郸城县委书记李全林深入企业一线调研
郸城县长董鸿深入企业一线调研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揭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亿万人民矢志民族复兴,走过非凡十年,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恢宏壮丽的画卷。
仲秋季节,豫东平原郸城县1490平方公里的大地被金色晕染。
郸城,是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所在地。今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要求以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为主题,以小麦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
郸城,是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被国务院表彰为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单位。
郸城,是全国县级教育出类拔萃的优秀代表,2012年以来共有362名学子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郸城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137万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新发展、稳中求进,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这片土地上躬耕劳作,粮食总产量连年突破20亿斤,成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把“金丹乳酸”做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成功上市且掀起生物可降解材料“绿色革命”;把“郸城红薯”写在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打造了“中国伞业之乡”;斥资28亿元打造洺河生态水系,黑臭水体蜕变为国家3A级旅游区,被生态环境部推广“郸城经验”……小县城有大担当,铿锵奋进十年,铸就非凡十年,全面建设创新郸城、开放郸城、教育郸城、健康郸城、文化郸城、平安郸城、美丽郸城“七个郸城”放异彩,在豫东大地上谱写了让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
河南唯一,国家赋予这片土地重大发展机遇
“我们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为引领,依靠科技创新,把农业大县变成农业强县,奋力实现平原农区经济发展的几何裂变。”郸城县委书记李全林说。
郸城县地处豫东平原,无山无矿,一马平川,是2019年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有山靠山,没山自担。深度挖掘农业潜力,抓创新、建高地,2022年4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简称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总面积118平方公里,位于郸城县,前身是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该科技园区于2015年由科技部批准设立,2019年通过验收。9月7日,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揭牌,填补了周口没有国家级平台的空白,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农高区,郸城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何以选择周口?回眸这十年,郸城县高质量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将粮食安全重任稳稳地扛在肩头。特别是2019年至2020年,共投入3.8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21.5万亩。项目建设以灌溉与排水工程、农田输配电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为重点,综合配套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物联网植保系统、智能灌溉系统,传统农区由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全国、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在郸城召开。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黄淮平原高质高效农业为主题,以小麦为主导产业,努力建设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在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传统农区农业提质增效、粮食生产核心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等方面进行探索示范,努力创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批复明确,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必须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规划,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和有关补偿安置规定,依法依规推进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坚持农地农用,严禁改变科研试验、示范农业用地性质,禁止商业性房地产开发。各项建设严格控制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按规定程序履行具体用地报批手续,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要跟踪评价区域范围内土地利用状况,严禁闲置浪费土地行为,切实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要怎么建?河南省政府发布的《关于推进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河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到2025年年底,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小麦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的格局基本成型,农业科技经济一体化建设初步完成,带动全省、服务全国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新增10家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新增10个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新增10个以上,累计转化各类成果100项以上,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项以上;年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4.5%,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年收入超过10亿元的涉农龙头企业新增6家以上。
如今,郸城县按照“核心区、示范区”两个层次进行空间布局。核心区占地15平方公里,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重点建设小麦精深加工园、玉米精深加工园、医药产业园、创新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打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示范区占地103平方公里,包括现代农业展示区和科研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重点建设“一园三城三基地”。建设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发展现代种业,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推动黄淮平原小麦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集聚高水平农业创新创业资源和科技要素,建设传统农区科技创新高地。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一流的小麦原粮、专用面粉、功能性食品生产基地,助力实现“中原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传统农区乡村振兴提供示范。
医共体建设“郸城样板”——
