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绿”出新河南——河南省林业生态建设成就综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2007年我省作出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从2008年始,我省相继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和《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
十年砥砺奋进,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与2007年相比,我省森林面积净增1295.8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5.1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增加4958.44万立方米,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状况有所好转。
上下齐心年均营造林650多万亩
又是一年冬春造林季。
从10月开始,我省各地植树造林动员会便接连不断。测量、整地、备苗,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11月12日,汝州市郊北部的龙山上,挖坑、扶苗、浇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两年努力,昔日荒草遍地的龙山已建成超万亩花海。近年来,汝州大兴植树造林之风,覆盖城乡的绿网体系初步形成。2017年以来,共完成营造林22万亩。
不仅是汝州,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淅川县,2013年以来每年新造林面积10万亩以上;平原农业大县西平县,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12.44%跃升至现在的30.17%;曾经饱受风沙之苦的汤阴县,2016年开工兴建“围县林”,建成总长度127公里的县域周边防护林。
10年来,我省扎实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全省所有县级单位,造林任务分解到每个乡级单位,规划目标全面完成。
为了能够栽一片、活一片、成一片,我省各地创新造林体制机制,坚持工程化造林、专业化施工,加大土地流转补贴力度,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热情。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林业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林地面积达806.6万亩。
这十年,我省平均每年完成营造林650多万亩,中原大地绿色愈来愈浓,荒山披上绿衣,道路系上绿带,城区装上绿芯,城乡颜值不断刷新。
这十年,我省增加了10个国家级森林城市、11个国家级绿化模范城市、28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森林进城环城护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省现有林地面积8496.33万亩,森林面积6144.77万亩,森林覆盖率24.53%,森林数量、质量显著提升。
筑梦十年河南愈加“绿富美”
十年林业生态建设,生态价值几何?
全省森林涵养水源121.34亿吨,约相当于小浪底水库的库容;固定二氧化碳2391万吨,相当于燃烧1494万吨标准煤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1365万吨,相当于6200万人一年的需氧量;固土2.39亿吨,减少土壤肥力损失1012.36万吨,增加土壤氮、磷、钾营养物质40.95万吨,吸收二氧化硫、氟化物、氮氧化物及滞尘7809.64万吨……
据评估,2017年全省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2337亿元,较2007年增加1034.85亿元。
这十年,省级以上湿地公园增加了47个,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了100多万亩,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我省60%以上的物种在森林中栖息繁衍。
培育生态林,筑牢中原大地的绿色屏障,栽下经济林,建起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十年来,我省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全省林业产值由2007年的841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1966亿元,经济林总面积达1621万亩,林木种苗和花卉面积达277万亩,花卉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三位,全省建成了豫西苹果、信阳茶叶、西峡猕猴桃、新郑内黄大枣、荥阳软籽石榴、林州花椒等一大批特色经济林生产基地,形成了许昌花木、洛阳牡丹、南阳月季、开封菊花等花卉苗木生产核心区。
森林旅游正成为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依托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代表的各类森林旅游地,我省森林旅游蓬勃发展,游客量位居全国前十。
省林业厅总工程师光增云说,十年林业生态省建设,社会效益更加凸显,有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村就业。“造林就是造富,这十年,平均每年提供4560万个就业工日,年增加就业价值52.93亿元,全省农民来自林业的纯收入人均提高到1021元,年均增长13%。”
更为可喜的是,在播绿造绿的过程中,生态文明的种子“种”进人们的心田,崇尚生态、崇尚自然的良好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林业生态省十年建设期满,我省“绿量”大幅提升。但需要正视的是,河南森林面积、人均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均排在全国20名左右,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森林质量效益不高,小树多、大树少,落叶树多、常绿树少的现象普遍,生态产品供给和生态公共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指出,要实施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把植树造林提到战略和全局高度,树立更高标准,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打造绿量适宜、布局均匀、网络完备、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稳定高效的生态系统。《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已经省政府批准后印发。
“五年增绿山川平原,十年建成森林河南”,蓝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让我们一起努力,植绿护绿爱绿,共同描绘浓墨重彩的美丽河南新画卷!