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道挖渠,途经河南、河北、天津、北京,从渠首到北京团城湖,干线全长1277公里。在河南省境内共731公里,途经8个省辖市的21个县(市、区),占地60余万亩,实际搬迁安置库区移民和干线群众21万人。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南水北调是造福民族、造福人民的民生工程,我们用法治力量守护好一渠清水。”河南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赵会生介绍说,“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已被列入《河南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河南省“八五”普法规划。
河南省司法厅明确提出,“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不能局限于主干渠两侧,内容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普法宣传,要与沿渠各地市推进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开展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等结合起来,推动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等融合发展,让法治文化滋润民心。
法润渠首 与法同行
沿着平坦的硬化道路,走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附近的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看到的是被花草环绕的一栋栋崭新的两层小楼,听到的是村民们开心的笑声。
2011年6月,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邹庄村从16公里外的油坊岗村搬迁至此。一提起村法律顾问董忠煜,村民们说:“自从有了董律师,大伙儿能在家门口学到法律知识,致富发展更有信心了!”
董忠煜不仅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就法律问题答疑解惑,定期开展普法宣讲,还为村级事务提供法律意见,依法提升村级事务科学决策水平。
“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法律顾问帮助村里完善了村规民约,为村里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村党支部书记邹玉新说。
在离邹庄村不远的张河村,石榴花开似火。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感慨道:“既保增收,又保水质,这漫山遍野的石榴立了功。”
张河村是南水北调中线之水出库流经的第一村。过去,辣椒种植是当地富民支柱产业。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确保水质安全成为重中之重,必须彻底解决辣椒种植中施化肥、用农药引发的土壤污染、水质氨氮成分超标等问题。
“土地流转、种植结构调整……哪项工作都离不开法治保障!”张家祥说,土地流转种上石榴后,“辣椒村”转型成了“石榴村”,村民的收入更高了。
在淅川县司法局局长孔令勤看来,淅川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不论是在建设初期的征地拆迁、库区移民安置上,还是现在的“保水质,护运行”上,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法治文化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早在工作前期,淅川县司法局就组建了由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人员组成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法律服务团”,为库区移民迁安及工程建设提供法律服务。
结合库区行政执法实际,淅川县司法局会同有关部门整合涉及库区的水上行政执法事项,将过去的多头执法、面大线长变为集中发力、统一监管,库区各类违法案件发生率下降70%。同时,积极建立“责任网格化、执法模板化、管理分类化”的环境监察执法模式,以“零容忍”的态度,以“罚、管”两手抓的态势,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如今,淅川县的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都会定期到库区沿岸参加清理垃圾、植树、除草等活动。这是“绿色渠首,与法同行”正心教育活动的一项内容。
“通过社区矫正对象的劳动,带动其身边的人,提升对‘保护环境、保护水质、保护绿色渠首’的思想认识。”孔令勤说,各司法所利用每年“世界环境日”“禁渔期”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法润渠首,与法同行”法治宣传活动,并通过以案普法方式向辖区居民讲解非法狩猎、非法捕捞水产品等犯罪对生态资源、库区环境的影响,持续提升全民的护水意识。
淅川仅是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南阳市所流经7个县市区中的一个。南阳市以把淅川打造成为“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龙头为目标,统筹协调推进环保、生态、法治等功能建设,不断完善“连点成线、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空间布局,通过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宣讲等形式,传递法治声音。
法治创建 深入人心
穿村而过的南水北调干渠,在新乡市辉县孟庄镇南陈马村拐了一个弯后,向东北方向奔流而去。村民们为家门前这条渠起了个名字“金水湾”。
过去几十年,村里的领导班子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村里一直“脏、乱、差、穷”。1700多口人的村庄,有6家企业、15家养殖场、40余亩荒地……集体账上却没有一分钱。村民怨声载道,上访不断。
2018年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政仁十分清楚,群众怨气大,是因为那些长期占着集体财产的人,却从来没有给集体交过一分钱,群众不服气。改革,是村里的唯一出路,但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改不好,还会产生各种矛盾。王政仁第一次召集村“两委”、村集体财产承包人开会时,大家唇枪舌剑,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都往外翻,一连讨论了几天,最终也没能达成一致意见。
村里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即村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迅速确定了工作思路。
依托南水北调干渠穿境而过优势,打造乡村旅游胜地,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业……南陈马村很快发生了变化,由一个上访村、贫穷村变成了一个稳定村、幸福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无到有。2021年9月,该村被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南陈马村的变化,是法治创建在河南乡村振兴中的一个缩影。
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在新乡市辖区全长77.7公里,流经辉县、凤泉区、卫辉市。近年来,法治创建已成为当地提升“法治文化带”建设的一张名片,深入民心。
凤泉区充分利用自然、人文、交通等优势,以南水北调干渠为主线,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带动,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法治文化集群。位于凤凰山下的五陵村,毗邻南水北调干渠,依托丰厚的五陵文化资源,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在全区率先建立村级法治文化广场,让法治内涵深入人心。
河南省司法厅大力加强法治乡村建设,每年打造30个示范县(市、区)、300个示范乡镇(街道)、3000个示范村(社区),积极开展“四级同创、三级示范”法治创建活动,实行市、县、乡、村四级同创,省重点抓县、市重点抓乡、县重点抓村,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通过抓好农村普法、村民自治、农村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法治观念,确保基层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乡村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如今,争创“民主法治示范村”,已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河南段途经村庄村民们的共识。
法治文化 强基固本
焦作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南水北调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依托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共设置主题标识牌2块、法治宣传栏12块、法治教育景观小品8个,旨在加强水利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水管水,增强南水北调干渠沿线群众爱水护水节水意识,营造守法学法用法氛围,共同守护好一渠清水。
这是河南省在2022年推进“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建设结出的硕果。如今,河南省在南水北调干渠沿线景区、乡镇(街道)和村庄,依托公园、广场等场所,打造了一大批法治文化阵地,发挥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位于淇县城北惠民巷的淇县法治文化园,是鹤壁市最大的法治宣传文化园,集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三位于一体,让群众在欣赏“一湾碧水绕城来”的美景中感受法的滋润、接受法的洗礼。如今,公园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休憩游玩的“打卡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宣传站”。
安阳市司法局与龙安区联合建造的龙安区法治文化公园,地处龙安区核心地段,集法治典故、法治名言、法治人物简介、民法典专题宣传于一体,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充分发挥了法治文化阵地全天候的“熏陶”作用。
河南省司法厅明确提出,将会同水利部门和南水北调干渠河南沿线省辖市政府,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南水北调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打造富有河南地方特色的“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用法治力量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推进高质量发展。
标签: 南水北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