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china.com

河南
当前位置:新闻 > 原创 > 正文

【网络中国节·南阳味】俺上娃那儿过年了

【网络中国节·南阳味】俺上娃那儿过年了
2021-02-22 17:22:39 来源:中华网河南

“俺上娃那儿过年了!”

刚刚进入寒冬腊月,老家农村的老头儿、老太太们相互间的问候语和谈论的话题,基本上都是在哪儿过年,每每谈起要到娃儿工作或者“打工”的城市过年去,都是满满的一副幸福自豪的模样,而没有地方可去只好呆在家里的,则只有哀伤叹气的份儿了。

再也不愿呆的地方

“现在,在老家农村盖房子的越来越少。”豫西南某村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说。

据调查,现在的农民,很少再在老家盖房子的,好多的家庭都将房子买到了县城、市区,甚至省城、北京,最差的也买在距离村里较近且几个村相对集中或者集镇的社区。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适逢国策计划生育导致的后续效应,男娃特别多,女娃特别少,如果房子盖在农村哪怕盖得跟“金銮殿”一样,也很少有女孩愿意屈嫁。二是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条件与城市相比,差距比较大,深受其害的中年一代,宁可借贷也要将房子买到城市,以便让老人和下一代享受到这些稀缺的资源,确保尽可能不留下遗憾。三是原来的农村人只是单一的耕种农田,现在的人们就业门路非常宽泛,到了城市,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门路机会,都远比在农村多,随便打个工、开个店,挣的钱都比在老家多。所以,定居城市是首选。

年近70岁的老太太告诉笔者:“现在村子里人烟稀少,实在不想再呆了。”老太太所说的,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危言耸听”。现在随便走进农村,遍布的都是已经坍塌或者频临坍塌的房子,有的唯恐坍塌了路过的人说“这家里没人了”不吉利,才简单地用彩钢瓦修缮一下,夹杂期间还算周正的房子,尽管建筑的时间不算长,但是也是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给人一种破败萧条的景象;尽管“村村通”修到了村口,然而,户与户之间还是泥土或是砂石路,由于住户减少、在家里的人不多,很难协商一致进行修筑,每逢下雨时节,到处都是沟沟壑壑、泥泞遍地……

“现在的农村一点都不好玩儿!”,几乎是所有在老家常驻居民的心声。难道不是吗?年,越来越近,心,茫然不安;一年又一年,增长的只有年龄。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过年不再是一种渴盼和喜悦,早已沦落成一种负担和劳累,以前过年缺的是年货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年味,过去的年味再也找不回来了。还有人用数字编撰了一个段子表达了对过年的懊恼:“又快过年了,一个字:累:两个字:消费;三个字:大聚会;四个字:胡吃海睡;五个字:短信满天飞;六个字:大家拜年贺岁;七个字:鞭炮声震天欲碎:八个字:探亲旅游纯粹受罪;九个字:酗酒深醉伤身又伤胃;十个字:长假放纵后还是回原位;十一个字:春节就是全民折腾运动会;十二个字:最麻烦的是从此还得长一岁!”

现在农村常驻的大都是老年人、残疾人和必须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的妇女等寥寥数人,互相攀谈聊天的对象比较匮乏。同时,现在的年味特别淡,尽管在县城以上含县城禁放烟花爆竹,但是在农村,燃放之后产生的雾霾和难闻的气味,人们也开始厌烦了。因此,现在燃放鞭炮的也不多了;原来,过年吃好的喝好的穿好的还不用干活,都渴盼过年,现在的人们天天都跟过年的一样,不同的是,过年还需要置办年货、走亲访友、招待客人等等,反倒比平常更忙了;原来,除夕夜和正月初一早晨,人们互相把自己家里做的好饭好菜端来端去、互相品尝,春节期间,相互走动,家长里短地聊聊天……现在,这种现象已经大为减少。

一位民俗专家分析导致年味变淡的原因在于,“年味都拌进了寻常日子的每一天。”

