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必然带来我国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变革传统的发展方式,才能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平煤神马集团不再是“最会挖煤”的企业,旗下硅烷科技成功攻克硅烷气制作工艺,吸引光伏业“链主”隆基加盟,延伸出一个千亿产业集群;
多氟多拿下号称锂电池领域“皇冠上的明珠”的六氟磷酸锂,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从一家小化工厂跃升为全球动力锂电池行业中的“巨无霸”……
思路一变,天宽地阔。省委、省政府精准把脉、靶向施策,针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攻方向,创造性地制定换道领跑战略,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新兴产业上抢滩占先,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努力破解工业大省产业结构不优、后劲不足、资源受限,传统路径难以为继的困局。
今年前7个月,全省新增规上企业766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数字相当“给力”。
稳住基本盘,传统产业高位嫁接
——新技术的应用,变废为宝。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钢高炉昼夜不停。但厂区内,不但看不到滚滚热浪和浓烟,连运输钢渣的大卡车也不见踪影。
“这主要得益于我们进行的绿色节能改造项目,钢渣变成了绿色水泥材料,炼钢余热变成了电能得到回收利用。”信钢节能项目负责人宋戈说,通过技术改造,信钢实现了钢渣回收率100%,余热发电利用率92%以上,年发电量可达4亿千瓦时,每年节省用电成本超过800万元。原来的“包袱”,变成了财富。
——新技术的加持,提档升级。“科技改变世界,智能引领未来”,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门口的标语格外醒目。主导研发的省煤矿智能开采装备产业研究院里一派忙碌景象,研发人员正在为海外用户优化软件服务方案。“通过数字化手段,郑煤机早已开启了国际化销售向国际化运营转变,取得了初步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王永强介绍,郑煤机不仅能向客户提供煤矿机械“硬产品”,还能提供综采大数据管控平台“软服务”,软硬结合已经成为公司新的增长点。
——新技术的引入,点“食”成金。
“以咱们地头的玉米为原材料,引入现代生物技术,蝶变成可降解材料丙交酯、聚乳酸产品,成为下游纺织、可降解塑料、现代医药、3D打印行业的必需品。”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鹏告诉记者,新技术让企业牵起了“农头”到“工尾”全产业链,金丹科技也坐稳了我国乳酸行业头把交椅,掌握产业链主动权。
抓到技术红利的金丹科技深知,只有持续不断投入新技术,企业才能继续“领跑”。更令人欣喜的是,当前我省正结合资源禀赋,把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蓬勃发展的生物经济。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入,将有更多“金丹”闪耀产业链。
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表明,传统产业不是落后产业,不等于产能过剩,也不代表低端产业,更不等于夕阳产业。嫁接新技术可以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据统计,今年1月至5月,我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速达39%,高出全国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增速从去年同期的中部地区垫底,一举扭转为中部第一。传统制造业,正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转型。
改造提升“老字号”,让“老字号”成为新名片。对于传统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0%以上的河南来说,传统产业正在发生着令人惊喜的巨大变化。
培育新动能,新兴产业抢滩占先
——项目为王,聚焦高精尖技术。
在郑州航空港区华锐光电的生产线上,一张张超薄液晶显示屏晶莹透亮。作为我省首批“三个一批”重点项目,华锐光电的投产填补了我省“缺芯少屏”的空白。龙头企业的落户正在形成磁场,加速吸引偏光片、电子材料等上下游制造企业向郑州航空港区集聚,400亿元以上的光电显示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自从去年持续开展“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以来,先进制造业项目始终唱“主角”。在今年的全省重大项目清单中,先进制造业项目占比68%。
——技术突破,提升高能级群链。
引进新项目有助于实现产业技术新突破,而技术新突破也将成为招引新项目的底气。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共河南省委“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河南仕佳光子的科研项目作为我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之一,被重点提及。仕佳光子完成的“光网络用光分路器芯片及阵列波导光栅芯片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打破了国外对该类芯片的技术垄断,实现了我国光无源芯片自主可控,为“宽带中国”建设贡献了河南力量。
“技术的突破,带来的是当地新产业的跃升。”鹤壁市发改委主任马海澎介绍,仕佳光子这个“龙头”,已经成为鹤壁招引相关产业的“形象代言人”,京东、阿里等落子鹤壁5G产业园无不与此紧密相关。
——协作共推,实现高科技应用。
“再见,‘小宇’!”今年中秋节,首次乘坐无人驾驶公交车的小朋友甜甜下车后,对“小宇”礼貌挥手。
今年5月,郑州在郑东新区划定了首个无人驾驶区域,绕郑州金融岛一周,全线共设置34个站点。这不仅意味着郑州宇通造无人驾驶公交车行驶圈子扩容,也意味着我省推广无人驾驶汽车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小宇”正在“领跑”。为了让河南造无人驾驶汽车“叫好”又“叫座”,城市硬件与交规软件必须同时起步,在这一领域,郑州也在“领跑”。
放眼全省,各地都在立足当地特色和优势,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定了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国家级、省级产业集群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
我省的目标是,到2025年,新兴产业产值达2.6万亿元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30%。届时,具有河南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将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王牌军”。
