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到来。
沉稳的步伐,健美的身姿——如果牛年也推形象代言,那么,在南阳人心目中,这牛年的牛,必定是南阳黄牛的形象。
南阳黄牛鼻颈宽、口方正、肩宽厚,体格高大,肌肉发达,行动迅速,是全国五大优良黄牛品种之一。
尹先敦国画《湍河牧牛》
八百里伏牛山腹地,特有的生态区位和自然资源的先天优势,孕育了南阳黄牛,沉积了丰厚的牛文化。
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拥有健壮体魄和吃苦耐劳精神的黄牛,是农耕社会重要的畜力、当之无愧的田野王者。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传说,主讲男女爱情,可牛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种忠厚那种勇于牺牲,自古至今,一以贯之。
尹先敦国画《湍河牧牛》
南阳是“牛郎织女传说”传说源起地之一。东晋诗人苏彦《七月七日咏织女诗》中说“织女思北沚,牵牛叹南阳”,梁朝萧詧《愍时赋》曰:“彼南阳之旧国,实天汉之嘉祉”,道出了南阳与牛郎织女传说的渊源。2007年2月,该传说成功申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尹先敦国画《鸿运当头》局部
上世纪70年代,南阳白河西岸白滩汉墓发掘出“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右边牛郎执鞭所牵之牛,从体态、神态及行走来看,无疑是经过驯化的耕牛——南阳黄牛;左下角织女的跽坐状,也是汉代妇女操机织布的劳动姿态。
汉画像石被称为绣像的汉代史,涵盖政治、经济、军事、艺术、宗教等大量信息,是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参考和宝贵财富。黄牛形象并不仅见于“牛郎织女星座”这一块汉画像石。在南阳汉画像石中,有着形形色色的黄牛形象。1984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牛年贺年邮资明信片,五枚邮资图采用的就是南阳汉画像石五幅形态各异的牛的形象。
汉画像石中的牛,也不只是徘徊在农人身边、埋头耕田的温顺牛,还有一些是具有昂扬雄浑气象的斗牛。据考证,这源于中原地区斗牛娱神活动,其目的是以斗牛的形式向神灵祈祷畜业兴旺、农业丰收。后世农闲时节,斗牛又成为取悦达官贵人,炫耀武力的一种娱乐形式。
“牛郎织女星座”汉画像石
牛确实有斗志昂扬、勇往直前的一面。光武帝刘秀起兵南阳时并无战马,骑的就是自家的大牤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这是正史确有记载的。
鲜活的牛文化在南阳民俗中多有体现,并代代传承生生不息。“打春牛”又名“鞭春”,最早源于汉代。地方官将泥塑的“春牛”抬至皇宫门前,然后击打,象征春耕即将开始。时至今日,全国仅南阳内乡县衙尚保留有这种活动,目前已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逢立春日,内乡县衙仪门大开,知县扮演者击破纸质“春牛”,牛肚内的五谷、干果、红枣、核桃等食物纷纷落地,围观者欢呼抢食。时移事易,“春年”材质改变,由仪式而至游乐,但世人期盼一年五谷丰登的心意不变。
故园乡情、逢节犹深,牛是乡野间的童年伙伴;吃苦耐劳、努力奋进,牛是创业路上的前行标杆;不畏艰险、勇毅进取,牛是爬坡过坎时的精神支柱。
难忘。难离。难弃。
内乡县衙打春牛活动
生于斯,长于斯,牵情于斯。牛年将至,南阳本地的艺术家和走出南阳的艺术家,纷纷用手中的画笔、刻刀,描绘出南阳黄牛的牛形象、牛精神。
以画牛著称的张继山,近日推出系列新作《金牛纳福迎辛丑》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张继山在北京向家乡人民拜年。
著名书法家、60岁开始主修画技的尹先敦创作国画,记录在家乡湍河边放牛的情景:牧者亦自乐,扬鞭同进退。
年逾八旬的剪纸名家吕登阁则剪出一张张“牛”剪纸,“牛转乾坤”“金牛送福”“金牛送丰收”等剪纸作品,喜庆、质朴,充满了美好祝愿。
市级非遗泥塑工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金科精心创作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塑牛作品,迎接新春佳节的到来。
新春新希望,牛年牛精神。
告别过往,我们迫不及待地欢迎这个蕴含“牛”味的一年,拥抱新希望,踏上新征程。
来源:直播南阳云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