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有的漏粉,有的捞粉,有的洗粉,有的搭粉、上架……一道道工序,配合默契、娴熟流畅,呈现一派繁忙喜人的丰收景象。日前,在毛堂乡大泉沟村,一杆杆、一片片晾晒的粉条,成为村落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大泉沟村位于淅川县毛堂乡政府东南方向1.7公里处,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06户758人,总面积9100亩,其中耕地面积835亩,属典型的山区村。这里土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非常适宜红薯种植。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大泉沟村成立了红薯粉条加工厂,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指导,进行红薯粉条加工生产。随着时间推移,加工厂已消逝在记忆的长河里,但红薯粉条加工这门手艺却被子孙后辈们传承了下来。
“每年收成好的话一亩地能收个七八千斤红薯,最差也有四五千斤。按照5000斤产量计算,今年每斤红薯市场价是六毛钱,一亩地能为群众增收3000元。如果加工成粉条,8斤红薯能产1斤粉条,按照每斤红薯粉条14元计算,一亩红薯能为群众增收8750元。”平时沉默少言的大泉沟村支部书记刘秀英算起群众增收账时滔滔不绝。
“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红薯,每家都有一个青壮劳力会做红薯粉条。现在市场上的红薯粉条鱼龙混杂,但好赖粉条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大泉沟村红薯粉条手艺传承人之一李成介绍说。他从一二十岁就开始学习红薯粉条加工技术,当被问到村里的红薯粉条是否会掺加淀粉、食用胶等物品时,李成连连摆头,“没有,绝对没有。我们村都是纯手工红薯粉条,村民也根本就不会掺假。”
推进农业产业振兴党委政府支持是关键。今年夏秋两季,为响应县委“星旗”同创号召,把干旱给群众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毛堂乡党委政府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分赴所包村,组织开展抗旱保秋行动。大泉沟村还从县城协调洒水车,为全村公路沿线的红薯地块浇水,确保红薯在生长的关键期“喝”饱了水,这也是今年大泉沟村红薯没有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了解,毛堂乡结合地理条件和土壤气候特点,按照“乡有主导、村有特色、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围绕“以创促建、以创促变”,重谋划、看实际、利长远,要求各村在争创“产业发展红旗”和“产业兴旺星”上突出一村一品和结构优、质量优、效益优和可持续,提出了“稳果优菌扩茶”“水果玉米+油菜”轮作、鼓励发展红薯产业等目标,采取山区岗坡地种植、林下种植、间作套种等方式,大力发展红薯产业。同时,还建立健全周督查、月通报、季度观摩评比的工作机制,村村奋勇争先、群众不甘落后的产业发展局面初步形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模式,严把红薯粉条加工标准和质量关,不断提高红薯粉条产业知名度,把‘醇香可口、纯正自然’的毛堂红薯粉条送到更多百姓餐桌,让小粉条变成真正的‘金条’,成为全乡群众致富增收的‘助推器’”。毛堂乡党委书记金钊信心满满。(胡一凡 刘雅霜)
标签: 淅川县毛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