抢占制高点,未来产业前瞻布局
未来产业的主要特征就是“三新”:依托新科技、引领新需求、创造新动力。
围绕“三新”,河南以前瞻三十年的眼光,将重点放在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以先动,谋先机。
——深耕基础研究,掌握未来产业核心技术。
“怎么用量子计算来解决我们的应用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了,量子计算机才能落地,我们把量子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摆在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说。
为了做好这项基础研究,去年10月,嵩山实验室应运而生,邬江兴担任实验室主任。近一年来,围绕量子信息技术,论证启动基于量子增强的单光子成像雷达技术研究,与豫信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等,嵩山实验室已经开始了从“创新之核”,到最终实现“产业旗舰”的探索之路。
——认准发展方向,集中“火力”率先起步发展。
北京中关村延庆园,氢能创新产业园内的加氢站,一辆氢能大巴车缓缓驶入。专业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静电释放夹、氢气测漏仪以及加氢机,不到10分钟,大巴车就补足了“口粮”。这个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网红”加氢站,就来自河南制造。
河南造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在郑州727公交线路试运行;
位于新乡高新区的河南省首家氢能产业园一期项目今年年初全面竣工;
郑汴洛濮协同发力打造氢走廊,串起一个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氢产业;
《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9月7日公布……
布局“21世纪终极能源”,河南“氢”尽全力。
——紧盯最前沿,敢于在“无人区”闯新路。
“我们把中铁装备公司搬进了电脑里,打造了与线下场景完全一样的虚拟空间,每人都有数字身份,日常会议、研讨都能在这里进行,不再受时空限制。”9月15日,在2022年全国“双创”活动周河南分会场,51WORLD—数字孪生平台公司的“创客”李博向公众展示了元宇宙的魅力。
8月27日,郑州元宇宙产业园开工仪式在郑州金水科教园区举行。未来,项目总体实现运营后,预计每年可实现总产值约400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对郑州元宇宙产业发展寄予厚望。他说,郑州元宇宙产业园和联盟企业,都是元宇宙产业“郑州发展模式”的探索者。找到适合郑州的产业发展路径,推动郑州元宇宙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功莫大焉。
在产业变局的十字路口果断选择,在未来不是十分明晰的“无人区”安营扎寨,河南以先人一步的眼光、快人一拍的行动、胜人一筹的招数,前瞻谋划、超前谋划。作为内陆省份,河南的雄心是,争取到2025年,建成全国重要的未来产业先导区、示范区。
传统产业“优中培新”,新兴产业“有中育新”,未来产业“无中生有”,河南正在全新的赛道上发力冲刺,快马加鞭。
专家点评
立近谋远弄潮争先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宇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有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的规模总量连续多年稳定在全国第5位,中部地区第1位。但是,河南传统产业占比高,新兴产业占比低,经济效益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都倒逼着河南必须选择更具潜力和前景的发展路径和模式,才能不再跟跑、并跑,实现新形势下发展的新超越。
换道领跑战略的关键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河南实施这一战略以来,鲜明地把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新兴产业为支柱、未来产业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下大力气实施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也充分印证了实施换道领跑战略的正确性和必要性。
从现有的实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实现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不断打造新优势,现代化河南建设一定会更加出彩。
(本报记者 逯彦萃 整理)
亲历者说
我们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鹤壁海昌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胡德超
中秋节前夕,我们海昌收获了一个大单——成功中标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价值约3000万元的新能源线束高压检测设备。有这样的成果,最主要的是公司果断选择转战新能源汽车赛道,使得“朋友圈”不断扩大,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总结企业成功“换道”的经验,我们感触良多。
一是时代红利,这是企业活得好的背景。我省近一年来加快了汽车产业布局,比亚迪、上汽等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纷纷落户河南。海昌作为产业链上的一环,且趁东风好扬帆,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也成了细分赛道上的“领跑者”。现在,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今年前8个月产值超3亿元,比去年全年总产值还要多。
二是前瞻布局。在传统汽车制造领域,海昌是优等生。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我们必须把这个机遇牢牢抓在手中。海昌自主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明星”装备——自动下线压接机,成功进入宝马、奔驰全球生产链,成为这些名车线束生产环节中的“中国制造”。
让我们最感动的是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建设海昌新厂区,从谋划项目到生产线落成,涉及立项、审批、要素保障,协调起来不容易。海昌新厂建设被列入全省“三个一批”重点项目,走“绿色通道”,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立刻得到解决。新厂从立项到投产,仅用了不到9个月。有了党委政府做坚强的后盾,如今的海昌发展动力十足,已经成为宇通、比亚迪、长城等新能源汽车的稳定供应商。(本报记者 逯彦萃 整理)
标签: “十大战略”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