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各位网友好!欢迎关注新华网《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重庆在行动》系列访谈。川渝两省市同处长江上游,是休戚与共的生态共同体,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川渝要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王定富,一起来聊聊川渝携手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重庆林业领域都有哪些新作为、新打算。
王定富:大家好!
新华网:对于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重庆林业工作的基本思路以及主要目标是什么?
王定富:重庆在统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按照统筹谋划使命共担、双向互动协调共进、优势互补协作共兴、政策协同利益共享的原则,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努力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样板区。
新华网:重庆在推动川渝两地生态共建共保、共筑绿色屏障等方面有哪些抓手?成效如何?
王定富:我们在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共筑绿色屏障等方面,主要从生态修复、生态保护两个大方面着力来抓。
生态修复方面,重庆重点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就是在长江两岸第一层山脊线,嘉陵江、涪江、渠江和三峡库区回水区范围内营造林,建设沿江美丽风景线。依托绿色生态屏障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科学造林和森林质量提升,形成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层林叠翠、四季花漾、瓜果飘香的长江生态廊道。2021年,全市已完成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30万亩的年度任务。同时,结合中央和市级林业重点项目,在华蓥山、明月山、铜锣山、四面山、大巴山等联通川渝的主要山脉所在区县,实施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等95万亩,逐步消灭荒山荒坡和林中“天窗”,实现应绿尽绿。
生态保护方面,我们共同推进林业行政执法、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川渝林业部门制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林业和草原行政执法合作协议》,细化两地林草执法合作内容和机制,共同建立了执法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强化异地调查取证等执法协作。建立联合有奖举报制度,完善重大敏感案件和违法犯罪线索通报、案件线索互移制度。推进成渝地区毗邻区县林业联合执法。举办川渝林业行政执法联合培训班,开展执法经验交流,培训执法人员170余名。开展跨区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796次,查处案件248件。
针对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治,我们构建了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治减灾和科技研发等体系,建立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信息共享、执法互助、检疫协作等机制。川渝两地联合开展了松材线虫病疫木联合执法行动,检查企业365家,交界区县和乡镇(林场)间共计签订联防联治协议116份,召开联防联治协作会议107次,开展松材线虫病联合检查160次。
森林草原火灾联防联控,我们建立完善了毗邻区域森林资源、防火形势分析、预警监测、风险隐患数据、森林草原火情等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构建护林联防协作会商机制、演练机制、野外用火联合防控机制、联合宣传教育机制、联合火情处理及灾后处置机制。我们还共同推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生种群保护,修订发布了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新华网:您对川渝进一步强化林业协同跨界监管治理有什么建议?
王定富:川渝林业协同跨界监管治理具有较大深化空间。我们将共同完善林业自然灾害联防防治工作机制,深化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检疫,以及抵御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务实合作。健全川渝联防会议制度,建立完善联委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事项。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管理川渝两省市“一网通办”,探索松材线虫病疫情确认机制,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加大“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
新华网:重庆是西部率先试点并已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地区。“双城记”能否为这项制度赋予新的内涵?
王定富:重庆是西部率先开展林长制试点的地区。早在2017年12月,重庆就与安徽、江西省同步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试点,2019年7月扩大试点范围到15个区县。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安排部署,在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1号总林长令,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认识再深化、责任再夯实、力度再加大,促进全面推行林长制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落实各级林长1.9万余人、网格护林员4.8万人,基本建立起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林长和网格护林员”的林长制责任体系,林长制从“冠名制”变“责任制”。同时,强化部门协同、各方联动,林长制从“林家铺”变“大体系”,从“独角戏”变“大合唱”。通过推行林长制,全市破坏森林草原资源突出问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的能力活力持续激发,森林数量稳步提升、惠民产业持续壮大,不断推动林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党中央站在全局高度,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指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在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中发挥示范作用。提出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这为林长制这项制度赋予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围绕推动成渝地区生态共建共保,共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这项中心任务,进一步健全完善林长制责任体系、制度体系、任务体系、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联合林长、联系执法、森林防火及林业有害生物联防联控等新机制,共抓华蓥山、明月山等联通川渝两地主要山脉的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和矿区恢复治理,加强林业产业协作,推动绿色发展,共同唱好“双城记”,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建设发展。
新华网:最近几年,重庆围绕延伸林业产业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保护和补偿等开展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试验示范。您认为这些经验将怎样助推成渝地区实现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
王定富:近年来,重庆市林业工作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狠抓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走深走实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子,努力实现整体保护与局部开发平衡互促。
一是积极做好生态惠民文章,扎实推动惠民产业发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15年的662亿元,递增到2020年的1505亿元,年平均增长17.9%。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等引导累计发展特色经济林1728万亩,竹林500万亩;林下经济505万亩,林业种植产值达640亿元。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带动全产业链发展,不断夯实林草精深加工和流通贸易业产业发展基础。林业加工制造贸易业产值440亿元。依托优美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县6个、国家森林乡村156个、绿色示范村1570个、森林人家3700多家、森林康养基地31个,“大巴山森林人家”“黄水森林人家”“神女峰森林人家”“桃源人家”等颇具引领力;仙女山、金佛山、四面山、三峡红叶等生态旅游康养品牌享誉国内外,森林旅游康养综合收入超过350亿元。
二是创立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机制,实现促农增收保生态。为破解生态保护与林农利益之间的矛盾,重庆市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源地、江河两岸等重点生态区位积极探索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试点,完善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让林权所有者、经营者利益得到补偿,有效实现 “森林生态得保护,林农利益得维护”的双赢目标。2018-2021年,全市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改革注重“三个结合”,完成生态赎买面积4.34万亩,增加农民收入6500多万元。
三是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2018年10月,重庆市政府印发《实施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工作方案(试行)》,在全国首创探索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提高森林覆盖率机制,搭建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通道和平台,充分挖掘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让生态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使提供生态产品与提供农产品、工业产品和服务产品一样具有经济效益,让良好生态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共签约8单森林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总交易森林面积指标36.23万亩、总成交金额9.0575亿元。
四是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近年来,重庆持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种数保护率达到90%。中华秋沙鸭已连续9年在綦河流域越冬,数量从35只增长到61只;金佛山区域黑叶猴种群数量从不足80只恢复到150只;珍稀植物已攻克崖柏扦插繁育技术,插穗生根率达80%以上,移栽成活率95%左右,人工繁育幼苗40余万株回归原生地2万余株;银杉成功繁育3000余株幼苗,野外回归2000余株。五是实施生态搬迁,推进缙云山生态环境整治。2019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搬迁试点的指导意见》,在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启动了生态搬迁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坚持依法有据、群众自愿原则,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协调解决好原住居民生产生活与发展问题,合理制定生态搬迁补偿和后续扶持政策标准,采取试点先行、渐次推进的方式,在体制机制、搬迁方式、经费保障等方面先行先试,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截至目前,缙云山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共生态搬迁445户、1150人。当地群众对生态搬迁安置政策普遍满意,生态搬迁过程平稳有序,没有发生一例群体性事件、集访非访和重大安全事故,基本实现了“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和“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工作目标。
我认为,以上这些经验将有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新华网:川渝两地山同脉、水同源。共同守好长江上游生态防线和巴蜀大地的绿水青山,既是现实挑战,也是使命所在。再次感谢王局长做客演播室,也感谢大家的收看。相关话题我们的系列访谈还将持续关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