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春联贴春联,也许是如今保持得最稳定不变的新春年俗吧?尤其是“禁放”之后,春联对于传统的新年更显得不可或缺了。
其实,这看似不变的春联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最初作为年俗的桃符,也是自五代孟昶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始叫春联或春对的。后来明代洪武年间在朱元璋推动下,王公贵族过年时才有贴春联的习俗。真正到清代以后,才有大江南北家家户户贴春联的民间传统,而绵延至今。
春联是汉语言特有的语言形式,没有第二。以其语言整齐、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精炼考究等等,这也许就是春联成为春节传统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过年时,不管年货办得怎么样,不论是穷家富户,都少不了几副大红春联妆点门户。而且还可以从千家万户不同的春联中,看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追求。甚至,各行各业也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春联。比如理发行业的“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阉猪的“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码头的“一船送南北,双篙度春秋”等等不一而足,却都妙趣横生。
只是,如今随着时代变化,春联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且不说桃符换红纸,春联的材质、工艺、内容等无不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工艺,材质越来越讲究,印刷品越来越多,手写的越来越少,内容却越来越不讲究平仄对仗了。今年春节期间,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个秀春联的镜头,居然一个外国选手无论书法、内容都写得比中国选手强不少,引发台上台下一阵唏嘘。慨叹这传统可真是不能丢呀!
当然,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每天都会面对新的变化。曲曲一副对联,哪会一成不变?而作为时代缩影的春联内容无时不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歌颂新中国成立,到期盼改革开放,从庆祝港澳回归,到欢呼脱贫攻坚,春联映现了时代的巨变,反映了人民心声。“丝路迎春诗万里,金砖叠画福千重”,“喜摘贫字贴福字,不忘初心向党心”……新春联注入了新内涵,喜庆之中闪耀着时代光茫。
不管春联的内容形式怎么变化,不变的依然是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那一副副形式不同内容新颖的大红春联,表达着千家万户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也正是春联作为年俗传统的本来之义。
(作者:南阳市人民防空协会 于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