真抓实干,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名扬全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攻坚克难,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努力推动医保、医药、医疗“三医”联动,包括分级诊疗在内的各项医改任务顺利推进,越来越多的医改成果正惠及更多的百姓。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强烈的改革担当精神,全力推进医共体建设,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基本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保能承受、医改可持续、医院得发展、医生受鼓舞、党委政府得民心’的总体目标。”郸城县长董鸿坚定地说,“我们将对工作标准再校准、体制机制再创新、支付改革再深化、能力建设再提升、中医发展再强化,奋力推进医共体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取新成效。”
郸城于2014年10月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县,2016年6月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综合医改试点县,2018年12月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2019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为河南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操作、可推广的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围绕群众“看好病”,重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郸城县以强烈的改革担当精神推动医共体建设,组建以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常务副主任的医共体管理委员会,成立医共体党委,构建“党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将全县医疗机构分片整合,组建4家紧密型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实行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推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融合联动发展。该县先后投资10.4亿元,建设县人民医院新区和县中医院新区,提升改造县中心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投资1186万元,改造提升440个村级卫生所,新建48个标准化卫生所,实现标准化卫生所全覆盖;投资3500万元,打造郸城县全民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坚持“上联、自强、下带”工作思路,与省医学会合作建设17个中原名医工作室,全面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下派315名专家长期在乡镇卫生院坐诊带教,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围绕群众“看起病”,织密医疗保障网络。按照“总额预算、季度预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原则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将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的90%打包拨付医疗集团购买服务,对结余资金经考核后,按照县、乡、村5∶3∶2的比例进行分配,调动各医疗机构控费积极性,实现医、保、患利益相容。同时,构建由县医保局、县卫健委、县医疗集团和社会监督机构组成的多方位医保监管体系,切实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制定按病种付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190种,单病种限价35种。“30种大病”患者合规医疗费用自付部分不超过10%。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中医药使用、报补优惠政策,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制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耗材目录,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空间。
围绕群众“少生病”,筑牢群众健康防线。完善公卫服务体系。县疾控中心和县妇幼保健院分别向各医疗集团派驻专职副院长,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尤其在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种工作中,医共体高效运转,有力保障了全县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组建中医医共体,为群众提供更好的中医药服务,全县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实现全覆盖,80%村级卫生所设有中医治疗室,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体系。推行智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新模式,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慢病管理等服务,实现基层首诊遍及化、双向转诊便捷化、疾病预防常态化、健康管理规范化,增强群众健康意识,居民健康素养大幅提升。
这十年,郸城县围绕群众“看好病、看起病、少生病”目标,以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持续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2019年被国务院办公厅表彰为公立医院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并被评为2020年度全国“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十大新举措,荣获2021年河南省优秀改革成果一等奖。
“郸城教育”品牌越擦越亮——
全国县级第一,享有“北衡水、南黄冈、中郸城”之美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族大计、民生大计。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关注解决教育问题,切实保障教师待遇,及时补充教师队伍,努力为每一位老师提供广阔舞台,努力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今年9月9日,在郸城县庆祝第38个教师节大会上,李全林对郸城教育寄予厚望,他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尊师重教,深刻认识新时代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刻认识教育发展的周期性、复杂性,坚定不移把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主动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回应群众期盼,以“工匠精神”绣出教育之花、结出人才之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成为郸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十年来,郸城县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031所,10年增加了29%。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95244人,10年增加了32%。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均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回望2012年,全县高考一本上线1430人,二本上线3517人,郸城县第一次夺取全市高考冠军,从此,该县的高考升学率始终领跑全市。今年,该县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一本上线4690人,本科上线10088人,分别比十年前增长3260人、6571人,各批次上线人数实现“十六连增”、周口市“十一连冠”;该县中招考试实现周口“十四连冠”。2012年以来,该县共有362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续写了郸城教育的辉煌。
十年来,郸城县坚持师德引领,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对标“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队伍。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渠道招聘教师2249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学校。教育系统涌现出了党的十九大代表和党的二十大代表刘成章,感动中原教育人物于金梅,践行焦裕禄精神的好校长张伟,河南省最美教师张永华、王西梅,“出彩河南人”2022最美教师优秀奖获得者安妮等一批先进教育工作者。
