摄影、书画创作等来宣传窑沟村,通过多元化宣传相互融合,使“窑沟热度”进一步升温。如今,每天都有网络直播者纷至沓来,使窑沟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共同参与服务社会
汝阳县根据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共同参与、服务社会的原则,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因地制宜,盘活资源,建设队伍,形成了以县文化馆为总社、乡镇为分社、村级为合作社的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总社突出重点,打造品牌,统筹协调;分社为桥梁纽带,整合资源,形成品牌;合作社挖掘人才,互帮互学,壮大队伍。乡村文化合作社各项活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大院、乡村文化大舞台)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现有文化人才、文化阵地、文化设施的作用,做到有组织、有章程、有牌子、有办公场所、有人员、有活动。
截至目前,全县已建设总社1个、13个乡镇分社、29个村级文化合作社,设有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广场舞、走秀、合唱、非遗等专业和特色合作社10个,社员共计600余人;同时,已筛选124个行政村纳入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数据库,成熟一个,挂牌一个。目前已经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合作社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共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多元化服务聚合力
“你点我就来”强化实践锻炼。该县组织文化骨干力量,开展“你点我就来”广场舞、排鼓、戏曲等培训,通过教招、学招、传招,引导鼓励基层群众自办、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21年1月至10月,共开展戏曲、广场舞、排鼓、走秀等培训58期,培训文化骨干2430人次;积极为文化合作社提供实践机会,以实践促提升,以实践锻炼队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场舞展演、戏曲展演等多项活动中,整合13个具有一定演出基础的广场舞合作社、戏曲文化合作社,县总社派出精干力量,进行全方位辅导和提升,边赛边评,边评边教,边教边提升。
“文化走亲”互助交流提高。该县对全县13个乡镇进行区域划分,分为北部、中部、西南、东南片区,通过“文化走亲”的形式,以成员合作、村级合作、区域合作,推动文化合作社互帮互学、服务共享,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多元化服务,打造文化品牌;加强与景区、景点结合,筛选具备演出条件的11个有实力的村级文化合作社与景区、景点联动,先后在西泰山、恐龙谷漂流、恐龙地质公园等景区组织开展文化旅游合作演出活动32场。该县还积极组织、选送杜康酿酒工艺、段氏传统手工布鞋纳制技艺、李水琴香包缝制技艺等参与洛阳市举办的“古都乡韵”非遗成果展示活动,传播汝阳厚重多彩的非遗文化。
建立“文化银行”积分制。该县每年对文化活动开展场次多、节目质量好、作品创作积分高的优秀文化合作社、荣誉社长给予表彰,充分调动乡村文化合作社自办文化积极性;引导文化合作社大胆创新,让有形的乡土文化留得住,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代代相传;对有产业发展前景的文化合作社,鼓励其孵化文化产业,依托文化合作社有效载体,不断探索创新文化合作社建设的新模式,挖掘整合优秀传统文化。
今后,该县将把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作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按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合作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乡村文化能人”发展模式,培育文明乡风,推动民间艺术和乡土文化发展繁荣,以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汝阳县委宣传部 吴会菊 吴祎珂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