想要回家不容易

“原来,年是我们回家的理由,乡是代代相传的情结,家始终是我们的牵挂,不管多远,都要回家。现在,每逢过年,我就身患‘恐惧症’”。一位在深圳打工的80后告诉笔者。

其实,患有“过年恐惧症”的不在少数。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时间太紧。一般而言,过年要放7天假期,再加上5天的年假,一共12天时间,路途需要2天时间,走亲访友占去3至5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是5至7天时间,还没有聚够,就要启程出发了。如果,期间再接到单位领导的一个电话,一切计划就“泡汤”了。二是非常繁琐。回一趟家要携家带口的,夫妻两人,加上小孩,大箱小包的三四个,里面装的是换洗衣服,小孩的玩具、学习用品、零食,城市里的特产等等;从准备到回家途中,足足需要一天多时间,准备来检查去,要确保一样也不能少;期间打的、上下车的装装卸卸,还不包括途中转车,真的是烦死人了。三是花费太大。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据报载,一年一度的“春运”30亿人次40天的“全民大迁徙”是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最真实写照。回家需要花费的开支大约需要三项:其一,乘坐飞机、高铁、大巴、的士等数额不同的交通费,如果是自驾车,则需要燃料费、过路费、停车费、维修费等等。其二,礼物费。回到老家,所在地方的特色礼品是必不可少的,有的是必须登门送到家里的,其它的是见者有份。同时,回家走亲戚的礼物(一般是烟、酒、牛奶、油等四色礼)费用,这又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其三,红包和压岁钱。对于长者,要发红包,对于直系的晚辈,则需要发压岁钱。依照现在的水平,低于200元根本拿不出手。其四,其它费用。农谚说:能穷一年,不穷一节。一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好不容易回一次家,见人发烟,人家到家,再招待一场儿,或者是虚荣心作怪,或者是乡邻乡情使然,哪怕平常抽劣质的烟,喝最低端的酒,回家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必须大咧咧、气派派、雾罩罩地高调一下,必须是高档的名烟名酒。

俺上娃那儿过年了

“娃给我订好了火车票,是卧铺,从家里到火车站,要个出租车就可以了,到地方了,娃们到出站口接。”邻居大妈一边吆喝着买鸡子鸭子,一边准备自家地里产的、眼看着作坊里挤榨的香油等家乡的土特产,逢人就显摆地述说:“到时候把门一锁,说走就走,钱都存在卡里,家电之类的也没人稀罕。再说,村庄里都安装有摄像头,家里也不怕偷。”

时光荏苒。原来人口繁盛、百业兴旺、老有所养、幼有所乐的的农村境况已经不复存在。原来的“无论多远,都要回家过年”即将成为历史,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把“俺要到娃哪儿过年”作为最理想的选择。

谈及到城市过年的好处,他们都是如数家珍,说起来都是一大串儿的。纵观言及的好处,大体有以下几点:一是春节回老家过年,主要有三件大事要办:亲友团聚;祭奠去世的亲人;走亲戚。现在,先说团聚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想念亲人了,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视频面对面对话聊天。再说,祭奠亲人。原来人们都是“活着不孝,死了胡闹”,现在,随着国家孝道文化的弘扬和普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一次生前的孝敬,胜过身后百次扫墓,坟前烧万堆纸钱,不如在世端一碗饭”。同时,小孩们挣钱的门路多了去,来钱也容易,平常都竭力提升老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即便老人去世,也没有遗憾,也不再讲究烧纸上香等仪式感了,如果可以,还可以网上订购扫墓祭奠服务。最后,说说走亲戚。现在道路四通八达,私家车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家了,只要回家,即使没有私家车,就是租个车一两天就搞定了,也不在乎一定好放在春节。二是老家的年味日渐冷淡,看不到几家像样的车子、房子,没有整夜的烟花爆竹、打麻将了,而大城市越来越有诱惑力,大半辈子在农村生活,到城市看看光景,也不枉来世间一遭;农村冬天很冷,城市则全天候供暖,可以说是天天如春天。三是中国是个熟人社会,人们在城市租房、购房,一般还是老乡们在一起,到了那里并不寂寞,还是老乡间相互走动。

据相关专家分析:以50后和60后为主体的回老家过年正在结束,以70后、80后和90后为主体的到城市过年已经兴起。随着农民工的代际转换,新生代农民工与乡村的距离越来越远,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对城市的要求也从进入变成了融入,从谋生之地变成了生活之地。老一辈,即使无可奈何,也是习惯了自己的故土,幼的一辈,待到十五、六岁便开始东南飞了。随着老一辈的去世,农村房子没有去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文化习俗,没有烟花爆竹,没有地道小吃,没有亲戚可走,没有年味可言,春节回家过年恐怕只是写在史料里的一种记忆了。

随着现代文明的无孔不入、进逼渗透,也随着生存方式的变化演绎、离散重组,那种在中国农村延续了数千年的古代文明,正在逐步败退,在节节坍塌。也许某一天,我们的家,我们的家园,我们生命中的那个老地方已经不复存在,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个永远的回忆。

(作者:河南内乡农商银行灌张支行 李焱)

标签: 网络中国节 南阳味 娃那儿 过年

(责任编辑:王怡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