十年来,郸城县坚持统筹推进,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该县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着力点,努力让乡里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标准化寄宿制中小学校283所,在校寄宿生11万余人,比十年前分别提高了34%、39%,满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
十年来,郸城县坚持“五育”并举,综合素养全面提升。深化思政课改革,突出德育实效,加强体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改进教育评价标准,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全面发展。培养出了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谢宇慧,河南省美德少年崔佳慧、刘星、薛胜楠、刘子博等一大批新时代好少年;走出了奥运冠军朱婷、女篮主力队员张玲阁等优秀运动员。
十年来,郸城县坚持统筹协调,教育改革趋向深入。坚持政府举办义务教育,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进一步强化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属性,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确保国家相关政策规定落实,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加强安全教育和网络环境治理,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十年来,郸城县坚持加大教育投入,科教兴县成就大民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全县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30%支持发展教育,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董鸿谈及郸城教育时坚定地说,全县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汇聚起推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始终坚持教育共享,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坚持尊师重教,让教师成为受人尊敬且令人心向往之的崇高职业,奋力谱写郸城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绚丽篇章。
生态水系增辉“美丽郸城”——
一泓碧水穿城过,宜居美景入画来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郸城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城市路网逐步完善。围绕“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以棚改塑城”的百城提质目标任务,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持续提升。该县投资28亿元,实施了总长23.9公里的城市生态水系建设工程和洺河黑臭水体治理与环境景观提升工程,实现了“三河一沟一渠碧水穿城,五带五园一环多点风光旖旎”的美丽画卷。
洺河生态水系一共包括洺河、五里河、劳务河、杨白沟和调水渠“三河一沟一渠”,这几条河流、沟渠正好环绕县城或穿城而过,洺河生态水系被誉为郸城的母亲河。然而,由于城市排污等多方面原因,这条河曾一度成了臭水沟。于是,郸城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打造洺河水系,美化老家郸城”,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清淤、除污、埋管、引水、绿化、美化再加上郸城文化,洺河水系以“绿色、生态、休闲、文化”为理念,在“三河一沟一渠”两岸建成“五带五园一环多点”的滨河景观,即建设沿洺河岸的“城市休闲带”、沿调水渠的“人文历史带”、沿五里河的“田园风光带”、沿劳武河的“运动健身带”和沿杨白沟的“自然防护带”;在洺河上建成体现老子文化的“洺水之舞园”、体现王禅文化的“纵横天地园”,在调水渠上建成体现中国书法之乡的“书法文化园”,在劳武河上建成体现健康时尚的“运动公园”,在杨白沟上建成体现绿色环保的“生态湿地公园”;打造一条由洺河、调水渠、五里河、劳武河构成的城市环形水系;在“三河一沟一渠”水系景观轴上建造“一节一色、一段一景”的12个小景观节点。
洺河畔,森林乐园、百花乐园梨树、山桃、海棠、玉兰、紫叶李、榆叶梅、连翘百花争艳;调水渠旁,翠蝶花、蓝铃花、碧桃、丁香花、广玉兰怒放争春;劳武河边,樱花、馒头柳、二月兰、帚桃夹岸蘸水竞芬芳;城南的五里河沿线与城东的杨白沟一带,金丝柳、万年青、樱花、金叶女贞、木槿等多种植被亦是各展风姿。“三河一沟一渠”与多个景观节点的生态风景形成了“一环串珠”的绿道体系。
洺河生态水系的变化是郸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郸城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平原农区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全年优良天数达253天。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源地环境保护,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完成造林1.8万亩,新建市级森林乡村7个,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8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35平方米,城区“三绿”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县城标准。
坚持“以绿荫城”,秀出城市颜值。充分利用城市“零碎地块”,建设“小、精、特”公园游园62处。投入资金9亿元,高标准打造了11个道路景观绿化工程,实现大街小巷“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坚持“以文化城”,提升城市品味。依托郸城县是老子炼丹“丹成”之地、智圣鬼谷子王禅故里、中国书法之乡、中华诗词名县名片优势,该县在主要市政道路上建设了20多个书画长廊;依托段寨遗址文化、老子文化、王禅文化,围绕城市水系建设打造了农耕文化湿地公园、老子文化“洺水之舞园”、王禅文化“纵横天地园”和“书法生态休闲园”,让城市变得更有特色、更有个性、更有文化气息。
坚持“以棚改塑城”,提升城市品质。投资52.6亿元,对县城周边22个自然村、5223户居民纳入城镇化进程,建设安置房9376套。引入中原建业集团设计、管理和运营理念,坚持把质量作为安置房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引入中铁十七局、中交三公局、合肥建工3家央企、国企参与建设。目前,全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已完成投资约29亿元,6282套安置房主体已封顶,今年可交付安置房3036套。
历史,在奋斗中铭刻;未来,在奋进中开拓。
喜看郸城新变化,文昌大道东延,从郸城开车到周口,由原来的90分钟缩短至40分钟,郸城融入25分钟高铁圈;迎宾大道、智圣大道、未来大道、金丹大道等高标准路网让郸城奔向未来的通衢大道;全民体育运动中心、人民公园、交通客运东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用;河南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聚乳酸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列入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之一;巨鑫生物制药作为全国唯一生产抗艾滋病药物阿巴卡韦的企业,研发多种中间体产品填补多项行业空白,和人福百年康鑫、神农药业一道形成生物制药集群,成为全国翘楚;发挥郸城籍在外务工人员有10万人从事制伞行业的优势,并积极变豫皖两省省界边沿为承接江南产业转移的开放前沿,以“县有总部、乡有工厂、村有车间、家有班组”发展布局,成功打造“中国伞业之乡”;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双拥模范县;建成“六村共建”示范村156个,宁平镇竹园村荣获河南省最美乡村称号,汲冢邢营、汲水孟庄、虎岗常营、胡集郝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村庄。这一项项城乡建设管理的务实举措,让郸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写不完的郸城美,道不尽的郸城好。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新时代的郸城人正在这片热土上描绘更加美好的民生图景,以农高区风采展示高质量发展成效,以137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农’墨重彩谱写新时代郸城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李全林说。(周口日报 徐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