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地市新闻 > 正文

彩陶坊天时•对话河南文博|中牟,有关陶史的记忆

彩陶坊天时•对话河南文博|中牟,有关陶史的记忆
2023-06-27 13:45:00 来源:中华网河南
 

中牟,这座黄河岸边的城池,古称圃田。几千年以前,这里曾是一片沼泽,所以又称“圃田泽”。古先民逐水而居,使这里成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文化遗址。据了解,在百余处古文化遗址中,古磨盘、古磨棒,沙质陶鼎、镂空鼎足、古斧、灰陶器等代表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标志的一批珍贵文物相继出土。

这里,我们不免想象一下,几千年前,中牟地区温暖的气候、适中的雨量、加上冲出三门峡后没有了束缚的黄河,在滚滚东流之中,形成了沃野千里的平原地带,在拥有农耕时代便利条件的同时,一方面又受黄河泛滥的侵袭,因此,掩埋在黄沙之下、今日呈现给我们不同时期的文化层现象,其实隐藏着解读中牟的密码。

7月28日,我们来到了官渡博物馆。在这里,我们重新拾捡起对“陶”史的记忆。

01

灰陶猪圈,沉没在新石器时代褶皱里的驯养史

在官渡博物馆内,珍藏着这样一件文物——汉代灰陶猪圈。馆长李书岭对这件文物尤其钟爱——在汉代陶器制作中,经常能见到猪圈与厕所建在一起,这件灰陶猪圈上的小屋就是厕所,在农耕时代,判定当时的农业发展水平,耕作技术和施肥都是不可忽视的方面。通过这件灰陶猪圈,可以看出汉代已经认识到施肥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厕所是居室之必需的附属设施,将厕所与猪圈相通联,这种养猪、积肥并重的生活现象,到了汉代已经很普遍。

猪作为六畜之一,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家畜,我国的养猪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汉代以前,猪主要以放牧的方式饲养,随后逐渐演变成放牧与舍饲相结合的饲养方式。猪在汉代是财富的象征,是养猪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类似这种灰陶猪圈的文物,是汉代的一大标志性文物。

考古学者认为,陶猪圈是古代家庭饲养的标志,大多出土于一些村庄的遗址,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礼俗,而陶猪圈、陶田、陶井、陶厕之类,一般会在地主的墓里才会有陪葬。

02

绿釉红陶跑兽罐,由“陶”到“瓷”的历史转折点

绿釉红陶跑兽罐,是官渡博物馆又一件引人注目的藏品。该藏品器型规整,釉色匀净莹润,胎体厚重,造型端庄,一圈高浮雕跑兽栩栩如生,记载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属汉绿釉陶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李书岭馆长介绍,这件藏品,是我国汉代制作容器由“陶”到“瓷”代表作。在汉代,棕黄色的釉陶出现较早,绿色的釉出现较晚,到东汉时期,绿釉陶瓷才大量流行。所谓釉,就是罩在瓷器表面的那一层光亮“外衣”。它主要是以粘土、石英和长石为原料,经研磨、调制后上于胚胎表面,再经高温烧制后熔融。这样可以增加胎全强度,并有效隔绝气体、液体。汉代之前,陶器只使用一般黏土烧制,而瓷器则需要高岭土制作坯,二者烧制的温度也不同——陶器的烧制温度在700~1000度之间,瓷器则是在制陶的温度基础上再添火加温,用高岭土在1200度以上的温度下烧制而成。可以这样说,“瓷”是“陶”的升级版,“陶”也是“瓷”的亲兄弟。从这件藏品可以看出,我们中华先民在长期制陶过程中,在不断认识原材料性能的基础上,总结烧成技术,不断积累经验,经历1700多年的长期探索,才在东汉时期实现了“陶”转化为“瓷”的伟大飞跃。

03

仰韶彩陶坊,新时代里的“彩陶”篇章

沧桑岁月千杯酒,似水流年半盏茶。

从历史上看,陶器几乎从发明的那一刻起,就被先民用作盛物的容器了——在全国各处仰韶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里,出土了大量彩陶。尤其是2021年,在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在出土的小口尖底瓶中发现了谷物发酵酒。随后,科研人员在对此次所出土的八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了初步分析,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这一发现,再次表明了6000-5000年的仰韶先民就已经在河南渑池进行酿酒活动的客观史实,有力彰显了仰韶在中国酿酒史中的重要地位。

由“陶”到“瓷”,再到现如今的仰韶彩陶坊酒,这不仅是一种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一种传统文化血脉的赓续。她历经几千年时光流转,如今,穿过历史洪流后,作为生长在黄河边的炎黄后人,新时代的仰韶酿酒人承袭了先民们对于陶的智慧,以小口尖底瓶、鱼纹葫芦瓶为原型,在秉承仰韶文化的基础上,精选九种原粮,采用陶屋制曲、陶泥发酵、陶甑蒸馏、陶坛储存的四陶工艺,遵循自然,独创性研发出以陶文化为基调的中国第十三种香型——中华陶融香型白酒,呈现出一道特立独行的文化风景,完美再现了不忘初心、精益求精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弘扬仰韶文化,仰韶酒业矢志不渝在路上!(中报酒业 文/杨珊春)

标签:

(责任编辑:news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