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赵玲的家,仿佛进入了编织的国度。门口悬挂的钥匙包,沙发旁的玩偶,衣柜里的毛衫,几乎在赵玲家的每个角落都有编织作品的影子,大小不同,花色各样的毛线编织作品,把整个家装点得温馨而别致。
看着赵玲手中的红色毛线在钩针的牵引下上下翻飞,一会一个发卡的轮廓已初具雏形。这段时间赵玲喜欢上了钩发卡,经她手钩出来的发卡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便是同一个原型,也会在细节上有属于每个作品独特的点。赵玲说她不喜欢机械重复,不靠这个作为营生,也不打算批量生产,所有的作品都是由心而发,自己对编织纯属热爱。
其实原本退休后的赵玲生活过得很悠闲,要么与自己的好姐妹一起外出旅游,领略世间美景,要么就约三五好友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日子过得轻松又充实。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与河南省香包技艺非遗传承人张艳接触后,赵玲的退休生活轨迹发生了改变。在张艳老师的带动下,赵玲重拾编织技艺,开始跟着张艳参加各种民间手工艺活动,把自己钩的玩偶、发卡等编织作品摆上展台,展示给众人观看。没想到她的作品却出奇地受大家的喜欢,尤其是年轻女孩子,在这么精美可爱的玩偶面前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个个拿起来后都爱不释手。
赵玲很清楚地记得在2020年去郑州西亚斯学院展演时发生的一件事。赵玲说:“当时我刚把作品摆上台,就引来了很多女同学的围观,她们争先恐后地问我编织的方法和价位,就在这个时候有个男生挤进来了,他说他一眼就看中了我的这些作品,想要选一个送给自己的女朋友,但是看看哪个都觉得可好,自己取舍不了,希望我能给他点意见,我当时就给他推荐了一个小兔子玩偶和一个小羊包包,这个男生现场和她女朋友视频,他女朋友看到我的这些作品后,在视频那头高兴得不得了,说她太喜欢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可爱的。那个男生当场就把那个玩偶和小羊包包买下来了,说要立刻给她女朋友送过去。”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年轻人的认可,赵玲是打心眼里高兴。也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暖心故事,给了赵玲把编织这种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的动力,想要把更多美的事物呈现给这个世界。
看过了精致的作品,听过了暖心的故事,赵玲给我们讲起了她与编织结缘的事。赵玲说,在她小的时候,她的母亲就是附近有名的编织能手,经她手编织出来的东西精美而别致,很受市场的欢迎,母亲也因此做起了外贸生意。在忙不过来的时候总会喊上赵玲帮忙,尤其是寒暑假期间,赵玲基本上都是在编织花篮中度过的。刚开始赵玲心中还有抱怨,想出去玩,但随着时间流逝,年龄增长,赵玲慢慢在编织中找到了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赵玲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她回忆说,在初中的英语课堂上,她经常趁老师不注意,悄悄地在课桌下面编织东西,当然也不止一次地被老师逮个正着,然后将东西没收。这样的情景给老师和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参加工作后,虽然没有全职做编织,但是平时自己穿的毛衣、旗袍,戴的帽子,家里的桌布等等都是赵玲自己编织的,亲戚朋友家孩子谁能穿上赵玲给编织的新衣服那一准成为众人的焦点,甚至有人专程带着毛线,拿着钱想让赵玲给量身定做一些衣服,都被赵玲婉拒了。她说她愿意把自己的编织手艺免费传授给大家,只要大家愿意学,一个人一群人她都可以义务去教,因为赵玲一直认为人生在世不能以金钱论价值,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在赵玲退休后重拾编织技艺的这些日子里,她反复研究编织技艺,在传统老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加入新思路,让编织作品从平面走向立体化、层次化,越来越契合现代人的需求。在精益求精的同时,她多次参加民间手工艺展演活动,为编织手工艺爱好者做了一场又一场的免费授课,现在又积极地参加郑州市文化馆针对智障儿童开展的民间手工艺活动。赵玲说修艺和修心缺一不可,从心出发,只为传承。目前赵玲也正在积极申报非遗,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把毛线编织收录到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为迎接这一光辉时刻的到来,赵玲说她计划编织一条龙,献礼给祖国,祝愿祖国更加繁荣昌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图/席荣荣 文/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