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安图县有些微凉,可是在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内却火热着。白白胖胖的杏鲍菇在恒温恒湿的“贵宾房”内茁壮生长,一墙之隔的加工室内,来自周边村子的村民正有序地分选、剥皮、切片。通常情况下,采摘下来的杏鲍菇经过分选、加工后就被装车销往国内外市场。
9月16日,“新时代新征程 媒眼‘看’安图”全国重点新闻媒体采访团走进东北最大的杏鲍菇生产基地——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实地了解企业如何将一个简单的食用菌做成国际型大产业。
在制包车间,各条生产线马力全开、加速运转,工人在各自岗位上有序作业。原材料经过上料、拌料到装袋,变为成型菌包。而另一边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着削菇、装箱,将一团团、一簇簇的杏鲍菇整齐码放。
“这里就是我们的出菇坊,一天差不多能出50吨杏鲍菇。目前整个公司年生产销售木耳、香菇菌袋四千万袋,杏鲍菇3万吨,实现产值4亿多元。”跟随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程明的脚步,媒体采访团走进杏鲍菇出菇车间。
车间内干净整洁,地面有些微湿,温度比室外气温略低。车间外观与普通厂房别无二致,但空调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车间里面弥漫着淡淡的菇香,一排排“书架”整齐排列着,不过“书架”上摆着的不是书,而是生长中的杏鲍菇。
由于杏鲍菇都是成簇生长,看上去像是一面白墙。两排杏鲍菇间隔有40多厘米,以便于工人工作采摘。程明说,杏鲍菇的成长过程需要12道工序,55天为一个生产周期。据介绍,菇体发育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均由传感器和电脑操控,工人只需根据催蕾、梳蕾等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进行调节。目前,公司日均出菇约50吨,首批杏鲍菇已于2021年1月15日投向市场。
据了解,杏鲍菇基地一期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已雇佣当地劳动力160余人,帮助其年均增收36000元。同时企业已上缴项目收益金114万元,用于全县贫困人口分红。
走出生产区行走不到50米,一个正在运行的传送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传送带上,废弃的菌袋一个接着一个的掉进下面的传送通道中。
“这是我们公司的农业资源循环创新利用,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赢利能力,而且也能很好的保护环境。”程明说。
公司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以玉米芯和大豆秸秆为原料,制成杏鲍菇菌包,利用杏鲍菇出菇后的废菌包制成平菇菌包,平菇的废菌包做成PVC新材料的填充物、牛饲料以及生物质燃料,最后回归自然。整个过程变废为宝,降低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公司还向周边乡镇收购大豆秸秆、玉米芯作为菌包的原材料,不但解决了延边地区的环保问题,也能让周边乡镇农户增收1000多元。
“今年4月,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建设。二期工程投资1.08亿元,占地7万平方米。二期工程达产后,日均出菇量可达100吨左右。”程明说。
近年来,吉林益隆长白山实业有限公司持续做好杏鲍菇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再利用,推动杏鲍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同时也给当地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带动农户5371户,每年共增收1000余万元,为农户提供400个就业岗位。
“未来公司将继续拓宽企业发展思路,不断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战略布局。目前,公司在国内有安图、延吉、龙井、张家口四个基地,下一步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玉米芯、大豆秸秆等原材料优势,在吉林和辽宁交界,内蒙和河北交界各建设一个大型的工厂化生产基地,服务东北,华北市场。在国际上,公司已在国外建有9个生产基地,下一步计划在国外再布局两至三个生产基地,做大国际市场。”谈及未来发展,程明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